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4小龙,已无力咆哮】


  亚洲4小龙已无力咆哮。经济增长的动力减退,就业职位大量消失。连世界上几个最不受欢迎的政治领袖,竟然也是在亚洲区内找到的。最新公布的多项经济数据,进一步突显亚洲由盛转衰的厄困。

  中国跃升成为全球第3大经济体系,但去年第4季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只得6.8%,是07年的一半。在同一时期,南韩的经济产值也收缩了3.4%。新加坡也要面对现实,承认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长可能会收缩5%。

  汇丰控股指,亚洲正面对两场经济衰退。第一场衰退是去年中开始的内部市场消费和投资萎缩,第2场衰退是不久之后出现的出口下降,因为很多外国进口商和消费者开始停止购买亚洲货。经济滑落带来的连锁反应---需求下降、信贷和资金流动减少,已经蔓延入亚洲,令上述趋势恶化。

  凭经济数据判断,亚洲区从来都不相信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去推动经济。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数字,在至2008年为止的10年内,注入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外来直接资金,总数高达2250亿美元。不过,在那段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内,尤其是在97-98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那些国家和地区的本地投资,却表现呆滞。

  这种情况下,亚洲各地政府更难通过财政预算政策,作出任何大动作去刺激经济增长。大型基建项目是一个受影响的环节。以日本为例,消费者根本不愿意花钱和消费,因为他们担心,政府今天慷慨派钱,意味着明天便要加税。

  在亚洲其它发展中地区,尤其是社会福利不完善的地区,这种不愿花钱的情绪更加显著。本来,部分国家例如新加坡和中国,乐于让人民分享经济成果和报酬,以换取他们在政治上的自由受到限制。不过,当失业人数不断增加时,这一招似乎也未必行得通。

  在中国,有多达1000万从农村跑到城市工厂谋生的工人,已经失业,恐怕这个数字很容易再增加一倍。很多人把亚洲的经济数据,与97年爆发金融风暴时的数字互相比较。当年的金融风暴衍生出其它很多问题---挽救银行、企业倒闭和街头暴乱。若要避免历史重演,现在看来更加困难。

  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前发表就职演说时,答应利用太阳能、风力和泥土,为我们的汽车供应燃料,令我们的工厂保持运作。虽然奥巴马作出这样的承诺,但依靠这门绿色工业赚取利润的公司,似乎得不到投资者的欢心。

  由一篮子美国绿色工业上市公司组成的WilderHill清洁能源指数,在过去短短8个月内暴跌了接近70%。一方面,美国政府热心推广再生能源及积极推动环保工业,但另方面,投资者的反应却十分冷淡,两者显得互不协调。总的来说,再生能源比起其它大部分行业,更加需要依赖纳税人的支持。

  经营清洁能源业务的商人,比经营其它生意更难赚钱,理由有很多。肮脏能源是罪魁祸首,因为使用肮脏能源的成本比使用清洁能源便宜得多。此外,影响各行各业的信贷紧张,令到一些极之需要资金的环保项目例如风力发电场,更难取得资金。

  目前的环境下,官方为环保工业提供的税务优惠所带来的激励作用,也打了折扣。事实上,美国一些对推动环保和发展再生能源十分热心的地区,例如加州,政府的财政收支十分紧张。除政府外,私人领域例如汽车公司,在策画、设计及生产环保汽车时,也要比以前更加审慎。

  生产力过剩是另一个受关注的问题。在前总统乔治布什执政时期,再生能源的产量增加了一倍;发展清洁能源的公司对未来的业务前景期望过高。

  不久前,太阳能板制造商的顾客太多,应接不暇,但现在的情况截然不同,多家在业内担当领导地位的公司例如德国Q-Cells和SunPower公司的产品价格暴跌,连累它们的股价也急挫超过6成。顾问公司iSuppli预测,全球太阳能板业务的收入将会扭转连续8年的增长,09年会减少20%。

  清洁能源这门行业大上大落,对美国的乙醇制造商造成打击。在2008年,很多生产乙醇的公司的市价都大幅下降,甚至要倒闭。

  奥巴马新政府上台后,或许会在环保方面有新搞作,但从事这个行业的公司在现阶段还不敢轻举妄动,宁可再等候一段时间,到见到实际结果时才决定是否作出新的投资。

  生产电子产品和经营娱乐事业的SONY集团,并非主力生产计算机,确是一件幸事!集团昨天大幅修订刚于3个月前公布的营运利润预测数字,最新预测的数字是在今年3月结束的一个财政年度,集团料会亏损接近30亿美元,是该集团14年来第一次取得亏损。若数字属实,意味着该集团单在第4季便亏损了36亿美元。换句话说,SONY平均每天流血4000万美元。

  形成这种局面,原因是预计得到的。日元汇价节节上升,超越了该集团假设的水平,加上整体商业环境恶化,产品销量下降,售价也下跌,令到电子产品部门的预测盈利与原先估计的大有出入,例如集团旗下游戏业务的营运收入,预测会大幅减少1.7亿美元。

  面对恶劣的业绩,SONY管理层所作出的反应也是外界预计得到的──采取一连串节流措施,包括裁减一批员工,并提高节省开支的目标。不过,这些行动节省下来的金钱,也不足以弥补预期中的亏损数字。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放弃一些不能为集团赚钱的业务和产品,但管理层很难作出选择,因为表现差劲的业务,几乎遍及每一个部门。以后集中火力只生产一些最赚钱的产品,那又如何?美国苹果公司使用这套方法,证明有效。不过,问题是,SONY已经时间无多了。

  集团现在不断地烧钱,资产负债表上列出的债务高达55亿美元,如果进行再融资,成本十分昂贵。在股票市场内集资也不可行,因为该集团的股价,现在已跌至2000年高峰时的10%,在过去5个月内急跌一半。斯特林格05年中出任SONY CEO以来,SONY的股价表现便一直比业内其它公司逊色。斯特林格上任的时候,曾经发表过一番豪情壮语,要改革SONY,当时还扬言会毫不犹豫地作出一些艰难的决定。3年半过去了,SONY的情况似乎未见起色,反而愈来愈坏。看来,不单该集团时间无多,连坐在CEO宝座上的斯特林格也时间无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