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刚从中关村回到硅谷的三博士


     3月1日下午,张自力博士、余中博士和许静静博士来到我们下榻的旅馆,前后进行长达四个小时的交流。

     一见面,余中和许静静博士便告诉我们,他们刚从北京回来,在中关村会见了夏颖奇主任,并初步确定将公司设在刘晓民负责的国际企业孵化器。这一番话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张自力博士是浙江宁波人,因自幼就知道家乡有个天才少年宁铂,因此只志向是考中国科技大学,将来拿诺贝尔奖。科大硕士毕业后先在比利时自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直接师承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利高津教授,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获得理论物理博士学位。但在读博期间,他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是在金融、期货方面,转而下决心去“赚”诺贝尔奖,而不是“得”诺贝尔奖。95年,张博士离开学界踏入金融领域,至今已14年之久,目前任美国世纪投资管理公司(American Century Investment)资深副总裁和研究总监。该公司管理的资产达1600亿美元,张博士除了公司业务外,还承担着天使投资人的角色。

     在与张自力交谈中,我第一次听到“系列创业家”这个名词,据说英文原词(Serial Entrepreneur)是硅谷的一个常用词,意指一种不满足已有成功的创业者。这种创业者个性中有一种内在的追求创业的动力,从一个创业再到一个创业,每次都是从技术研发到出产品,再到建立企业架构这样一个完整的创业过程。而从头到尾只在一个公司越做越大的企业家不是“系列创业家”。张自力说,投资者希望能找到这种人,因为他永远不会气馁。我想,中关村也有这样的人,只是还不如硅谷普遍,所以“系列创业家”对我来说才会是个“新词”。

同张自力进行访谈

     与张自力博士的交流使我有了另外一个意外收获,即思想方法论上的知音。从科学方法论讲,西方主流科学观是讲局部和实证,是在某个点上钻进去。而东方科学观讲究整体。普利高津创建的耗散结构理论讲的是从整体看问题,却受到美国主流的排斥。张博士认为:正是美国科学观的落后,导致了今天的金融危机,而且至今美国政府的救市方案,仍然延续着错误的科学观。对于长城所正在做的“硅谷与中关村人际关系”研究,以及对我在26号新闻发布会上所有发布的从历史、从战略的角度审视在硅谷的华人作用,张博士十分赞赏。他说,他曾看过一些描写台湾华人在硅谷的书,都是具体人的案例、细节,没有一本从战略、从国与国的关系、从高技术成长曲线来写的书。他希望长城所能写出一本好书来。他还建议我们写书时可以参考Albert-László Barabási 写的《Linked: The New Science of Networks》,这是一本把人脉、网络提升到理论层面的“网络学”开山之作。

     余中博士于1983年毕业于南京邮电学院,后在中国邮电科学院干了五年,也算一个“中关村”的“老居民”了。但在美国生活这么多年之后,他已经认不出来曾经工作、居住过五年的“老家”了。余中博士在美就读于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并获得电子工程与计算机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公司工作,曾任美国贝尔实验室太平洋分公司的电信网络工程师。之后,他先后创办过三家通讯领域的高科技公司,其中一家出售给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第二家在全球通讯行业低谷时成功融资一亿美元;第三家公司Noopshpere Commpunications成立不到两年,开发的技术和产品被题名为“美国2009年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十大创新技术”。

     由于在硅谷生活、工作多年,余中博士对硅谷的特性,特别是其“软实力”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硅谷成为世界新技术产业的领袖的标准在于,每隔三到四年,硅谷就会产生一个在全球领军的龙头企业。这种现象是世界其他地方都没有的。而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于一种“不可阻挡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由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承载、传播、继承。这些人才的共性是:第一,有理性,有使命感,有超越名利的高境界;第二,有科学和技术研究背景;第三,有做企业背景和实战经验。这些人不以成功为目标,追求的是“做什么能改变世界。”他们非常愿意指导年轻人,告诫自己所经历的艰辛,而不是大讲成功。

     余中博士介绍了硅谷公司捐助学校科研的管理。余中曾负责贝尔公司与教育界和大学的基础科学技术研究合作计划(External Research Program),他选择一批优秀大学的科研项目立项,由公司提供科研经费。对此他的老板告诉他:复制科研是公司的既定政策,每年都要很好地执行。同时也告知:即使不捐给学校,也会被政府课税征走;而捐给学校科研之后,还能获得相应的税收抵扣。由此可见,美国的相关税收规定十分有利于大学和研究机构获得企业的研究性捐助。

     许静静博士15岁时就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获得硕士学位后先到国务院国际研究中心工作,1987年获得美国福特基金会的国际教育奖学金赴美学习,获得了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国际政治学暨美国政府与制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卡罗尔·波迪克·麦当娜律师事务所工作,曾任亚洲部和中国部律师。由于美国的律师业是个“男性白人”统治的世界,许静静博士很快触到了玻璃天花板,始终未能升任合伙人,于是选择了离开。其后她到了纽约华尔街,同华尔街著名投资人联手创办了美国机构投资者集团,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目前,许静静是美国经纶世纪控股集团董事长和执行合伙人,该集团的主要投资领域是人类健康和地球健康。

三位博士组建的创业团队,从左到右依次:王德禄、赵慕兰、张浩、许静静、张自力、余中

     三位博士代表了硅谷创业团队的经典组合。余博士是一名成功的系列创业家,张博士是余博士创办公司的第一轮天使投资的发起组织者,许静静博士则是第二轮投资负责人,她将用她在金融街的人脉关系和律所背景支持余中博士。他们要共同创办一个“提供低成本全民网络医疗保健系统”的“可以改变世界”的公司。


 

我的相关日志:

2009-03-10 | 在硅谷讲中关村的故事
2009-03-09 | 访LEDENGIN创始人阎先涛
2009-03-08 | 访一生只在中关村和硅谷生活的谢青
2009-03-07 | 探访硅谷第一个华人企业家李心培
2009-03-05 | 访硅谷联合投资董事长拉塞尔·汉考克
2009-03-04 | 与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所交流
2009-03-02 | 访硅谷著名的育成中心“橡子园”
2009-02-28 | 访问徐郁清女士
2009-02-27 | 访聚光科技公司CEO姚纳新
2009-02-26 | 访硅谷美华科技商会两任会长杨俊龙、曾衍嘉
2009-03-06 | 在硅谷踏访华人足迹
2009-03-03 | 硅谷访问斯坦福咨询教授王捷
2009-02-23 | 在硅谷搭建人脉网络
2009-02-16 | 大批硅谷精英已回归中关村
2009-02-12 | 破解中华文明在硅谷发展历史中的密码
2009-02-05 | 你是企业家,商人,还是职业经理人?
2009-01-28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一万个朋友
2007-04-26 | 如何理解中国民营经济——在第三届亚太投资峰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