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的百家讲坛,应该说办得不容易,但要想越办越好,难!要想一个人持续讲好,几乎不可能。因为客观上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其中之一就是:经济学上,供方的边际成本递增;需方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起作用。
举例说:易中天先生算是出场最多的人物,也是底气最足,嘴巴最溜的。
讲汉代时,适逢《汉武大帝》热播结束,那演讲等于是电视剧的续集,他自己对那段历史也算是下过功夫的,大家喜欢,这有内在外在多方面的原因。
到三国,情况略有不同,因为大多数观众对三国原来就比较熟悉,他要讲出新东西不容易,涉及曹操评价,更是“众口难调”,起争议不可避免。此外,他评论人物离不开毛泽东情结。
讲到诸子百家,他想删繁就简,演绎出一些粗线条。他做到了,但几乎是失败了。为什么?因为诸子,每个后面都有名家研究,并且有浅白的专著,如李零谈:老子、孙子;陈鼓应的庄子,都讲得有特色;而易先生能做到的只是标签式的解读。他的解读也没脱离冯友兰的思路,把诸子的鲜活思想、风格给讲死了。
他算是尽力了,但极限摆在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