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怀沙当一面镜子照照自己


骗术的精髓

丁启阵

 

昨天的《北京晚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文怀沙的真实年龄及其他》,作者:李辉),对一个叫文怀沙的“百岁老人”、“国学大师”、“楚辞泰斗”的真实性提出了全面的质疑。质疑的要点有三:一、年龄虚报了十多岁,出生年份从19211922年提前到1910年,相应地,师事章太炎云云便不可靠;二、入狱十几年,不是因为“反革命”,而是犯了“诈骗、流氓”罪。所谓藏锋诗讽刺江青,纯属事后杜撰;三、令其获得“文史大家”、“楚辞泰斗”名头的楚辞研究著作,不过是他作为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个编辑所完成的单位领导分配的一次校注工作,因为完成得很不出色,离开出版社另谋出路。

一石激起千层浪,文章一问世,舆论哗然。严词谴责的,愤怒控诉的,曲为辩解的,敲边鼓说风凉话的,嬉笑怒骂,各尽其才,博客评论家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比过大年闹元宵热闹多了!

说实话,我是比较相信李辉文章的考证分析的。但是,对于这种群众运动一般的舆论态势,我并不赞同,觉得有点过犹不及。本来嘛,“大师”、“泰斗”、“圣人”都是几百年几千年才出一两个的,现在弄得满世界都是,其中必然会有冒牌货。我以为,文人学者,很像萝卜,个儿一旦大了,就难免要糠心儿。有心人经过认真的研究、甄别,指出哪些萝卜是糠心儿萝卜,卖家弃之如敝屣,买家视而不见,最多说一声“嗨!好大一个糠心儿萝卜!”然后走开,该干吗干吗,那样挺好。现在却是,大家都放下各自正忙的事情,里三层外三层,围成一个水泄不通的大圆圈,就那萝卜是否糠心儿了,面红脸赤,唾沫横飞,展开激烈的辩论,实在没有必要。

痛骂骗子的时候,我们都想不起自己的过失。其实,冷静下来想一想,骗子固然有可恶之处,但是,骗子毕竟不同于强盗、贪官,拿着刀子、枪炮、官印,粗暴地将他人的财产据为己有。骗子们的武器不过是人人皆有的三寸不烂之舌,过程往往是非暴力的,成交刹那总是你情我愿的。骗子们之所以能够屡屡得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愿意相信他们的话。这愿意里边的主要成分,是私心杂念,是贪便宜。骗术的精髓在于觑准人性的缺点。我们在痛骂骗子的时候,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文怀沙之流之所以被称为“大师”,到处招摇,大致是经过如下四个阶段的:

第一阶段,他本人出于虚荣、夸诞的本性,自我吹嘘;

第二阶段,他身边的人(包括家人、门生、友朋)为了各自的利益,帮闲抬轿;

第三阶段,认为这个经过各种吹嘘的形象有利用价值的媒体、政府机构,推波助澜;

第四阶段,习惯于人云亦云、见名人就晕菜、进庙宇就烧香磕头的善男信女们,顶礼膜拜。

自我吹嘘、帮闲抬轿、推波助澜、顶礼膜拜,四个阶段均已完成的,可谓功德圆满,就成了“大师”。“大师”往往不是自我称谓——百岁老学者力辞“大师”称号,海上文人声明“大师”比“老师”低一级,都是例证——而是二、三、四阶段的相关人士心甘情愿的供奉。

谴责、怒骂骗子容易,不配合骗子成就其骗业很难。因此,与其谴责骗子丧尽天良,还不如勇敢承认自己没有头脑!

 

                                                200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