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视角下的心理教育投资分析


教育经济学视角下的心理教育投资分析

摘要:心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投资有其内在必要性,不容忽视。心理教育投资兼有消费性质和生产性的二重性质,是一种隐性的培养和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投资。心理教育投资具有稳定性、适度性、作用的内隐性的特点,其投资原则在其特点中体现出来。

关键词:心理教育投资    必要性    心理资本    原则

 

心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承认,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加大对心理教育的投资,学校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投资。本文试从心理教育投资的必要性、性质、特点和应持原则进行探讨。

所谓心理教育投资是指投入心理教育领域中,用于培养善于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专职或兼职教师)及以用于面对心理教育对象(学生),培养心理教育对象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它是面向于心理教育对象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投资,即开发和运用心理教育对象的心理资源而进行的投资,简言之为心理投资,它可以保证人的劳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产生最佳的效益。

就学校教育而言,心理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心理教育投资则主要是为了开发和利用学生心理资源的投资。

一、学校心理教育投资的必要性

学校心理教育系统是由心育教师、心育的对象(即学生)、心育的目标、内容等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整体。要建立学校心育系统,必须要有高质量的心育教师。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没有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独立地位,师范教育忽视了教师心育能力的培养,造成许多教师心育能力差,无法适应心理教育的要求,而这就要求对他们进行再教育,以提高他们的心育工作能力。这就是一种投资行为。学校为开展心理教育,聘请专兼职教师,建立心育组织机构,以及购置心理教育的有关书籍、资料、刊物等软件和硬件等等都是需要经费投资的。这是一个现实问题,没有资金的扶持帮助,心理教育的科学化、正规化、充实化、实效化是很难实现的。

二、心理教育投资的性质

教育是一种花钱的事业。教育投资作为培养和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投资,兼其有消费性和生产性二重性质的投资。而作为心理教育这种特殊的教育来说,对它的投资是一种隐性的潜在劳动潜能的培养和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投资,即它所发挥的作用是旨在维护人的心理健康,培养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进而使人的劳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性质与教育投资的性质有相通之处,但对其的诠释却是有所不同的。

就消费和生产关系而言,心理教育同一般教育一样也是一种有形的消费,同时也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就学生个人而言,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缓和自己不良情绪,娱乐身心而进行的一些书籍花费(包括心理科普书籍、心理健康维护书籍、励志书籍、哲学书籍、休闲书籍或其他刊物等等),娱乐花费等等;从社会方面,国家为推动心理教育健康有序合理的开展,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出版教材、制定方针政策、培养专兼职心育教师,添置设备等等,地方和学校积极配合开发地方或校本课程等等,这些都是心理教育的有形的消费现象。而之所以说心理教育投资又是潜在的生产,则是真正地去挖掘“潜在”的价值。通过心理教育消费了心育消费,它并非直接的换取劳动者劳动能力的提高。心理教育投资所换的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的维护、生活质量的提高,以此为前提和保障,使个人得到长期的和谐和的发展,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发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学生个体来说,他们通过心理教育会学到调节自身压力或焦虑,战胜困惑和烦恼,有的是立竿见影,使用权烦恼和不快一扫而光,是一种即时性的投资即时性的生产,这种心理的疏解可视为自我的心理教育。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的维护并非一两节心理教育课就能见到效果的,特别在心理教育中运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则更是一种长期的工作,这时的心理教育的投资是一种长期的投资长时的生产。需要指明的是,无论是长时的生产还是短时的即时的生产,产品都是指向于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可称为心理产品。从社会方面看,它有助于学生这个准劳动者的心理健康的维护,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长期的投资,一旦学生由准劳动者转变成实实在在的劳动者之后,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后盾,面对由外界环境诸如工作生活交往中的紧张、压力、不适等等心理问题,达到自我帮助即自助的效果,指向于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生产即心理产品发挥了作用,间接地推动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为一种有效的投资。不同的是这种有效的投资并不像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一样,学生学成某项技能直接应用,直接地发挥作用,而心理教育的投资只是一种显性地投资隐性的受益,它的生产不稳定,生产时间是即时开始的,但效益产生则或是即时产生,或者是长时间之后才见到。

其次,从教育的经济效益来看,心理教育是必要的投资,又“扩大”了生产。这种必要投资是从心理教育的必要性中引申而得的。心理教育系统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是其它各育的中介和基础。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心理素质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它为学生形成思想品德、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塑造美感素质等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前提。这种前提的提供就是一种经济效益的体现,确切地说,这种效益是一种心理效益。对心理教育投资有的直接现实的问题,即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时,直接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等进行心理干预措施;或者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起到间接的推动作用,这种消费是一种未雨绸缪的教育消费。而认为心理教育扩大了生产则是从它所起到的“良好的心理前提”的作用来分析的。经过心理教育,个体的心理健康得到维护,心理素质得以培养,有了“良好的心理前提”,可以更好地促进个体在生产、工作中能够最佳或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使自己的工作的精神或心理环境处于最佳状态,进而促进工作业绩的提高,增加经济效益。但这种经济效益并不是由心理教育直接带来的,它只是起到了一种推动作用。心理教育所获得的知识、方法、技能本身不像职业技术教育一样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它不需要过多的增加经费,是国家通过地方政府、学校面向学生进行的工作,对它的投资费用不能没有,要保证心理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但却不是意味着无休止地增加投资,保持一个“度”即可。另外,心理教育投资比重的增加要侧重质的提高,而非量的增加,这种质的提高较多的关注的是心理教育的方法、措施以及有关科研投资。经费是必要的和重要的,但更不能忽视质的提高。

从心理教育的周期来看,心理教育投资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但这种消费主要是一种用于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消费,学生有这种消费的需要(包括主观需要和客观需要),国家有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义务。心理教育投资的收益是不固定的,不可预测的,它可以经过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或一个过程的心理咨询(这两种都是心理教育的形式)

就可以缓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障碍,这种收益是一种精神或心理的即时性收益,明日即为今天的明天,代表短暂。而心理教育的长期和连续性就必然促使心理资本——通过心理教育而获得的心理效益的原积,甚至个体参加工作时,这种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才真正地发挥出来(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的维护要求心理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心理素质的优化组合或整合促进了个体整体素质的最大水平的发挥,明日则成了今天之后的所有明天,明日的生产即向于未来的生产。

从心理教育过程和生产过程来看,心理教育投资是人力和物力的消费,又是生产过程的必要准备。心理教育的实施不仅要消耗心育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还要消费社会的物质财富(如书籍、场所、设备等),教师既要从事脑力劳动,也有从事体力劳动的可能性。但这种消费为生产过程所作出的准备是以心理资本的形式存在的,它为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增添了新的血液。心理资本的作用前面已有涉及,即通过劳动者产生作用,这种作用体现于劳动者的精神面貌或心理面貌、人际交往、工作生活当中,促进劳动者在最佳状态下最大限度地创造劳动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产品和财富。

心理教育的投资兼具有消费性和生产性的性质,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它的这种生产性是在个体受到心理教育后,经过长期或短期的教育、培养、训练产生心理资本,这种心理资本产生内在的潜在的辅助促进作用,在个体的工作、生活、学习、交往当中发挥作用。确切地说,这种生产性应该被称为辅生产性,即辅助生产功能。

三、心理教育投资的特点与原则

心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资的性质与教育投资的性质虽相通但对它的诠释却不同,其特点也有它自己的涵意,它的原则体现在它的特点上:

1、心理教育投资的稳定性。心理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事业,无论是在小学、中学还是在大学,它都贯穿其中,它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决定了对它的投资应该是是稳定的、充足的,以保证心理教育的正常运转。只是鉴于各阶段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发展特征有其特殊性和普遍性,各阶段的心理教育的侧重点是不同,但对它的投资都是稳定性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心理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但是由于心理教育在各地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对心理教育的经费支持时而营养不良时而断炊无饭,这就要求对心理教育的投资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经费投资问题,使心理教育没有后顾之忧,保证心理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即坚持心理教育投资的稳定性原则。

2、心理教育投资的适度性。从教育本身来看,教育是一个单位成本递增的事业,所谓递增,就是教育培养每一个毕业生的平均费用是不断增长的。就心理教育而言,在事实上它是需要增加投资的,但是这种投资并非简单地增加经费支持而是要培养质量更高的人才,他们适合进行心理教育工作,熟练掌握心理教育的工作技巧和方法,善于处理品突发的心理事件,勇于创新,不断地充实自己的视野。总之一句话,需要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而这也需要经费,但心理教育投资并不像单纯的教育投资一样,每年都是很大幅度递增的。心理教育投资应该坚持适度性原则,在稳定投资保证心理教育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适度增加投资,不可盲目加大投资力度。

3、心理教育投资作用的内隐性。前面述及心理教育投资所产生的作用与促进辅助等词是分不开的,它所产生的是心理资本。虽然有的时候心理教育会产生立竿见影的即时性效益,但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心理教育的见效是通过很长时间后才出现物,而且它不直接产生效益创造财富,它的作用是内隐的。这就要求在对心理教育投资时不能持急功近利的态度。

另外,投资是一个经常学问题,所有的经济问题都涉及规范问题(“应该是什么”的观点),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要求采用脱离或至少不重视“价值”问题的分析方法,投资也不例外,应持科学的精神态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化更勿庸置疑的走着科学主义的道路。但是作为心理教育的主要对象和工作者即学生老师来说,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心理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和心理教育对象之间在进行人际交往,这恰恰是呼唤人文精神的体现。所以在进行心理教育投资进还应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