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这是我前几年写的一篇通讯,今天重温仍然很激动,再发在这里让大家看看吧。
在人民子弟兵为保卫祖国统一加紧军事训练的日子里,一曲感人的拥军歌在华东大地响起。新华人驰飞千里送药,挽救了一名年轻战士生命的故事,正在神州传诵……
“明天,我们一定把药送到!”
4月19日晚10时,我所在企业的总机值班员高静接到了来自浙江的一个电话,电话里一个非常着急的同志说:“新华制药吗?我是杭州驻军,听说你们那里生产治疗黑热病的特效药,我们的一个战士生命垂危,急需这种药,想请你们支援,明天把药送到”。曾经多次接过紧急求援电话的话务员,一边安慰对方说,“您不要着急,我马上给您找人”,一边接通了住在厂区的公司办公室副主任桑波家里的电话。
电话是解放军驻杭州某部首长徐健打来的,正准备休息的桑波听到求援后,马上对徐健说:“请你放心,这种药是我们生产的,叫斯锑黑克,我现在就给你联系公司医药部,请你留下手机号码,别关手机,一会儿有医药部的同志直接和你联系”。
桑波随即要通了公司医药部的值班电话,讲明了情况,值班员当即说:“特急特办,马上安排”。值班员立时要通了医药管理部部长冯存凯,要求务必把送药的事尽快办好。
随时就要当爸爸的冯存凯,此时正照顾已到预产期的爱人休息。接到值班员的电话后,立即决定当夜将药送出,并做好了找人到仓库取药的准备。可他在和桑波通过电话商议最佳交通路线时,发现晚上没有直通杭州的火车,如果坐明天的火车要到后天才能赶到。战士生命垂危,时间就是生命!他们立即商定,明天派人乘飞机赶往杭州送药!他们向公司领导作了汇报 ,公司领导叮嘱他们说:“人命关天,抢救战士更是火急,要把药带足,全力以赴把药送到!”
行程确定后,冯存凯电话直拨杭州,他对焦急中等待回音的徐健说:“请放心,明天,我们一定把药送到”!
此时,时间是10时20分。距徐健打通公司的电话仅仅20 分钟!徐健把消息告诉大家,军医军护们紧揪着的心开始得到了一点宽慰:我们的战友有生的希望了!
疾速驱车机场……
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20日一早,医药部接到送药任务的业务员唐刚订不上飞机票!从济南到杭州的当日班机满员!从青岛到杭州的当日班机满员!
唐刚再联系实力的机票服务处,请求想尽办法买到票。售票员提供了一条信息:机场可能有应急的备票,要赶快联系。
有机会就有希望。两个机场到杭州的班机,最早的一班是上午11时20分厦门航空公司从青岛经杭州回厦门的8526航班。冯存凯把电话打进了厦航驻青岛办事处,厦航办事处的林经理听说是为抢救一个战士的生命,当即表示,虽然机票确实没有了,但一定能解决!
8时30分,唐刚就要出发,公司办公室派出了小车司机巩守民。9时整,奥迪车开上高速公路。从淄博到青岛230公里,巩守民稳操方向盘,风驰电掣!到达青岛只用了1小时40分钟!
在唐刚出发的同时,冯存凯把唐刚的身份证传真到了厦航办事处,告诉了唐刚的手机号码。林经理委托业务经理张洪育办妥了唐刚登机的所有手续,并专门迎侯唐刚的到来。
从淄博到机场的路上,唐刚的手机响个不停。他和厦航的张洪育保持着联系。两人虽不认识,但互相告诉了各自的身着特点,详细约定了在机场见面的具体地点,生怕错过良机。当他从张洪育手里接过机票时,才知道这张票是从一个要回厦门的厦航职工手里动员来的。唐刚拿着飞机票,感到沉甸甸的,这张票关系到一个战士的生命啊!太不容易了,有了这张票,战士就有救了!也不知道是高兴还是感激,平日里能言善辩的唐刚这时候倒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张洪育对唐刚说:“登机吧,都是为了咱们的战士!”
战士得救了!
11时20分,飞机起航。12时45分到达笕桥机场降落。 杭州驻军派出的卫生队队长庄树峰和费教导员已提前半小时赶到机场等候。唐刚第一个快步走出机场出口,就迎着接他的标语牌向他们奔去,来不及许多寒暄,立即被接上车!庄树峰接过唐刚送来的三盒斯锑黑克针药,紧紧地抱在胸前,生怕有半点闪失!
患病的战士叫钟浩,去年才入伍,今年才18岁,今年2月发的病,4月15日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两个月来,钟浩急剧消瘦,体重已从原来的150斤下降到不足百斤。17日,不忍心看着自己战友离去的117医院的领导和医生,又请了浙一医院79岁高龄的林修基教授和另一名科主任再次会诊,做了骨髓穿刺,18日根据化验结果确诊为黑热病。
黑热病作为一种地方病,在我国早在六十年代初就被扑灭,只在近几年在个别地方偶有发生,只要对症治疗及时,很快就会治好,但一旦延误治疗,死亡率也极高。于是,部队发动官兵,尽其所能,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寻药,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还在网上发出了“SOS”,至19日傍晚,终于找到了新华制药。
下午1时30分,三盒药送达患病战士所在病区。117医院的医生早就做好了一切必要的准备。药液一滴一滴注入垂危战士的血管。部队的首长、医院的军医军护、钟浩的家人,每个人都急切地关注着,这是最后的希望啊!那气氛、那心情,直让人觉得那药液分明是一种情,分明是一种爱,在缓缓地沁润着小战士的肌体,在轻轻地抚平钟浩心灵深处那被病魔咬噬的创伤。
重生的奇迹出现了。用药后的钟浩病情逐步缓解,第二天早晨就可以起床了,吃了一碗面条。他笑了,他也哭了。
唐刚完成了任务,于第二日回返。行前,他和公司驻杭州办事处的贾福文买了鲜花和水果,代表全体新华人特意到病房看望钟浩。钟浩的父母满含热泪一再表达对救命恩人的感谢之情。唐刚的眼睛也湿润了,在场的所有的人眼睛都湿润了。唐刚说:“我们新华制药是老八路的企业,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送药也是我们的义务和职责,还是部队的领导对战士关心得好,盼望我们的钟浩早日康复,回到战友们中间”。
28日,我打电话询问情况,徐健高兴地说:钟浩精神很好,吃饭很好,身体恢复很快,请大家放心!听到喜讯,每个新华人都有一种欣慰的感觉。
还有许多说不完的故事
镜头一:那是在117医院发出病危通知书后的日子里,钟浩的安徽老家来人了,舅舅、姨娘、姐姐、还有姐夫,连同先前赶过来的爸爸妈妈,都觉得对钟浩没有指望了。他们赶来是准备要和钟浩见最后一面的。悲痛至极的钟浩的父母,还硬要把钟浩带走,因为家里还有钟浩年事已高的爷爷要见见孙子。他们言辞激烈,而医院的军医、部队的首长却坚决不放。部队首长说,钟浩是我们部队的战士,部队要对自己的战士负责,若把钟浩拉走了,钟浩就没救了;钟浩在部队,就还有生的希望!他们耐心说服钟浩的父母相信部队,依靠组织。其实,钟浩的父母对部队全力抢救钟浩的情景,也都看在眼里,刻在心里了,只是眼看着儿子要离去,心里过于焦急。这不,当看到部队领导请老教授会诊确诊了病因,看到部队发动全体官兵联系全国找药,最后又看到部队领导亲自找到了新华制药,药来了,儿子的病好了,他们又有了笑容了。钟浩的父母还一个劲儿地向部队领导承认“错误”、一个劲儿地道歉哩。
镜头二:上面提到部队官兵全国大寻药,也真是名副其实。从18日确诊为黑热病后,117医院的领导和医生、钟浩所在部队的领导、还有钟浩的家人,就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打听治疗黑热病的特效药。电话号码写满一张又一张,电话磁卡打了一摞又一摞。众里寻它千百度,药在何方?19日下午,117医院钟浩的主管医生阎利,突然想起了远在西安四军大附院西京医院的一个同学,立即打电话。同学的话令人惊喜:西京医院曾治愈过一例黑热病人,还提供了这个病愈者的联系电话。阎利又立即打电话找到这位病愈者,这位病愈者刚好家中还剩有两支药,急忙拿出药,说明生产这种药的厂家是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地址在淄博。这个情况被远在江山的钟浩所在部队的首长知道了,立即发令全团所有山东籍官兵,迅速与家乡亲人联系,千方百计找到新华制药。还是部队长徐健来得快,他拨通了淄博 114 查号台,获知了新华制药的电话总机号码。于是,本篇故事有了开头。
镜头三:117医院和部队领导全力抢救钟浩、新华制药千里无私送药、还有好多社会的支援,使危在旦夕的钟浩转危为安,事件本身的感人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发生在六十年代轰动全国的《为了61个阶级兄弟》。而这次事件发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发生在维护祖国统一大业的关键时刻,发生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不能不说有着更深刻的意义。新华制药的同志就说得很明白,子弟兵为保卫祖国统一正加强训练,新华制药要做子弟兵的坚强后盾,全国人民要做子弟兵的坚强后盾!这新时代的拥军故事,首先被十分敏感的新闻界扑捉到了。《浙江青年报》的两位记者李治本和韦晓光率先做了重头戏的报道,即而《大众日报》、《海军报》、《解放军报》、《鲁中生活报》等媒体相继进行了突出宣传,还有许多媒体正在深入采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新时代的拥军热潮将因此推波助澜而更加深入。这不也是值得讲讲的吗?
镜头四:象117医院的同志一开始找不到新华制药一样,许多人也还不了解新华制药。有一位叫金长青的的浙江的记者,为此事专程来到新华制药采访,他说感到印象最难忘的有两件事,一是接触到的每一个新华人都这样问他,“你从钟浩那里来,钟浩现在好吗”?就象钟浩是新华自己的职工;二是每一个新华人也都这样告诉他:象这样特急特办的事,每年都有好多次,已经是很平常、很正常、很经常的了。是啊,金记者在新华制药看到了近年来这方面的许多资料:为解救甘肃300名中毒患者,他们往返8千里;为了高龄老太和幼稚孩童,他们南下广州,北弛沈阳;他们……实在太多了。金记者在离开新华制药的时候,公司的一位职工还提笔写了几句话让他带给钟浩,“赠钟浩同志:二次生命倍珍惜,文明之花并莲蒂,愿祝早日体康复,保国立功争第一”。金记者则说,他采访新华后就直想写《钟浩,你好吗?----来自新华人的问候》。相信他写得故事也会很感人。
……
真的,这些故事真是说不完的。
谱写新时代的拥军颂歌
评论
1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