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份由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刘俊生教授研究撰写的关于“60后”省部级干部成长路径分析的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从这个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60后”省部级高级干部成长历程体现出的几个鲜明特点:一是大多数“60后”省部级高级干部的成长都有破格提拔的经历;二是“60后”省部级高级干部成长路径涉及六大渠道,非常广泛;三是党中央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制度化、规范化的总体格局;四是“60后”省部级干部的成长表明,我们党对年轻干部的培养,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是政权建设和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代初就多次强调干部的年轻化是我们的事业生死攸关的战略性大事,他说:“这是个战略问题,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问题。现在,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是十分迫切了,再过三五年,如果我们不解决这个问题,要来一次灾难。”邓小平用“灾难”一词来说明不重视干部年轻化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十分令人警醒。由于“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干部队伍严重青黄不接,1980年代初,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超常措施,大力培养年轻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这我们事业的健康可待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时至21世纪,我们党的干部建设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中共中央制定的《2004~2008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对各级领导班子换届提出了刚性的年龄要求,十七大后新一轮干部调整,就是贯彻落实《纲要》的必然。
党的十七大以来,新一轮的各级干部调整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的特点,而在党政高级干部、尤其是省部级干部中,这样的特点更加引人瞩目。大量“60后”优秀干部进入省部级高级干部的行列,让我们感到我们的事业充满希望和活力。
“60后”省部级干部之所以引人瞩目,原因之一,是其成长路径体现了广大干部群众对党的事业健康发展的关心,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后继有人的期望,对党中央干部队伍建设重大决策的支持。
“60后”省部级干部之所以引人瞩目,原因之二,是因为这支队伍的构成十分合理。35.2%的干部由机关部门晋升,22.5%的干部由高校渠道晋升,18.3%的人由企业路径晋升,9.8%的干部的主要经历是共青团工作,9.8%的干部是由科研单位晋升,还有4.2%的干部由其他路径晋升。学士学位获得者中,46%为文科学位,54%为理工农医学位。这样的结构,从根本上体现了全方位选人、育人的方针,基本上改变了以前相对单一的培养模式,这是党的执政能力明显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特色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成果。
“60后”省部级干部之所以引人瞩目,原因之三,是其成长路径充分体现了中央选人用人的基本方针。这一批年轻的省部级高级干部,尽管给人的印象是“仕途坦荡”,但大多数都经过了多岗位锻炼;尽管都有破格提拔的经历,但他们基本上是从基层岗位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尤其是在工作之初,都是在干部晋升规定的范围内成长的。“60后”从大学毕业开始工作到晋升到副部级领导干部的平均年限为21.3年,其中5位省部级正职领导干部晋升到副部级职务的平均年限为18.2年,“60后”担任副部级领导干部时平均任职年龄为43.8岁,其中5位省部级正职领导干部担任副部级职务时平均任职年龄为41岁。而根据逐级晋升规定,本科毕业晋升至副部级职务最短时间要求18年以上,年龄最小应在40岁以上。从这个统计结果看,“60后”省部级干部的晋升路径基本符合干部晋升的有关规定
“60后”省部级干部之所以引人瞩目,原因之四,是他们的成长之路充分体现了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年轻化是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之一,但最根本的要求还是德才兼备,通俗地说,就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胡锦涛同志一直强调,“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习近平同志也说:“考核领导干部,要将政治品德考实考准;选拔任用干部,也要始终将品德高尚作为首要条件,注重选拔政治坚定、原则性强、清正廉洁、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干部。这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先决前提和保证。”研究表明,“60后”省部级干部在成长过程中,破格次数占职务晋升次数的24.7%,几乎每位“60后”(占总数的80%)都有破格经历。而之所以能破格晋升,最主要的条件是德才兼备,其领导科学发展的水平、其崇高实干的作风、其工作业绩、其群众的认可度等在同一层次的干部中是十分突出的。
“60后”省部级干部之所以引人瞩目,原因之五,是在这批干部中,主要经历从事过共青团的,表现更加突出。研究表明,共青团出身的干部在人数上占“60后”省部级干部的9.8%,这个比例是比较小的。但是,如果把有共青团工作经历的人数算起来,就会高于这个比例。但是,我们以为,有共青团工作背景的干部,与从共青团工作岗位提拔的干部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共青团组织作为一个群团组织,在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章程》就明确规定,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个团体的成员十分年轻,要培养年轻干部,这必然是一个重要的渠道,有一定数量的具有共青团背景的高级干部,这是理所当然的。而且,绝大多数共青团干部并不是在共青团岗位上直接晋升高一级干部的,他们在晋升更高一级领导干部之前,都经历过其他岗位的充分锻炼。这样的成长模式表明,我们对共青团干部的培养是积极的、慎重的、严格要求的。
“60后”省部级干部的成长之路昭示着这样的意义:我们党的事业继后有人,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卓有成效。最近,一份由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刘俊生教授研究撰写的关于“60后”省部级干部成长路径分析的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从这个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60后”省部级高级干部成长历程体现出的几个鲜明特点:一是大多数“60后”省部级高级干部的成长都有破格提拔的经历;二是“60后”省部级高级干部成长路径涉及六大渠道,非常广泛;三是党中央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制度化、规范化的总体格局;四是“60后”省部级干部的成长表明,我们党对年轻干部的培养,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是政权建设和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代初就多次强调干部的年轻化是我们的事业生死攸关的战略性大事,他说:“这是个战略问题,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问题。现在,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是十分迫切了,再过三五年,如果我们不解决这个问题,要来一次灾难。”邓小平用“灾难”一词来说明不重视干部年轻化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十分令人警醒。由于“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干部队伍严重青黄不接,1980年代初,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超常措施,大力培养年轻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这我们事业的健康可待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时至21世纪,我们党的干部建设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中共中央制定的《2004~2008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对各级领导班子换届提出了刚性的年龄要求,十七大后新一轮干部调整,就是贯彻落实《纲要》的必然。
党的十七大以来,新一轮的各级干部调整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的特点,而在党政高级干部、尤其是省部级干部中,这样的特点更加引人瞩目。大量“60后”优秀干部进入省部级高级干部的行列,让我们感到我们的事业充满希望和活力。
“60后”省部级干部之所以引人瞩目,原因之一,是其成长路径体现了广大干部群众对党的事业健康发展的关心,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后继有人的期望,对党中央干部队伍建设重大决策的支持。
“60后”省部级干部之所以引人瞩目,原因之二,是因为这支队伍的构成十分合理。35.2%的干部由机关部门晋升,22.5%的干部由高校渠道晋升,18.3%的人由企业路径晋升,9.8%的干部的主要经历是共青团工作,9.8%的干部是由科研单位晋升,还有4.2%的干部由其他路径晋升。学士学位获得者中,46%为文科学位,54%为理工农医学位。这样的结构,从根本上体现了全方位选人、育人的方针,基本上改变了以前相对单一的培养模式,这是党的执政能力明显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特色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成果。
“60后”省部级干部之所以引人瞩目,原因之三,是其成长路径充分体现了中央选人用人的基本方针。这一批年轻的省部级高级干部,尽管给人的印象是“仕途坦荡”,但大多数都经过了多岗位锻炼;尽管都有破格提拔的经历,但他们基本上是从基层岗位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尤其是在工作之初,都是在干部晋升规定的范围内成长的。“60后”从大学毕业开始工作到晋升到副部级领导干部的平均年限为21.3年,其中5位省部级正职领导干部晋升到副部级职务的平均年限为18.2年,“60后”担任副部级领导干部时平均任职年龄为43.8岁,其中5位省部级正职领导干部担任副部级职务时平均任职年龄为41岁。而根据逐级晋升规定,本科毕业晋升至副部级职务最短时间要求18年以上,年龄最小应在40岁以上。从这个统计结果看,“60后”省部级干部的晋升路径基本符合干部晋升的有关规定
“60后”省部级干部之所以引人瞩目,原因之四,是他们的成长之路充分体现了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年轻化是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之一,但最根本的要求还是德才兼备,通俗地说,就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胡锦涛同志一直强调,“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习近平同志也说:“考核领导干部,要将政治品德考实考准;选拔任用干部,也要始终将品德高尚作为首要条件,注重选拔政治坚定、原则性强、清正廉洁、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干部。这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先决前提和保证。”研究表明,“60后”省部级干部在成长过程中,破格次数占职务晋升次数的24.7%,几乎每位“60后”(占总数的80%)都有破格经历。而之所以能破格晋升,最主要的条件是德才兼备,其领导科学发展的水平、其崇高实干的作风、其工作业绩、其群众的认可度等在同一层次的干部中是十分突出的。
“60后”省部级干部之所以引人瞩目,原因之五,是在这批干部中,主要经历从事过共青团的,表现更加突出。研究表明,共青团出身的干部在人数上占“60后”省部级干部的9.8%,这个比例是比较小的。但是,如果把有共青团工作经历的人数算起来,就会高于这个比例。但是,我们以为,有共青团工作背景的干部,与从共青团工作岗位提拔的干部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共青团组织作为一个群团组织,在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章程》就明确规定,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个团体的成员十分年轻,要培养年轻干部,这必然是一个重要的渠道,有一定数量的具有共青团背景的高级干部,这是理所当然的。而且,绝大多数共青团干部并不是在共青团岗位上直接晋升高一级干部的,他们在晋升更高一级领导干部之前,都经历过其他岗位的充分锻炼。这样的成长模式表明,我们对共青团干部的培养是积极的、慎重的、严格要求的。
“60后”省部级干部的成长之路昭示着这样的意义:我们党的事业继后有人,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60后”省部级干部成长路径为何引人瞩目?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