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大学生就业难是多年的事了。去冬今春,又遇上金融海啸冲击,此事更成“难上加难”的难题,各界人士纷纷出招,社会上下聚焦热议。这里,从社会外部环境与个人内在选择两个层面,博主将之归纳为“五对十招”,并给出一己点评,仅供大学生们参照。
最雷招: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帮助大学生就业
最呆招:自己不作为,一味等靠要
点评:想想你自己,每天都拿出多少时间关心别人的事儿,是不是绝大多数时间(如果不是百分之百的话)都在捉摸自己心里那点事儿?“全社会”的人们也与你没有两样,他们没有精力也没有道理关心你、帮助你!
——你的校长关心你,那是因为上面有压力,与其说是关心你的就业,倒不如说是在关心他自己学校的就业率考核和排名;
——当你招聘实习中遇到没学过的东西,你的学校临时派老师“特事特办”帮助你补习功课,那只是因为这是“特别时期”,何况这也可以舒缓一下他们自己没有尽到职业责任的内疚感,还可以随便“秀”一下自己人性化的关怀或“爱心”,但这种“好事儿”只可偶遇不可有求;
——与你相关的行政首长关心你,与其说是因为他政策头脑清楚、施政能力强,倒不如说是因为你的就业与他自己仕途利害有关;
——你的父母关心和帮助你,表面上那是因为他们是你的“亲人”,其实也是为了他们自己,想想看:他(她)们这些“可怜的父母心”究竟有多大成分、多少时候真正在为你“苦难的成人”过程中健康成长着想过?他(她)们帮你做出了多少既“可悲”又“可恨”的重大决策?
……
所以,如果自己不自悟、不自主、不作为,一味采取“等、靠、要”的态度,觉得自己找不到工作那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错,将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外部,以为找工作不是托关系就是靠人情,拖不到关系、走不了后门和人情,那只是因为社会对你不公或者自己爸妈没能耐,甚至如同那位重庆21岁女生那样,自己找工作叫母亲先去试岗……这是“最傻”、最莫名其妙的招数!到头来,只能是葬送自己的大好前程,不误入歧途就错走绝路!
不要轻易拿媒体上有关某某如何如何关心和帮助大学生就业的 “英雄事迹”当真!这些宣传描述的情景,多是偶发的个案甚至孤案,“秀”的成分很大,只对稳定“舆情”有好处,对于你就业没有什么切实的帮助,听多了、迷信了,甚至还会有极大的误导和坏处!
希望大学生们唱唱《国际歌》,也希望举办填歌词游戏的电视节目将《国际歌》纳入节目清单,使大学生们知道:
“从来没有救世主,也不能靠神仙皇帝”,
起来!起来!那些等靠要的大学生们!除了你自己谁也救不了你!
自救者天助!
最虚招:要转变就业观念
最损招:不要把自己当“大学生”!
点评:“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这是大家听到或说到最多、也是最虚的一招。很多人士以专家、师长的口吻这样告诫大学毕业生。其实,观念的东西虽然看似飘渺,却是实实在在的现实写照,而且有惯性和遗传机能。今天大学生们的就业观念,恰是我们的社会现实强加给他们的,是我们拥有“老观念“的家长、老师自己灌输给他们的,这怪不得他们!
——我为什么上大学?不是你们这些长辈们告诉我上大学就等于找到好工作,就等于成功?!
——我为什么削尖脑袋去考公务员?不是你们告诉我“你长大如果不想被人欺负,就去当官!”哪怕当了官再去欺负别人,这都没什么?!
——我为什么赖在大城市不走?不是你们这些亲人们给我提供“啃老”的资本和条件,我如果不“傻”着去自讨苦吃,何乐而不为?!
……
总之,是社会、家庭和学校按照几十年一贯制的模式把我们塑造成今天这个样子了,是你们这些“80年代的新一辈”按照你们自己“上大学”的样子把我们这些新世纪的大学生塑造成不合时宜的“80年代大学生”了, 反过来却提醒我们不要把自己当成“(80年代)大学生”,你们损不损呀?!
说实在的,是损了点!但这也是你必须接受的现实,你现在为什么就业难,从观念和态度上说,就是迈不过这个“心理不平衡”的坎儿,一旦接受了残酷的现实,迈过了这道坎儿,很多矛盾、问题和困难就都好说了。
最真招:“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最实招:寻找“蓝海”,追求多元化成功!
点评:想想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主要问题有三:
一是“用心险恶”,明明是为了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却打着冠冕堂皇忽悠蒙昧无知青年人的旗号;
二是“方法不对头”,广大青年“向前进”主要靠的是伟大领袖“一挥手”,通过搞“运动”的形式把广大青年赶到山上和乡下了事;
三是“不合时宜”,在没有疏通正常的横向职业通道情况下,先堵死了正常的纵向科举通道,导致社会秩序大乱套。
但是,如果去除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阴影,毛主席这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话,不仅一点都没有错,而且放在今天,可能是对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最真切、最实在的招数!
近年来,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题,政府决策层也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其中最对头的莫过于鼓励大学生“上山下乡”的套路,如“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学费代偿办法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基层就业,等等。
但令人担忧的是,从目前出台的相关政策来看,当年“上山下乡运动”存在的三个毛病一样都没有少,如果仅仅是为了一时缓解城镇就业压力采取“哄骗诱”的办法把青年们忽悠到城外,而没有切切实实的体制转换和长期利益跟进,这事儿可能有点玄!一来,这样不“与时俱进”的政策成功几率很小,毕竟“时代不同了,青年不一样”;二来即使侥幸“得逞”,长期负面后果不堪设想,在广度和深度上很可能要大于相当年“上山下乡运动”对那代青年人的伤害。
去年早春,我应邀到新疆阿勒泰讲学。我这个书呆子是第一次到新疆,大西北的广阔天地、祖国的大好河山使我无比震撼!看着据说还远不是最美时节的美景,当时我无比感慨地随口说出一句“原来‘心旷神怡’这个词语是这么个意思!”看着一望无际、荒无人烟的美好土地,再联想到北京城里那些心身交瘁闹生活的芸芸青年大学生,不由无限惋惜和感慨!一时突发奇想——
难道我们就不能学学西部大片中当年移民美国的英伦大佬,来个大胆创意:利用赛马圈地的办法,让那些有热血、有梦想的青年人到大西北去,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去,跑马圈地,得到切切实实的好处,以便真实启动我们叫嚷了多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将西北部“大好河山”变成东南部那样的“美丽花园”?!
如果不动真格的,不来这样的“狠招”,你少来忽悠我!否则,被忽悠者总有清醒的一天,到头来忽悠他人者终被他人忽悠。
但从个人选择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如果能够深刻反思和感悟“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句语录,对当今大学生们的确有实在的好处。
想想看:你们为什么就业难,不就是因为当年懵懵懂懂赶潮流走上千军万马挤塌了的独木桥嘛?!现在从桥上被挤掉了下来,你们最本能、最切实可靠的办法就是,找个或自己造个“独木舟”四面逃生去吧,去寻找“蓝海”,按照自己的人生航标去追求各自多元化成功!
这看来是唯一安全、也是最为实在的招数。
最歪招:盲目扩招研究生
最傻招:莫名其妙去上研究生
点评:如果说扩招研究生是“鸵鸟政策”,那么莫名其妙去上研究生者,就是这项政策驱赶下一只倒霉的“鸵鸟”。
在所有招数中,教育部出台的“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计划5万个,主要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政策,可以说是最不着调的。
——首先它是“盲目”的,仅就数字就足以看出,这又是教育行政当局一个“拍脑袋”政策,凭什么是“5万”而不是“8万”或“10万”?相对于700万失业大学生来,你这“5万”是想干什么的?
——为什么现在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你前些年盲目行政性扩招的结果吗?以盲目“上档次”的扩招来对付盲目“下档次”的扩招后果,这样能解决根本问题吗?过几年扩招的研究生们毕业时再就不了业,你怎么办?不会又出台扩招博士生的政策吧?博士毕业没人要你再扩招博士后?那博士后的后面呢?!
——只有以工作经验作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才能“专业”得起来,你愣要从应届毕业生中招生,对这些从学校到学校的大学生失业者,无论你什么名校、靠什么大师也很难“专业”得出来,因为它明显违反教育教学规律嘛!再说了,这样明显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政策,你们这些教育行政大员都能够堂而皇之做得出来,让人说你们什么好呢?!
——接受专业硕士生教育,更是一种个人选择性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其学费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现在连工作都没有的应届毕业大学生到哪里去弄这些钱?该不是鼓励这些本来已经到了自立年龄的“高才生”,进一步“啃”那些已经没有多少肉的父母大人身上的骨头吧?!对于在经济危机强压下已经喘不过气来的老百姓,你还通过这样的“阴招”坑他们一把,竟然还冠冕堂皇地打着“扩大内需”的旗号,实在是有点损德吧?!
——而且,无论是以什么旗号打出,这种将长期人力资本生产和投资的“百年大计”,当作短期宏观调控政策来使用的做法,傻用一次也就罢了,竟然还一用再用,实在是有些太“混账”了……
在这样本来就“混账”的政策引导下,如果没有明确的人生定位和锚定当职业生涯方向,就盲目地从父母腰包里掏出血汗钱,甚至让父母砸锅卖铁,继续“莫名其妙”上研究生、还是什么“专业”研究生,确是一种糊涂到家的下策歪招。
最上招:大刀阔斧变革教育体制,大力开拓横向多元化发展通道
最高招:学做“海燕”,向“蓝海”大喊:让大学生就业难来得更猛烈点吧!
点评:说一千道一万,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与经济危机什么的,其实没有太大关系,而根本问题出在中国转型期的社会治理结构和体制层面,概括地说就是:由于社会市场化、多元化通道狭窄,千军万马只能走纵向教育独木桥造成的;走上独木桥才发现面临的是无法走向“蓝海”的悬崖绝壁,既无法走回去也无法向前进,站在桥上干等肯定饿死,跳下去则粉身碎骨……
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是根源于这样一个基本矛盾,即:一方面是多元化、多样化、市场化的社会职业需求,另一方面是现行官本位、大一统、一刀切的教育体制模式,二者长时间相激相荡、盘根错节,在大学出口形成“毕业-就业错位型死结”。因此,治本之策乃是:放松教育管制,抛弃现行官本位教育体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多元化、市场化变革;同时,尽快启动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领域的深层变革,大力开拓社会横向多元化、多样化、市场化的职业发展通道。
作为大学生个人,我可能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痛,但我还是想劝说几句:趁现在你们最青春、最有年龄优势也拥有最强健身体资本的时候,学做当年俄国作家高尔基所讴歌的那只“海燕”,请到浪花翻滚、生机无限的“蓝海”上奋飞搏击去吧,并以“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去潇洒地呐喊一声——
“让大学生就业难来得更猛烈点吧!”
但愿听见这句刺耳的呐喊,我们年青的大学生朋友们不会破口大骂哦!不过,如果实在气愤,就骂骂也无妨,至少在心里骂骂总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