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个人教育投资收益与风险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个人教育投资收益与风险

吴琼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接受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同时与其它教育投资相比,也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一种形式,这是教育经济学中普遍认同的一条理论。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在学费的攀升、社会经济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就业市场委缩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个人教育成本的提高、收益的降低和投资风险的增大。那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个人对高等教育投资作合理的分析,决定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及减小投资风险就显得更为重要与必要。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   个人教育投资   成本与收益   风险

自从美国经济学家舒而茨提出人力资本概念,人们意识到教育,特别是高质量、高层次的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劳动能力,改变人们的社会地位,带来各种经济和非经济收益,即个人教育程度的高低,同预期就业机会和预期收入是成正比的。因此,高等教育投资就被人们认为是最值得的投资,也是收益率最高的投资。但是,既然教育投资也是投资的一种形式,在收益的同时也会存在风险,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更是加大了这种风险的程度。如何规避风险,提高收益也就成为了人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一、高等教育领域个人教育投资的基本概况

“投资”原是经济学的概念,是指投入的资金可能产生新的价值,即产生的经济效益。把这个概念引入到教育领域,就称之为教育投资。教育投资可以分为国家社会投资和个人教育投资。其中,个人教育投资是指个人因受教育而支付的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实际成本又称为直接成本,是由学生个人或家庭直接支付教育费用,如学费、杂费、书籍文具费、住宿费、交通费和生活差距费等构成。而机会成本,又称为间接成本,是指学生已满法定劳动力年龄因受教育而放弃的就业收入的成本。因此,如果一个人在结束一定的教育后所得的收益大于这些成本之和,那么投资就是值得的、是有利可图的,相反,则是亏本的、不值得的。然而,高等教育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个人教育投资在这个领域必须考虑它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在理论上可视为一种能改善个人未来收入状况的“资本品”。对这种比较特殊的“资本品”进行投资,既能直接增加投资者—受教育者的知识与技能,形成一种能提高其未来收入能力的人力资本,同时还能使投资者获得一定的心理收益和精神满足,如为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培养了许多有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的兴趣和爱好等。因此,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一般被认为是一种收益率极高(如高于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率)的投资活动。个人家庭之所以愿意不惜以较高的代价对高等教育进行投资,无非是看到了高等教育所具有的这种丰厚收益。当然,高等教育投资对个人讲,同时也是一种投入或成本较大的投资活动;若从教育投资的成本上看,接受高等教育一般比接受普通中小学教育所需的投资要高出十几倍到几十倍。而且高等教育投资在能取得收益之前,往往还需要经过学习、寻找工作等阶段,这就使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因此而承担一定的风险。一般而言,绝大多数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支出不仅会按照先基本生活必需品、后教育投资支出的顺序进行安排,同时还会不惜牺牲一定的即期消费,压缩一定的基本生活支出,动用一定的储蓄,乃至举借一定的债务,来从事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其公式表示为: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支出=(家庭收入-基本生活支出)+个人储蓄+适当的负债。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认为,个人在尽可能压缩基本生活支出后的家庭收入余额,加上家庭储蓄,再加上最大可能负债能力,就是个人最大可能的高等教育投资支出,即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最多只能达到这样一种水平。[1]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个人教育投资风险

1、学费不断攀升

    1997年,全国高校实行了招生并轨和学生缴费上学的改革。国家取消了双轨制,即将国家指定性计划与调节性计划的录取分数合二为一,统一缴费上学。1999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开始启动,教育规模大幅度的扩张而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却有限,由此我国高校收费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1   1995年至2000年全国高校平均学费表

                                    单位:元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平均学费

800

1200

2000

3200

3500

4500

资料来源:方凡泉  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政府选择[J] 高等探索 2003133

   从表1可出看出,1997年至1999年学费增长率达到2765%,到2000年有的高校普通专业学费超过5000元。实际上从1995年以来高校学费就直线上升,有的年份学费比上一年增幅达到67%,而最低增幅也超过了10%。由于2000年以后,学费制度改革趋于一个稳定和完善的时期,因此,各高校学费虽都有所上涨,但幅度却没有前几年那么明显。据统计,2007北京地区普通高校每生每年一般专业,一般院校不超过4200元,经过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重点院校不超过5000元。教育的投资是需要个人家庭收入的支持,表2反映出近些年我国居民收入的增涨变化情况。

2     1995年至2006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

1577

1926

2090

2162

2210

2253

2366

2475

2622

2936

3254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

4283

4838

5160

5145

5854

6280

6859

7702

8472

9421

10293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

     由表1和表2对比,假定一个家庭的基本情况是父母工作供一个孩子读书,我们可以得出,在没有学费改革以前,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学费占家庭总收入的25.3 %,对于城镇家庭,则占9.98%;实行学费改革之后,农村家庭收入的增长率明显低于学费的增加率,学费几乎占据家庭总收入的50%--90%,相对于城镇居民,虽学费压力没有那么大,但还是有较大程度的上涨,占家庭总收入的30%--50%。居民的私人教育支出应占其家庭收入的合理比例,才是居民可承受的水平,国际通行的标准是高校学费大约占人均GDP20%,而在我国学费平均达到了家庭年总收入的50%,最高的占到90%,已经是整个家庭总支出的最大一部分,很多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需要倾其所有才能让自己的子女进入高校校门,这还没有考虑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费、杂费、住宿费等开支。如此高昂的学费投入,导致个人教育投资中的直接成本显著上升,在收益不变或小幅增加的情况下,收益率就会明显下降,其结果就是风险大大提高。

2、就业困难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风险指由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和个人预期的不完善性,毕业生可能遭受失业、教育和职业不匹配等风险。”[2]在未实行高校扩招以前,整个高等教育规模在国家的控制之中处于一种计划经济的时代,从招生到毕业分配都是国家一手包办,只要考上大学的学生就相当于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完全没有就业风险。而在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国家不再负责学生的毕业分配,找工作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也就是就业风险无人再承担。与此同时,毕业学生人数成倍甚至几十倍的增涨,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时又跟不上这种增涨的速率,于是就业市场日趋饱和,就业机会竞争也随之日渐激烈,在僧多粥少的时代,高等教育投资者必然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风险。目前虽然缺乏大学生失业人数的权威统计数字, 但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不争且令人头痛的社会问题了。此外,就业风险有大有小,其中失业则是风险程度最高的,因为失业就意味着没有收入即收益为零,且概率呈增长的趋势。因此,毕业生会极力避免失业风险,于是很多大学生在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时, 最后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之,选择与自己专业或学历不相匹配的工作,其结果是难以得到合适的工作收入,也就是投资的收益低下,即使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收益率也会下降,无疑增大了个人教育投资的风险。

3、教育过度

在就业风险不断升级的压力之下,为了缓解这种压力的另一条出路就是继续更高层次的教育,研究生及博士的扩招政策也为其打开了方便之门。2002年,有45 万大学毕业生没有在规定的签约时间内找到工作。到2003年,这一数字继续在上升。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严峻,由此导致了与之相关联的考研热持续不退。我国考研人数从1995 年的15. 5 万迅速增长到2003 年的79. 9 万,生源增幅高于录取的增幅。[3]个人盲目的提升教育层次,而不考虑社会经济和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不进行投资收益的分析是很容易导致教育过度的出现。“‘教育过度’又叫‘过度教育’,即一个社会或个人所拥有的教育超过了需要,所获得的技能超出了工作中所要求的技能,是一种技能低效用现象。”[4] 可见,教育过度不仅增加了教育成本,同时收益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甚至还有可能有所下降,其收益率会大大的降低,这就是一种极其不划算的教育投资。最近几年出现的同一班级的学生硕士毕业后的收入还不如本科毕业的同学,就是这种现象的最好印证。

目前,我国虽然不存在普遍意义上的教育过度,但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教育过度现象。硕士研究生的初次就业率和在毕业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也不断地下降,就业难已从本科阶段上升到硕士、博士阶段,其失业率也相应的增长。由此同时,又出现了上面所论述的现象,即个人降低要求而避免失业风险的出现,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当然是越多选择越好,在不用增加工资的条件下,就可以挑选到更加优质的人才。当就业市场中人才高聘低用的现象比较常见时,又必然促使个人为了增加就业保险系数以得到个人收益最大化,而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显然,教育过度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大大增大了个人对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

三、关于降低个人教育风险、提高收益的思考

1、多渠道分担学费

     教育投资分为国家教育投资、社会教育投资和个人教育投资,其投资比例应该是逐次减少,而我国在实行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之后,国家却没有相应的扩大投资比例,社会的参与度也不高,结果巨大的高校经费差额就落到了个人的身上,据统计,我国个人教育投资占高等教育经费的40%以上,这是远远高于国际通行标准的。教育不仅是一个有利于个人的支出项目,它的更为重要的功能是为社会输送大量优质的人才,促进国家与社会的繁荣发展,因此国家与社会应该为高等教育发展负起更为重大的责任。当然基于我国现有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也不可能是无限度的,那么在国家投资与个人投资都已尽最大能力的情况下,社会教育投资就显得非常的瘦小,其实在这个领域是存在着无限可能的,如果能充分利用,是可以发挥巨大能量的。可以看到,在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无论是私立还是公立大学,其发展都是离不开社会投入的,为了争取这份可观的资金,国家与高校都想尽办法开出各种优惠及吸引人的政策与措施。而在我国,由于高等教育一直都是国家包办的历史,社会很难意识到它的义务,再加上缺乏吸引社会投入的激励机制与政策,社会也就没有负担起它对高等教育应尽的责任。然而,增大社会教育投资份额,多渠道分担高校入学学费,对于减少个人教育投资的成本,降低投资风险是非常有效且可行的方法。

2、选对专业,明确目标

    很多经济学家都作过分析得出,不同的专业有不同收益率,因为就业市场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是不一样的,所以就会出现有的专业的人才供不应求,工作非常好找且待遇高,而有的专业则供大于求,找工作非常困难且工资待遇低。国家每年发布的不同行业的职业需求表以及热门专业的统计表,就成为了个人投资高等教育的一个标准。为了降低投资风险,个人必然会选择当时就业前景好、收益率高的专业,而往往忽视本人的兴趣与自身的能力。人力投资与物质投资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不仅能带来经济收益,还有不能忽视的非经济收益,而且经济效益通常是以非经济效益为基础的,如果个人的专业能力不强或是没有较高的素质,即使专业学的再热门,也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另外,由于教育有它的滞后性,它的效益要在完成几年的学习之后才能显现,而就业需求与结构则是变化很快的,很难预测几年后的市场情形如何,因此即使现在选择的是热门专业,几年后可能就是冷门专业而不再受欢迎。综上所述,个人选对专业对于降低投资风险是非常有效的,而选择专业不能光考虑它的及时收益,更重要的是注重自己的兴趣与能力是否适合这个专业,只有找到自己喜欢且适合的专业,明确日后的就业目标,才会充分利用四年的大学时光,将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锻炼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即非经济收益基础强大,以这样的状况进入就业市场,才会立于不败之地,获得较高且长期的经济收益,投资风险自然会降到较低水平。

3、冷静对待“考研热”

    由于近年来就业竞争的加剧,大多数毕业生并没有作更加理性的分析,而是跟风似得选择推迟就业,继续接受高层次的教育,促成“考研热”。然而最近出现的硕士、博士就业难、失业率增加等现象,无疑显示出考研并非是缓解就业压力,降低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的良方,反而很有可能造成“教育过度”,导致更大的投资风险。一般对于研究生教育投资来说,直接成本不高,因为国家对研究生的资助政策还是不错的,而且研究生找兼职工作也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因此,学费及其它费用可以通过奖赏金、助学金补偿。但是间接成本却很高,困为理论上,获得大学文凭后,在现代部门中获得就业的可能性大,且高素质劳动力的工资或收入跟非高素质劳动力的收入差别很大,所以因继续读研而失去高收入工作的机率就比其它层次学历的人大得多,间接成本也随之大得多。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规模与就业市场的不匹配,和就业市场的变动性大、预测性小,其收益也就难以得到保证,投资风险自然比本科阶段时大,但是同时不会忽略研究生教育带来的非经济收益可能隐藏着巨大的潜能。所以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应该对研究生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合理的分析,并结合自己的特点,权衡利弊得失后再做出决策,而不要盲目的追随“考研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