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应该相信自己的商业嗅觉(上)
http://www.sdshang.com/MMM/P_Show.asp?ID=12551
本报评论员 刘长杰
资讯泛滥的年代,每个人似乎都成了预测家。
去年十月金融危机加剧以来,从总部基地到写字大厦,从金融市场到街头巷尾,从港口码头到田间地头,经常听到人们感叹“生意难做了,好时光不再”;而对于触手可及的未来,人们也总是以转述某某专家的预测来诠释——“某年某月经济将复苏”,所以,现在我们要做得就是持币待购,安全过冬……
我们一直存疑:这个世界上真有能够未卜先知的预测家吗?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美国的经济专家可谓赚足了面子,他们中不仅有在其《流行国际主义》(1996年出版)一书中成功地预言了该次危机的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也有利用泰铢机会成功地击垮了东南亚资本市场的投资家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更有1995年9月26日在南非首都最早预测了该次危机的斯坦福大学教授刘遵义。
然而,客观地说,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包括美国在内的外国智库也很丢面子。越来越多的信息表明,本次金融危机不但骗过了华尔街投资家们的灵敏嗅觉,也骗过了牛津剑桥教授专家们的火眼金睛;如若不然,西方诸强的金融性资产损失也不至于如此之大。
似乎克鲁格曼依然能够捍卫一些智库学者乐意充当预测专家的荣誉。这位来自美国的经济学家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众多媒体旋即将他的获奖与当前的危机联系在一起,并深信,凭借其在国际金融领域里构建的模型,他成功地预测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并在2006年底,透过一篇名为《经济风暴的征兆》的文章,提前预测到了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
不过,按此逻辑,似乎另外几位预测家更应该获奖。一位是美国经济学家鲁里埃尔·鲁比尼(Nouriel Roubini),他不仅早在2006年9月就预测到次贷危机,而且还给出了具体的演化路径:在未来的几个月或几年里,随着房地产市场低迷和次级债损失扩大,将出现全国范围内的银行破产,而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及房利美、房地美这样的大型金融机构也将陷入瘫痪,甚至遭遇灭顶之灾……
另外几位则是中国人宋强、张藏藏、乔边、古清生等,这些《中国可以说不》一书的作者们,在1996年就大胆预言“不出15年,西方经济必然要出大问题”。他们在当年那本风光无限的畅销书中分析道:“美国财政年年有大量赤字,靠增税和借债弥补。美国公司的负债额巨大,美国人用分期付款方式买房、买汽车、交学费,欠银行巨额债务……现在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是‘花儿女的钱’,‘这辈子吃了下辈子的饭’。无论用哪一种经济学来分析,这种局面也维持不久……只要我们挺过10—15年,世界局势会出现有利于我国的大变化……”
看看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我们可以发现,12年前《中国可以说不》的预言何其准确!然而,那些拥有短暂激情和文字智慧的作者们,却从此远离了这个伟大的话题——“世界局势会出现有利于我国的大变化”;或许,探索这个话题从未占据过他们心灵的主要位置,哪怕是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阶段性的结论是由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做出的,在他们看来,克鲁格曼获奖的理由是“为表彰他在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领域的理论创新”,而非“他成功地预测了两次金融危机”。不知这样的结论能否带给我们一些深沉的思考。
***注:此为20090202时代商报头版三经论坛评论原稿,发表时有删改。
更应该相信自己的商业嗅觉(上)
评论
4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