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的行走与返回童年的梦
——有关《虚土》的阅读笔记
林 童
以散文名世的作家刘亮程,在《十月》杂志推出了长篇小说《虚土》,我没有到过新疆,对新疆的了解,仅限于文字图片。通过小说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也算是一种比较便捷的方法,于是我就对《虚土》产生了兴趣。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小说,其散文化的特征非常明显。既然如此,我这篇评论文字,也就用不着完全按照评论的样子,而是我在读它时的读书笔记。
一、梦中的行走
如果按照传统小说的方法来读《虚土》,会让人觉得有进入了诸葛亮的八阵图的感觉。虽然“我”——刘二的故事在小说中占了相当的篇幅,并且虚土庄所发生的变化,都是通过他的视觉展示出来,这并不是说刘二就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他不过是虚土庄众多有姓无名中的一个,除了他记忆似乎永远停留在五岁这一点与众不同之外,也与其他人没有太大的不同之处。并不是他们没有名字,而是在一种莫名其妙的妒忌心理作用下,大名早已被忘记,而小名却伴随着一生。对于生活在最底层的芸芸众生而言,名字只不过是个代号,只要能在有限的交往中起到识别的作用就足够了,有没有名字都一样。
在虚土庄,其他著名的人物,就要算冯二奶、冯三、张望、刘扁、冯七、韩拐子、王五等人了。他们是虚土庄人物类型的代表,这组群像构成了虚土庄的人物画廊,下文再作分析。
没有中心人物,也就没有中心故事。这是由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决定的。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个平凡得再不能平凡的故事片断,正是这些故事片断,构成了《虚土》的支柱,似乎只要是在原始农业村庄里,都会有这样的故事发生。如些说来,虚土庄不过是一个典型,它所揭示出的面貌,恰恰是原始农业村庄的共同性。
这是一部关于迁徙的小说。故事发生灾荒降临的年代,一群从甘肃逃荒到新疆的农民的故事。他们的迁徙仅仅是为了解决吃饭的问题,并不是为了求发展,所以他们迁徙的作用是有限的。当他们来到一片土梁的时候,便在这里安居乐业,于是形成了虚土庄。但在刘二的眼里,这种迁徙是徒劳无益的,与原地不动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所以,我们看到的虚土庄,处处都笼罩在梦的氛围之中,若有若无,亦真亦幻。除了那代表希望与光明的“一朵云”和“星星”外,整个虚土庄的人,除了做梦,还是做梦。特别是“守夜人”,在成为职业之后,就只能在晚上行动,白天只好做梦了。所有这些,完全是梦中的行走。
既然不可能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发生,而虚土庄里所谓的故事,就难以构成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而这些故事,又具有梦幻的色彩,或许,刘亮程选择散文化的叙述方式和散文体的语言,更能切近虚土庄的真实,也避免了因故事的单调而难以为继的困境。因为,我们看了前面的,并不知道后面将会发生什么!
二、《虚土》中人物的寓言性
刘亮程写道:“在那里,所有道路被风声扫净。所有坎坷被月光铺平。”在这样的风声与月光下的虚土庄,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我始终觉得,刘亮程单独为虚土庄的几个人物画像,是具有寓意的,这些人物本身就构成了寓言。
1、冯二奶。已经73岁的冯二奶,在风烛残年之时,回想她生命盛开的历程,虽然开花结果,但她和无数的农村女性一样,她所具有的意义,一是传宗接代,二是仅仅作为尽妻子的义务。正如我在诗歌《对<红楼梦>的另一种读法》中所概括:“现实中的林黛玉——她在大观园的经历与中古时期的美人一样:娉娉婷婷十三余,十四岁初潮,十五岁破处,二十岁争风吃醋,三十岁色衰,四十岁满脸皱纹并因更年期而成河东狮吼,葬花就是葬自己”。冯二奶缺乏作为小说的冲突要素,她不可能像《廊桥遗梦》中的弗朗西斯科,在晚年回想起中年那一场刻骨铭心的爱,仍然心潮澎湃。
2、冯三。无论叫冯宝贵,还是叫冯得财,村里人妒忌只是外在的原因,而是名字本来就没有用处。所以,无论是谁,都只能“胡乱地活一辈子”。
3、张望。他应该是一个有想法的人,所以他在20岁时,曾从村里出走过,但他想的是什么呢?“我担心人们找不到我着急。他们会把活全扔下四处找我。至少我的家人会四处找我。”他还是回来了。似乎他的命运早已和虚土庄的命运绑在一起,不允许有丝毫的背叛。他的出走,与虚土庄的人从甘肃到新疆又有什么区别呢?
4、刘扁。读到他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寓公移山》。在移山与搬家的选择中,刘扁选择了搬家,这无疑比寓公明智,但他和所有虚土庄的人一样,搬家并不彻底,走到虚土庄的时候,也和众人停了下来。他并不是小富即安的人,当他感到:“从甘肃老家到新疆,走了几千公里的路,其实就像蚂蚁在一堵它们望不到边的墙上爬行一样,走多远也还是在墙这边。我们得挖个洞过去。”聪明而又缺乏现代科学知识的刘扁,开始了日夜挖洞的故事,但他的生命力、村里的财力物力,都不足以支撑他把地球挖穿,最后他融入到土地之中。挖洞就是挖坟墓。这个“扁着脑袋往里钻”的人,没有像寓公一样,将挖洞的希望寄托在子子孙孙身上,只自己既充当了实验,也充当了牺牲。
5、冯七。他也算是虚土庄的另类。在重农抑商的虚土庄,他最早做起了买卖,并且一辈子都只做顺风买卖。他的走和停都由风决定。在他的身上,我们既看到蝴蝶效应,即亚马逊丛林的一只蝴蝶煸动翅膀,就可能在几千公里外形成飓风,也看到了顺应自然。
6、韩拐子。他和冯七、张四都是村里的天气预报。但是只有在那根大木头边上宣告的事才有效的寓意,我们看到了结绳记事的影子与遵守游戏规则的法则。
7、王五。生态平衡的代言人。
三、返回童年的梦
梦中行走的结果:“我看见的全是他们的梦,像一座一座的坟墓,孤悬在夜空。每个人都埋在自己的梦里。”既然梦中的行走并不真实,虚土庄也不是最后的栖息之地,那么,应该到哪里去寻求精神与物质的家园呢?
我试着摘抄一些刘亮程在结束的语录:“往回走的路是聚拢的,千千万万条小路,汇到大路上,通向童年。”“好多人都是可以回到童年的。”“我把童年从旷野收拾出来。到老了才会知道,只有童年岁月最广阔,盛得下人一生的生活和梦想。童年才是人的老家。”“一群一群的大人漂泊在远处。无家可归。”“仿佛我一直站在童年的旷野,看自己渐渐长大的身影走远,混入远处的人群,再认不出来。”
这就是“我”永远愿意停留在五岁的原因?这说明了童年记记的深刻性,它足以支撑人的一生。
但是,童年真的就那么值得留恋并定格吗?弗洛伊德对梦所下的定义是:“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的)达成。”很多性格因素在童年已经形成,那些美好的东西,潜藏在记忆里,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难题时,很容易以童年为避风的港湾。《虚土》展示出来的,恰恰是一群人在灾荒岁月逃难的故事,虽然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村庄,但由于根基并不牢固,所以一直呈现着梦幻般的迷茫,甚至是不是真的有那么一个虚土庄,也是可以怀疑的。但“我”五岁以前的虚土庄,毕竟具有不同一般的品质。从小说的角度,回到童年并没有什么不好,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是刘亮程的心愿。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这种心愿却是可以怀疑的。
当然,刘亮程似乎也不相信自己的药方真的那么有效,也对童年表示了怀疑:“或许我真的没有出生。”“母亲,我是你流失在路上的孩子吗?……你的7个孩子,一个个都出生了,而我没有。”因此,即使有童年的存在,也只不过是“我一个人站在空空荡荡的童年”。
返回童年的梦,终究不可靠。
四、文学的理想主义问题
如果不是在后来出现了安装喇叭的情节,虽然我们隐隐约约知道《虚土》所揭示的时代背景,但你还是可以将这个故事随意放在各种各样的时代背景之中。读《虚土》的时候,关于记忆的故事,我联想到了余华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唤》,这部打乱了叙述结构的关于回家与成长的小说,还是有一个中心故事,时代背景也很明确。我更多地想到了德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尽管《虚土》的所描写的迁徙与固定,主题可能是关于“徒劳无益”的,表达了现实的压抑与心愿的冲突,仅有激情是不够的。它的确没有表现出“理想主义”的光芒。
200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