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何为以人为本,如何以人为本,以人的什么为本.....等一系列问题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
首先因该明确“以人为本”是多个语境下的概念。在当代中国,更多的则是体现在政治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是从党执政的角度,要科学发展,要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必须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依靠人、为了人、支持人,必须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根本利益,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这里的人主要是指人民群众。而我们的学术思考,则应该是更多的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从“人”的高度来研究。这里的人是指所有的人,既包括人民群众,也包括管理人民群众的人,甚至也可以包括人民的敌人。所以,我们必须学会从哲学的高度来研读升华意识形态命题。
以人为本的“人”该如何理解呢?它应该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从“类”的角度上讲的“人类”,是一种类存在。二是从群体意义上讲的群体人,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总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有干部群体、工人群体、农民群体等职业上分的“类”,也有老年群体、中年群体等年龄上分的类,当然,中国人,美国人;北大人,海尔人;穷人,富人;健康的人,生病的人;小偷,犯人......这都是群体意义上存在的人。三是个体意义上存在的自然的、社会的人,比如张三、李四等。哲学上的“人”不能不包括这三个层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世俗上的以人为本越来越多的关注个体的人,当然,类意义上的人也在被抽象地加强着。而群体意义上的人由于过去强调过多,加上现在事实上的主导地位,在中国,它并没有被人们所亲睐。
这个“本”必须放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来理解。相对于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而言,这个“本”就是主体。在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人对世俗的社会关系、人情世故的依赖,存在着人对金钱、物质的依赖,人并不是可以自己完全实现自己的存在,而是人情关系和物质财富的一种异化性的、依附性的存在,所以,只有人完全成为了自己的主宰,成为了主体,才是以人为本。相对于人被边缘化而言,这个“本”就是中心,就是本质,就是根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思考和解决问题,往往见物不见人,无视人的存在,把人边缘化,所以,只有人成为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本质和根据,以人为本才成为可能。相对于把人作为手段而言,这里的本就是指目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成为组织达到某一目标的手段,人不是一种目的性的存在,这样,人性就容易被忽视和压抑,人就可能会被工作所异化。所以必须把人当作目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的存在而存在,而不是人为了一切活动的存在而存在。
对于以人的什么为本的问题,我觉得主要是两个方面,在服务人的时候,以人的需要为本,以类存在的人、群体意义上的人、个体的人的需要为主体、本质和目的;在评价人的时候,以人的能力为本,以类存在的人、群体意义上的人、个体的人的能力为主体、本质和目的。人的需要和能力都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生成和变化发展的。满足人的需要只能是满足那些真实的、正当的、合理的需要,人的能力的评价也必须坚持客观的、历史的、全面的观点。需要与能力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密不可分的,既要有基于能力的需要的满足,又要尊重人的能力差异。
那么,以人为本又将如何来实现呢?他的实现主要体现在四个关系上。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不断增强人们在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基础上来征服和驾驭自然的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就是努力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又要为人们创造干事创业的平台和环境;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注重公平正义和谐发展,既关注弱势群体,又要尊重强势群体的创造个性和能力。
从更深的层次讲,以人为本是党执政的一种理念,表明党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把符合客观规律和反映人性结合起来,把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结合起来;同时,以人为本也是一种文化价值观,它是能够凝聚起全民族的共识、涵盖和包容多方面矛盾和冲突、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共同价值导向的共同价值观念。
以人为本理念博大精深,已逐渐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