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548期,刊登了萧武的一篇文章:《马克思的诅咒》,看后有些不明白,于是给编辑部写了一封电子邮件:
文章从第三段开始,一直在说中央与地方政府从2001年开始,是如何地控制不力,甚至推波助澜,盲目扩大汽车产能,从而用事实有力地证明了“市场失灵,实际上都是政府的失灵”,可是写到此,作者却笔锋一转,逻辑颠倒过来了,说这一切都是“马克思的诅咒”,政府没有失灵,而是市场中的资本逐利本性被放大。
同样的事实,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甚至相反的结论,极而言之,你也可以“王顾左右而言他”,在别人说“这个东西是红的”时,说“这个东西是方的”,但你就是不能说“因为这个东西是红的,所以它是绿的;因为这个东西是圆的,所以它是方的。”
这个世界已经够乱了,不能这样扛着马克思的旗帜颠过来倒过去说事儿的。
搜狐网友(1):
做人要厚道。我看人家说的没有问题。人家说的政府是大政府-中央政府--能够制订计划并规划。地方政府,不能算作有全局观的计划政府,实际上他是市场的一个小分子--唯利是图的生产者,什么赚钱干什么,只能说你想忽悠别人或者有其他目的。
郭梓林回复:
如果只有地方政府会犯错误,中央政府就不会犯错误,大家就不必为四万亿担心。
盛洪提出过一个关于学术讨论的规则:一是不要怀疑对方的智商,二是不要猜测对方的动机。因为这两条都与讨论无关,或者无助于理清真象说明道理。
搜狐网友(2):
萧武的逻辑没有问题,他是说中国现行的制度是实质是资本论所说的市场经济,所以要接受马克思的周期轮的诅咒!马克思的资本主义诅咒预言的没错,但是也许共产主义的诅咒更可怕也不定啊,比如文革之害!哈哈,你说我是支持他,还是否定他?
郭梓林回复:
不论你是支持他,还是否定他。我支持你。因为你在说事实,而且不追究说话人的动机。一讲动机,就有可能搞阶级斗争!而阶级斗争不是人的诅咒,而是上帝的诅咒。
奇文附后:
马克思的诅咒
萧武
对中国人而言,经济危机是最熟悉不过的词汇了。每个上过中学的人都从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上学到过这个概念,而且都会在世界史教科书上看到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描写,也都知道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历史轮回,但经济危机作为一个正在发生的过程,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从1992年开始的更加激进的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已经顺利地持续了16年了,就在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中国不仅房价再度启动,连已经熊了七年的股市也一路从1000多点涨到了6000多点。次贷危机在美国愈演愈烈,而在大洋对岸的中国却仍然在担心“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政府调控的着眼点仍然是如何控制通胀,让经济增长速度能慢下来。所以,即使有人在2007年底小心翼翼地说“冬天来了”,也没有多少人注意,就是说的那些人,实际上也没有做任何过冬的准备,而是在继续扩大规模、增加投资。直到2008年上半年,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也都交出了在发达市场国家看来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盈利报告。但是,到了九月,由于雷曼兄弟的倒掉,金融危机迅速席卷了美欧日韩等发达市场,东南沿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出口导向的企业频繁地倒掉,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不断爆出资金链断裂而猝死的消息,中国人才发现,经济危机已经真真实实的来到了我们身边。到现在,几乎已经所有的商业促销都在打经济危机牌了,甚至连家具店都要在促销的招牌上写上“金融危机,忍痛甩卖”的字眼。似乎所有中国正在经历的困难都是源于美国金融危机而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当然是全球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说,确实是“华尔街的贪婪”引发了全球性的灾难。中国当然也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巨大影响,出口市场恶化确实是造成中国许多企业亏损乃至破产的重要原因,但是,轻易地将中国的经济形势在九月份之后急转直下的恶化完全归咎于美国、归咎于华尔街,却是失之于过于简单的。
经济危机发生后,在中国首先受到影响的是钢铁业和汽车业。然而,中国汽车业实际上并不是出口导向的,出口在中国汽车业所占的比重几乎微不足道,出口市场萎缩并不能直接导致中国汽车业的行业形势突然恶化。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大约在2001年开始启动,产销量连年大幅上涨。2004年曾经有过短期的下滑,进行了行业内部的调整,利润分配格局和利润率有所下滑,但在2005年再次启动后,不仅恢复了增长的势头,而且增长速度比以前更快。早在2000年前后,按照当时组建大型中央企业逐步并购地方同类型企业,形成行业寡头的思路,国家当时曾经计划由央企中的一汽、二汽和属于上海的上汽逐步兼并地方上的汽车企业,对地方上新建汽车项目的审批也提高了要求。但是,由于汽车消费市场的突然启动,这一计划被打乱了,三大汽车企业的行业主导优势虽然仍然保持着,但是他们的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跟不上市场膨胀的速度,所以仍然留给了地方汽车企业巨大的发展空间。此后,北汽、广汽、重汽等区域性大型汽车企业迅速崛起,而且多数都获得了地方政府的支持,“打造汽车生产基地”纷纷成为地方政府制定的发展规划中的重头戏。除了已经形成的区域性大型汽车生产企业外,原来没有汽车企业的地方也看到了汽车业的良好前景,纷纷制定计划,从国外引进生产线,建设汽车项目。正当汽车生产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当成重点扶持的产业的时候,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速度却在逐步下降。据估计,到2010年,中国汽车业可实现产能大约1200万辆,而预计到那时市场容量却只有1000万辆,将会出现200万辆的产能过剩。但实际情况显然远比估计的要糟糕,产能增加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市场容量的增加速度,由于大量的生产链提前建成投产,过剩实际上在2007年就已经出现了。因此,在2008年上半年,几乎所有汽车企业都在盘算盈利的同时强调了行业形势的严峻。然而这种口头上对行业形势的严峻估计并没有影响他们进一步扩大生产的热情。实际上,早在九月之前,汽车业的形势就已经恶化了,但绝大多数企业仍然没有调整产销计划,仍然采用降价和推出新款车的方式加大促销力度,以完成销售计划。一直到11月份,生产商们才不得不承认,全年的销售计划已经铁钉无法实现了,慢说是超过2007年880万辆的规模,就是达到这一规模也已经编得不可企及了。也是从十一月下旬开始,汽车企业纷纷采取减员、减薪、减产和停产等措施,以减少开支,准备“过冬”。
这些年来,支持市场化、自由化的经济学家们一直告诉中国人,市场是万能的,不可能失灵,所有的所谓的市场失灵实际上都是政府失灵,至少在中国是如此。在这种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几乎已经成了笑话。但中国经济在2001年以来的发展情况却说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并未过时。
按照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在市场化的条件下,资本的逐利本性是被放大了的,生产投入总是盲目的、无计划的,终有一天供给的增长速度会超过需求的增长速度,引发经济危机。中国汽车业从突飞猛进的增长到急转直下的恶化的过程几乎完美地演绎了这一过程,将抽象的逻辑演绎变成了现实的历史过程。1990年代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尚未启动时,绝大多数地方的国营汽车相关企业都出现了亏损,这些企业都成了地方政府的包袱,惟恐甩之不及,大批地方上的汽配生产和汽修企业都被迫关停并转。而当汽车消费市场在2001年启动后,马上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而地方政府的汽车项目却没有跟上,供给小于需求的状况使汽车生产商和经销商在2003都获得了远高于平均利润率的高额利润,而2004年以后随着供给的速度增加,需求增长却正在减速,到2008年,这一矛盾终于爆发了,而金融危机不过是引爆供求矛盾的导火索而已。
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钢铁、纺织等行业。换句话说,中国人正在经历的经济危机不仅是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也是市场化改革的结果之一。但是,正如在2007年中国经济高烧不退时中国经济学家说是因为“流动性过剩”一样,所有经济学家都把中国的经济形势恶化归咎于金融危机,好像中国是被卷入到这场全球经济危机去的一样。但稍微回顾一下2001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就会知道,中国并不是城门失火时被殃及的池鱼,而是自己早已经为自己买下了烧死自己的火种。
资本主义不可能摆脱经济危机,中国也不会例外。马克思的诅咒没有因时间的流逝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而丧失,同样也不会因为中国在口头上仍然坚持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而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