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ADHD)
的感觉统合训练
一、注意缺损多动障碍的界定
注意缺损多动障碍是一组以注意力缺损、多动、冲动、唤醒不足、角色管理失控行为为主要表现特征的行为情绪的综合症候群,是儿童期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主要的行为表现有以下五方面:
1.注意力缺损 ADHD儿童的注意障碍一方面表现为主动注意功能极差,难以根据一定的任务和要求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项活动或任务上。另一方面又表现出被动注意功能相对亢进,非常易于被外界任何小变化所吸引,将注意力转向无关事物。
2.多动 注意缺损多动儿童不分场合,特别好动。
3.冲动 此障碍儿童往往行动之前缺乏思考,难以在做出某一行动前思考其行为的后果。
4.唤醒不足 ADHD儿童对那些要求长时间坚持注意的活动表现出倦怠、懒散、不能做到有始有终,常常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思想开小差,易分心,不能一心一意、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
5.角色管理失控行为 注意缺损多动儿童,由于情绪不稳定,缺乏克制力,往往表现得较幼稚、任性,他们要什么立刻就得满足,一不顺心就发脾气,摔东西。
二、感觉统合的意义、作用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a.j.ayres,根据神经生理学的理论,最初提出了感觉统合这一理论和方法。她认为,作为人类行为、动作发育的基本感觉系统,如触觉系、前庭感觉系、本体感觉系,这些系统对于人类的认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国内资料报道: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中,各种运动协调失衡的约占28%,学习困难的约占3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约占41%,可见感觉统合失调与多动症、学习困难有密切的关系。学习能力一般指获得知识与保持知识的能力,与听、说、读、写等一般学校技能关系密切,如感觉统合失调,前庭系统不健全,肌张力不足,平衡学差,大小肌群协调能力不足,以致于视觉、听觉,手眼口协调配合运动差;患儿坐在椅子上,很难维持举头姿势,常下巴垫在手背趴在桌子上,或动来动去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体位。由于知觉发育不足,听的识别力和专注力差,以致于注意力涣散;视知觉发育不足,视空间距离感差、影响阅读能力的发展,看书时感到吃力,阅读常窜行、漏行、掉字而不喜欢看书。视知觉的不成熟而影啊手、眼运动的协调。
针对多动症患儿的感觉统合失调,前庭功能不全,触觉不当,本体感不足,以致整个身体协调不良等进行感觉运动强化训练,对于矫正由于运动感觉不足或运动感觉扭曲等错误对感觉住处而产生的身体协调不良、身体形象不明等具有较好的作用,加强正确的运动感觉刺激为建立,恢复其健康和正常的运动模式是感觉统合训练的目的所在。
人类对于一些简单的动作和行为往往是无意识进行的,但要完成一些复杂的、高难度的动作和行为时,需要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也就是说,对来自外界环境以及自身内部的各种各样的感觉刺激和信息,进行选择、整理、有序的工作,是通过大脑神经系统来完成的。一旦感觉统合发生问题,就会出现种种障碍,如动作不协调,不能完成复杂的动作和行为,不能正常地进行日常的生活、学习和游戏,因此,矫治ADHD儿的感觉统合障碍是极为重要的。
三、ADHD儿童感觉统合治疗原则
在设计运动感觉的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运动不只是平面性的,而且要有立体性的;
(2)不但要注意“动”,而且要注意“静”;
(3)要注意“动”、“静”运动配合时对身体的协调作用。
在训练初期,运动发展的强化主要在高速活动时的平衡能力,促进身体和地心引力上的正确协调,能持久保持安定姿势的能力等方面。
动态训练应包括回转、上下、左右的摇晃,有助于前庭系统的发展,对安定姿势和制平衡的能力,有功效的训练项目可安排大笼球、摇木马、旋转盘、平衡台、跳床、滑板、吊竖筒等。静态训练主要是加强对自己身体各部分位置党的认知,在“动”、“静’协调运动时,掌握站、坐、卧位的正常姿势的保持。
在触觉学习训练中,以改善触觉防御过度,改善人际关系为主要目的,训练项目可安排有各种不同触觉的刺激:温、冷、湿、压等固有感觉,用不同的教具如沙土、粘土、棕刷、毛巾、地毯、木块、铁块等做游戏。洗澡时磨擦身体肌肤,抓痒、口腔周围的面肌触摸,舌头的运动等都有助于触觉健全和敏感抑制。
空间知觉一强化训练:眼球运动改善,视知觉的学习训练,提高空间认知、距离判断能力,使视一动协调更顺畅,眼一手配合更精确。
“静”态训练的游戏可做拼图接龙、连点线成图,平衡台接投球,趴地推球,立定投篮等项目。
“动”态训练的游戏可做跳床,跳床上边跳边接投球,滑板、推击障碍物,有助于空间距离觉及判断力的发展。
四、ADHD儿童的感觉统合治疗:
对具有感觉统合障碍的ADHD儿,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改善ADHD儿大脑神经系统的统合功能,根据每一个ADHD儿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觉统合训练,这对提高ADHD儿的语言、认知、思考等学习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感觉统合训练方法如下:
1.触觉刺激的训练
触觉在人类感觉系统机能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胎儿在胎内的感觉体验,出生时通过产道的感觉体验,出生后与外界的温度、事物、以及和他人皮肤接触的感觉体验等,这对提高胎儿和新生儿神经系统的机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触觉刺激对于ADHD儿神经系统整体感觉的统合以及感觉认知、感觉运动起作用。如用软毛刷、干毛巾或丝稠等柔软的布类,轻擦孩子的背部、腹部、腕部、颜面部、手、脚等部位的皮肤。手背及前腕部是触觉防卫最小的部位,由于这些部位是和正常的环境相互作用接触最多的部位,而身体的腹侧部、颜、足部位对刺激敏感,触觉防卫大,往往是难以接受的部位这些部位是否要磨擦,使用何种工具磨擦,不要强制进行。对于这些敏感的部位,可根据rood发明的方法,使用绕上骆驼毛的电动旋转轴辅助进行磨擦,使产生的刺激轻快而舒适。根据临床观察,磨擦口腔周围皮肤对孩子语言的发育起重要作用。另外还可以让孩子进行皮肤刺激的游戏,如水中游戏,粘土游戏,砂、草坪上的裸足游戏等。
一般来说,触觉刺激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的时间约在刺激30分钟以后,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但要根据孩子的耐受程度加以确定。
2.前庭刺激的训练
前庭感觉是人类接受刺激的重要的基本感觉。前庭刺激的训练是感觉统合障碍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给予前庭器官的各种不同程度的刺激,使调节姿势反应的前庭功能正常化,在接受触觉刺激的同时,有助于其它感觉的统合。前庭的功能对大脑整体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刺激前庭在知觉运动训练中广泛得到使用。如让孩子接受下列各种运动的训练:
---旋转性运动,如:旋转木马、旋转椅子等。
---摇晃性运动,如:采取腹卧位、仰卧位、侧卧位、头脚颠倒等体位进行秋千、吊床等游戏。
---平衡性运动,如:走平衡木、平衡板等。
---跳跃性运动,如:蹦床、翻滚、垫上运动等。
---姿势反应性运动,如:进行儿童蹋板车、砂坑、草坪、滑梯、腹部爬行等游戏。
---速度感、位置感、距离感的体验,如:让孩子一只脚着地,一只脚踏上滑行的儿童蹋板车等。
在训练中,被动性的旋转、摇晃的速度一分钟以25-30次的频率为宜。
ADHD儿对前庭刺激的持久力个体性差异较大,有的孩子表现为恐惧不安,对于有这样反应的孩子要特别注意,例如,可将吊床高度降低,靠近地面缓慢的、安全的、不给予威胁地进行旋转、摇晃。
进行上述各种身体运动的训练,通过各种身体运动感觉的化验,达到感觉统合的效果。
3.本体感觉刺激的训练
作为人类动作、行为的另一个基本的感觉是本位感觉,这是指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肌腱、关节、韧带等来自自己身体的一种感觉,靠这种感觉人们进行动作和行为的调节、修正、有目的的行动、肌肉的收缩、松驰、关节的屈曲、伸展等所产生的自身的状态和运动,这些都是来自自己身体刺激信息的感觉处理。如果本体感觉有障碍,就不能很好地解扣纽扣、取物、抓物,不能根据对象物的性质,掌握用力的轻重,常常将东西弄碎、弄坏。为了使本体感觉正常化,提高基数统合功能,可以让ADHD儿接受下列的训练,如:游泳、摔跤、拔河、爬绳、搬运货物、踩童车以及其它使肌肉紧张、收缩的运动。肌肉收缩将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本体感觉信息的输入。
以上三种感觉统合训练的方法,刺激时间的长短、刺激的强弱程度、使用工具等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由孩子选择很重要。孩子感到舒适、愉快,才能达到感觉统合训练的目的,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五、ADHD儿童感觉统合治疗案例:
基本情况:纯纯,男,8岁,培智学校一年级。该生属轻度脑瘫儿童,走、跑时易摔跤、双手手指张开,该生身体状况较好,由于有意注意差,常有不良行为发生,上课时无法集中注意力,在椅子上前后左右动,把桌子推来推去,还会抓头,用手遮掩嘴,摇动双腿,随意脱鞋等。该生在语言方面只会发一些字词的音,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由于注意力极不集中,无法坐在位置上做作业,而且由于其手指运用不协调,握笔写字稍感困难,常常未经老师允许而站起来或到处走动用力抱同学脖子、头部,还会用力把他们推倒,对其他同学造成干扰,。
冶疗:1、要求家长配合,应当像对待正常孩子一样多关心体贴照顾,多正面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建立轻松愉快的气氛;
2、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特点,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以下即是纯纯的感觉统合训练项目安排:
滑板游戏 由一块木板和四个轮子组成的滑板,可向任何方向自由转动,让弱智儿童俯卧在滑板上,当滑板滑过地板或滑向斜坡时,利用身体来对抗阻力。滑板运动促成的感觉刺激和运动反应是弱智儿童的坐下或站立时所不能达到的。做完滑板运动后,弱智儿童通常感到心神集中。大滑板及用大滑板滑梯,促进平衡能力发展,当滑板从滑梯下滑时,体验重力感。
在秋千吊缆插棒,俯卧,头颈抬起插棒训练空间距离判断及左右手协调活动。
跳床:指导者站立跳动,使俯卧在跳床上的患儿被弹起,方法之二让患儿自己中速跳动,刺激前庭系统发育,让弱智儿童在蹦床上跳跃,20分钟左右。
滚筒:让受训患儿仰地面,滚筒从患儿身体上悬压过去数次,促进敏感学习及本体感。还可以让患儿俯卧在滚筒上,指导者抓紧患儿双腿,前后转动;患儿坐在大笼球上,左右摇晃促进平衡觉发育;让弱智儿童爬在桶内,老师慢慢向前滚圆桶,弱智儿童为保持自己身体平衡而不停地爬动。
走平衡木,小悬吊独木桥。平衡木站立、爬行、走动 在老师的保护下,让弱智儿童在平衡木上站立,向前爬行,来回走动,重复数次。
趴地推球,由每次100次逐渐增到200—300次。
静坐:端正头部位置,可配合播放悠扬的背景音乐,每次五分钟,逐渐一分钟递增,每次不超过十分钟,每天两次。另,对患儿以表扬鼓励为主,每天“静坐”训练,增加触觉训练,皮肤触摸用软棕毛刷刷身体皮肤等,以促进触觉的正常反映。
放松训练:坐姿、卧姿均可,身体由僵硬到完全放松。
视觉追踪训练:数字划消,图形、符号代码,迷宫训练等,数字记忆、语言、组词等,促进注意力训练,帮助注意分配,注意转移,注意转移,协助视、听住处的转换处理,促进视—动协调发展。
以上运动可轮换进行,也可根据弱智儿童身体和训练条件等情况选择其中几项进行。在训练时,教师要防止弱智儿童产生恐惧和厌烦心理,让学生自始自终保持愉悦的心情,才会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