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我们参加了在圣何塞Parkside大厅举行的《硅谷指数》发布会。这是由硅谷联网组织的反映硅谷地区年度发展情况和热点数据的地区集会。三年以来我一直想要参加,终于在今天如愿以偿。我们被安排和老朋友——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的玛格丽特·汉考克、威廉·米勒以及亨利·罗文在一张桌子上。由于亚太研究中心是会议的赞助者之一,这张桌子也挂了亚太研究中心的标牌。会上我们还遇到了中关村管委会硅谷地区办事处谈锋主任,以及其他一些华人。和华人在硅谷地区的人口比例,以及街上随处可见的程度相比,会上几乎没有碰到一个当地华人,或许这也反映了华人群体和当地白人主流群体之间还是有所隔阂。
总体来说,今年的《硅谷指数》和往年相比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首先是金融危机对硅谷的冲击在《硅谷指数》上得到全面反映。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硅谷能够躲过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事实上从去年十一月份开始,危机对硅谷的冲击全面显现。2008年全年,整个硅谷地区只有2家公司进行首次公开募集(IPO),当然,全年全美其他地方也只有26家公司上市。去年12月,硅谷的工作机会较前一年同期萎缩了1.3%,出现了2005年后的首度下滑。此外,去年硅谷的人均所得也减少了0.8%,为63880美金,是2003年以来的首度下降。考虑到同期全美国的人均所得还有0.2%的增长,这也是多年来首次出现硅谷人均收入增长低于全国增长的情形。
其次是2008年硅谷的VC大幅度减少,和前年同期相比减少了7.7%。尽管和全美国高达11.4%的下降幅度相比还要好一些,但这是四年来的首度下降。同时在2008年,硅谷地区的专利申请数也在减少。
再次是2008年硅谷的潮流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硅谷指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2008年,整个地区在清洁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减排)等方面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这从整个会场的参展商的结构中也可见端倪:一路走进会场,在旁边布展的都是和能源、清洁、环保等有关的展台,而硅谷传统的IT企业却不见踪影;虽然IBM、思科等公司也有代表出现在会场上,但这一次更多地扮演听众的角色。
金融风暴带来的经济低迷给这次大会也带来了冲击:大会的两个主题是“社区再教育”和“清洁能源”。如果说社区再教育再培训是硅谷地区对经济危机下失业率上升和工作机会减少的被动因应的话,那么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即所谓的“绿色技术”,看起来似乎是硅谷地区面临经济危机的主动出击,力图通过寻找下一个增长点来摆脱困境的“押宝”之举。因此我更关注后者。
在《硅谷指数》的数字中可以看到,近年来硅谷在所谓的“绿色技术”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99年以来,硅谷地区注册的绿色技术专利在全美所占比重,除电池技术稳定下降外,太阳能、燃料电池和风能均有逐步升高的趋势。其中太阳能技术专利申请,硅谷地区占了全美的9%。这当中自然少不了风险投资的身影,2008年风险投资在硅谷地区对于“绿色技术”的投资增加了近一倍,而其中7成集中在发电领域。但是报告中另外一个数据却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按照产业部门的风险投资比较数据中,2008年增长最多的是信息服务、媒体娱乐和生物技术三个产业部门,数字之间似乎有着一定的矛盾。
后来“更好之地”(Better Place)公司的CEO Shai Agassi作了“硅谷和世界电动车未来”主题演讲。从他的演讲当中可以感觉到,新能源技术的投入使用非常依赖政府的作用。例如他在讲台上强烈呼吁政府增加对汽油课税,实际上也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他甚至举出了中国北京市汽车限行和北欧对汽油重税的例子,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因为很少听到硅谷对政府政策有这么高的期待。他还介绍了希望在加州推广的一电动汽车的技术和机制。我觉得硅谷这样做可能是在走自己的弱项,就是搞政府关系,而不是突破性的技术。相关的技术领域在硅谷并没有技术上的优势,而同政府打交道、影响和改变华盛顿的决策也不是硅谷所长。这个犹太人用一年多的时间搞出这么一个公司来,我很难想象里面除了忽悠还有什么更多的东西。
我抽空到外面的展台转了一圈,发现真正搞技术的几乎一家都没有,虽然大家都在鼓吹新能源、清洁、环保、气候变化,但是几个展台有推广节能灯泡的,有湾区地区铁路的,有一些民间组织甚至还有教育机构的展台,这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这次硅谷地区的清洁技术狂热似乎没有多少真正来自于技术的推动。这进一步加强了我觉得这次硅谷可能走上歧途的感觉。
午饭以后是新闻周刊国际主编Zakaria关于“硅谷在‘后美国’世界中的角色”的主题演讲,我觉得这个时候,美国人做出这样的反思,是很有意义的。
他在演讲当中回顾了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在经历高通胀和低增长。而到了20世纪末、本世纪初,全球有120多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在4%以上。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在两位数以上的,只有朝鲜、缅甸、伊朗、津巴布韦和古巴,这些他口中的“小杂碎国家”。这一局面的造成,演讲者认为应该归功于美国模式。他来自于印度,这个国家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面临两种模式的选择:是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是美国的自由经济体制?印度经常更倾向于前者。但直到印度在做出向后者的相应改变之后,经济才取得长期快速的发展。
演讲者归纳道,上个世纪90年代末之前有三大因素使得美国模式成功并且引导着美国模式向世界其他各地普及。第一,在政治上,(苏联式的)专制主义制度消亡,美国为代表的自由资本主义成为世界多数国家的选择;第二,在经济上,美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创新强大到足以撼动和主宰全球经济的地步;第三,在技术上,发源于美国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得全世界更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彼此间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反应。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敌对的冲突、竞争也有所缓和,整个世界的经济、社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这样前所未有的局面,是没有人能完全预想到的。这让美国人开始膨胀了,认为可以对他人指手画脚了,同时消费行为也进一步变化:借债消费几乎成为每一个美国人的习惯,金融市场的空前繁荣使得美国忽视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在不知不觉当中,金融危机在美国酝酿并逐渐影响到全世界。
在美国人还认为自己是最有钱的人的时候,其他国家早就在改变了。演讲者到马来西亚的时候有一家购物中心宣称自己是世界最大的,而等他到了中国上海,又发现一家宣布自己是全球最大的购物中心。演讲者说他都不以为然,因为他印象里最大的一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但是他通过google搜索之后才发现,这家美国最大的购物中心只能排在世界第九,而当他出版一本书介绍这一现象的时候,它变成了第十七。
美国怎样才能走出今天的危机?要依靠自己货真价实的优势。美国最大的优势就是在研发和创新方面,例如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等。而演讲者认为,下一个能产生系统性的、广领域和全球影响的技术是新能源技术。能源技术创新将在2012年前后给美国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果不能把能源技术创新调动起来、生产出来,就不可能有美国经济的真正复苏。
然而,美国能源行业是受政府行为高度影响的行业,是受立法、行政高度控制的行业。这是让美国人吃惊的问题,也是美国人目前面临的挑战:怎样在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下解决这个难题?目前他们还没有找到答案。
还有一件短时间内更令演讲者感到担心的问题:美国目前51个州和地区政府当中有47个面临破产。在这样的情况下拿什么来推动新能源产业?拿什么来刺激新的就业岗位产生?所以他认为美国的政治体制有很多问题,甚至比朝鲜还多。结合前面演讲者对新能源经济当中政府作用的鼓吹,我觉得他们两个人可以就此好好地进行一次对话。
最近有个针对全球化的调查,结果美国有47%的受访者反对自由贸易。而事实是真正从自由贸易当中收益的正是他们美国人,美国大公司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来掠夺他国人民的财产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美国人自己也在享受着自由贸易带来的越来越便宜的商品。而其他在全球化当中收益还比不上美国的国家,例如印度和中国,都有7到8成的受访者赞同自由贸易和全球化。在当前的危机下,在这只有通过自由贸易才能同舟共济度过难关的时候,美国人却改变了,忘掉自己的长远利益和立国之本。演讲者说他认为美国人正在走向自己的对立面。
我觉得这个演讲是整个会议里面我听到的最有深度和最具反思的观点了。
2009-02-23 | 在硅谷搭建人脉网络
2009-02-20 | 从中关村到硅谷的空中暇想
2009-02-16 | 大批硅谷精英已回归中关村
2009-02-12 | 破解中华文明在硅谷发展历史中的密码
2009-02-11 | 解读硅谷与中关村的人脉密码
2008-12-24 | 创业型就业与创业型大学
2008-12-01 | 中关村与硅谷对话:“硅谷网络”与长城所
2008-11-19 | 知识分子要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基础
2008-11-08 | 创业是一个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性议题
2008-07-01 | 80、20和4——创意的帕累托平方法则
2009-02-18 | 宁波要从“三江口”走向大海
2009-01-22 | 要以“产业主导权”统领新时期的产业规划
2009-01-09 | 区域崛起与区域咨询师的作用
2008-12-19 | 改革开放三个十年:科学、民主与市场经济
2008-12-17 | 科技咨询业发展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2008-08-30 | 奥运后体育要实现民营化
2008-07-30 | 改革仍需持续30年
2007-11-02 | 能源产业要着眼于市场化、民营化
2007-10-25 | 实现循环经济的突破口:发展再生材料产业
2007-09-01 | 说说碳交易
2007-08-27 | 从太湖水华到密云库区的流域治理
2009-02-17 | 打破二元结构是刺激消费的根本手段
2009-02-06 | 要让所有的“国泰君安”现形
2009-02-04 | 华尔街需要重塑道德底线
2009-02-03 | 在金融危机中捕捉商机
2009-01-31 | 俞正声“房价贵”喊出了百姓的心愿
2009-01-23 | 奥巴马将成为伟大的美国总统
2009-01-07 | “北京社保全覆盖”是金融危机以来最好的消息
2009-01-05 | 思想撬动价格——商品分析师与价格主导权
2009-01-04 | “深高新”将建成世界一流园区
2008-12-31 | “中国因素”在金融危机中还起作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