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小品


  
           《 一》

  有一位久战沙场的将军,已厌倦战争,专程到大慧宗杲禅师处要求出家,他向宗杲道:“禅师,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禅师发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您的弟子吧!”

  宗杲: “你有家室,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慢慢再说吧!”

  将军: “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杲: “慢慢再说吧!”

  将军无法,有一天,起了一个大早儿,就到寺里礼佛,大慧宗杲禅师一见到他便说: “将军为什么起得这么早来拜佛呢?”

  将军学习用禅语诗偈说道: “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禅师开玩笑地也用偈语回道: “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将军一听,非常生气,骂道: “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大慧宗杲禅师哈哈一笑道: “轻轻一拔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二》 

  有一们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她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 “你每天都这么虔诚的以香花供佛,你经典的记载,常以鲜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地回答道: “这是应该的,我每次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繁嚣的尘市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 “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 “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于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份不容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 “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的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惟有不停地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欢喜作礼感谢说道: “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 “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寺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三》

  一日,佛遇见一农夫。农夫的样子非常苦恼,他向佛诉说:“我家的水牛刚死,没它帮忙犁田,我怎么能下田作业呢?”于是佛赐他一头健壮的水牛,农夫很高兴,佛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佛遇见一个男人。男人非常沮丧,他向佛诉说:“我的钱被骗光了,没盘缠回乡。”于是佛给他银两做路费,男人很高兴,佛在他的身上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佛遇见一个诗人,诗人年轻、英俊、有才华且富有,妻子貌美温柔,但他却过得不快活。佛问他:“你不快乐吗?我能帮你吗?”诗人说:“我什么都有,只欠一样东西--幸福,你能给我吗?”佛想了想说:“可以。” 于是佛把诗人所拥有的都拿走,拿走了诗人的才华,毁去他俊朗的面容,夺走了他的财产和他妻子的生命。佛做完这些后便离去了。一个月后,佛回到诗人的身边,诗人那时饿得半死,衣衫褴褛的躺在地上挣扎。于是,佛把他的一切还给他。然后,佛又离去了。半个月后,佛再去看诗人。这次,诗人搂着妻子,不住地向佛道谢。因为,他得到了幸福。

                                                        《四》

  从前有个叫哈费特的人,一天晚上做了个奇怪的梦,梦中有位高僧告诉他说:“如果你能找到第一块钻石,你将得到整个钻石矿!钻石就在淌着白沙的河里。”

  第二天醒来,他的脑子里都是钻石的影子。

  于是他心一横,把所有的家产变卖换成了钱,踏上了寻找钻石的路。他风餐露宿,在外面找了很多年,可连一颗钻石也没找到。当一切希望都破灭的时候,他自杀了。

  后来买下哈费特房子的那个人,有一次在后院的河水中洗衣服。当太阳照过来时,河里的沙子忽然变成了白色的,河沙中有什么东西在闪闪发光,挖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天然的钻石。于是,拿来铁锹和筛子,把河水中的沙子全部挖出来,用筛子筛过后,各种大大小小的钻石纷纷呈现在他的眼前,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后来那个人把其中几个大的钻石献给了维多利亚女王,女王封他做了大官,从此他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

      哈费特辛辛苦苦地去寻找钻石,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他哪里能想到,其实钻石就在他家的后院里!

                                                          《五》  

                           

  有一次,一休禅师和徒弟出去讲禅。走到桥边,遇上山洪爆发,洪水把唯一的桥梁冲毁了。师徒二人站在桥边发愣,正想着:“怎么过去呢?”

  这个时候,有位年轻貌美的小姐也要过桥,看到桥梁断了,万分着急的跺着脚。

  一休禅师见状便走上前问:“小姐,你要过去吗?这样好了,我来背你涉水过河。”

  这个小姐因为有急事,顾不得男女有别,回答:“好啊!好啊!”于是,一休禅师就背着小姐涉水过去了。到了对岸,一休禅师把小姐放下来,双方便各奔西东。

  而跟在后面的徒弟心中一直不以为然的想:师父常常跟我们说,“男女授受不亲”,今天遇到这么一位美丽的小姐,却很欢喜的背着她涉水过河。但是,由于对方是师父,自己是徒弟,他也不敢说出心中的想法。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过去了。徒弟心里仍放不下那件事。终于有一天,他跑到师父面前说明他不以为然的意见。

  师父一听,不禁抚掌大笑:“哎呀!徒弟,你太辛苦了!我背那个女人过河后,就放下了,你怎么还把那个女人背在心上,而且一背就是三个月,真是太辛苦!太辛苦了!”

  慧语:世间上每个人每天心里都背着各种的担子,包括疑惑、杂念、妄想、烦恼和一些是非善恶,真是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凡事都计较,凡事都放不开,凡事都积压在心上,那人生会很辛苦。为什么不把心里的担子放下来,把心里上的石搬开呢?

     

                                                                《六》

  

  信徒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道:“禅师!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

  禅师道:“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信徒立刻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说道:“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

  禅师:“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

  说完便走了!

  禅超越了理性和反理性,求道切忌拘泥不化,把普通人之常情、普通事理,看得过于严肃、过于玄妙!

  享受生活善待自己,抛开烦恼,自由自在心情就会格外舒畅,人本该快乐活着。

  

                                                         《七》

  

  从前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书生受此打击,一病不起。这时,路过一游方僧人,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

  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路过一人,看一眼,摇摇头,走了。又路过一人,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走了。再路过一人,过去,挖个坑,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僧人解释道,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书生大悟。

  前世,究竟是谁埋的你?

     缘这个东西,是最不可思议的,其实,我们都在参加一场宏大的化妆舞会,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我们寻觅着,渴望着~~~~~~那指间相触时被电击的感觉.那一刻,面具摘下了,显现出真实的面目.

  这之前,我们都惶惑得甚至不知道自已真正想要的,并非当初以为的,你惊讶于自已在对方面前表现出来的的,竟然是和过去截然不同的你!皆因你过去戴着面具.

  缘份这东西不可强求,该你的,早晚是你的;不该你的,怎么努力也得不到.

  但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绝望,不要放弃自已对真,善,美的爱情追求.

  人生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爱和被爱的成熟.

    

  孟婆说:“行路的人,喝碗孟婆汤解解渴。”口渴的人心急的喝了。于是,那个前世埋他们的人,在他们头脑中渐渐模糊了。他们开始惊惶的四处张望,妄图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今生的爱人。“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你携起他的手时,就是前世残存的记忆在提醒你了,前世埋你的人,就是你身边与你相濡以沫的爱人啊。

                                                      《八》

  民间传说,一个穷人遇到一位神仙,仙人应允穷人致富,要什么有什么,随着仙人所指,财宝一一出现。穷人却一无所取,单要仙人的那只手指。。。。

  看似笑谈,却蕴涵无尽哲理,只为一切财宝,皆属于第二性的、派生的、可为人所夺、会遭损毁;惟有那仙人之指,能生出一切,才是珍宝,因为他的第一性的、源泉的、无人可取去或破坏,是真正真实的。

  

  禅宗的目标,便是那仙人之指。

  禅宗是所有宗教中最为奇特的一个教派,她最高的主张便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或许我们可以称她为“灵”的宗教,更可以把她当作一门“心”的学问。你走进了禅的大门,所要学习的不再是经典、训诫,而是你自己和佛一样圆满智慧的本性;所要成就的不是佛祖、神仙,而只是真正的你……悟到了自己本来面目的神赞和尚在那里不动声色地用“撞窗纸求出”的蜜蜂启发自己的老师:如果你也悟到本来自心多么清净轻松,就会后悔把那么多时间都浪费在执著地读经坐禅寻求解脱上面了。“上升到神灵那里去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自己下降到自己那里去。”蜜蜂飞回到广阔天地中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顺原路退回;心灵修行到禅意境界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重新走上寻找本性家园的道路.

                                                      《九》

  野狐狸黑夜遁入厨房,饱餐一顿后便睡着了。睡到天亮不能逃窜,于是野狐狸假装死亡,等待人将自己抛弃。不一会儿,果然有想抛弃野狐狸的人。旁有一人说,狐狸尾巴很好,待我割下狐狸尾巴后再抛弃。狐狸听着害怕,忍痛任人割其尾巴。一会儿来了一少年,要割取野狐狸的两耳。狐狸听到更为害怕,继而思衬两耳被割去尚不会致命,便忍痛受之。一会儿又有人说,狐皮可补裘衣。狐狸大惊道:尚若剥我皮,必至断头剖腹而死,这怎可忍受呢?于是奋然跳起,向外狂奔。这样,这只野狐狸竟走脱了。

  人在三界牢狱,无异野狐狸入厨房。现已托胎为人,已难逃于一死。只有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方可死里逃生。错过强壮之时,狐尾已经割去;尚若延误到迟暮之年,便到断头剖腹之时。如果不立大誓愿,奋不顾身,怎能跳出迷途,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十》

  在罗阅祗城有一个婆罗门,他常听说舍卫国人民多孝养父母,信仰佛法,而且善于修道,并供养佛、法、僧三宝。他心中十分向往,便想去舍卫国观光并学修佛法。

  到了舍卫国,他看见有父子二人正在田中耕地、播种。忽然,有一条毒蛇爬到那儿子的跟前,将他咬死,然而那父亲不但不管儿子,反而接着干活,连头也不抬。

  这个婆罗门大觉惊奇,便上前问他原因。

  耕种者反问道;“你从何方来,来此为何目的?”

  这个婆罗门回答说:“我从罗阅祗城来,听说你们国家多孝 养父母、信奉三宝,所以打算来求学修道。”

  接着,婆罗门又问道:“你儿子被毒蛇咬死,你为什么不但不难过,反倒接着耕地播种?”

  耕种者说:“人之生老病死及世间万物成佳坏天,皆为自然规律,忧愁啼哭能有什么用呢?如果伤心得饭也不吃,觉也不睡,什么也不干,那不跟死人一样,活着的意义就不大了!你要进城,路过我家时,请替我捎话给我家人,说儿子已死,不必准备两人的饭菜了。”

  这个婆罗门心里暗想:这个人可真不像话!儿子被蛇咬死, 竟然不悲哀,反而还想吃饭,真没有人情味啊!

  他进入舍卫城,来到耕种者的家,见到那人的妻子,便说 道:“你的儿子已经死了,他的父亲让我捎话说,准备一个人的 :饭就行了。”

  那妇人听后,说:“人生即如住店,随缘而来,随缘而去, 我这儿子也是一样啊!生是赤条条来,死亦赤条条去,任何人都不能违反这一规律。”

  这个婆罗门又告诉了那死者的妻子,谁知她的回答也是如此。

  他心中非常生气,对那女子说道:“你的丈夫已死,你难道 一点儿也不痛心吗?”

  那女子默然不答。

  这个婆罗门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国家,他心里暗道:我听 说这个国家人民如何慈爱、如何孝顺、如何供奉三宝,所以才、想来这儿学习修道,没想到如今碰上这等没有人情味的人。这 种人怎配信佛修道呢?

  他百思不得其解,决定去请教伟大的佛陀。 这个婆罗门来到佛所,向佛顶礼,退坐一边,一脸的愁云。佛陀已明白他的来意,故意问他为什么忧愁。

  他回答说:“遇事不合我的想法,故而忧愁。”

  佛陀又问:“遇上何事不合你所想呢?”

  他如实向佛禀告了他路上所见之事。

  佛陀说道:“善男子,这些人是真正明白人生事理的啊!他 们知道人生无常,伤心悲哀无济于事,故能正视世间及人生的自然规律,也就无有忧愁!尘世之人不明白生死无常的道理,互相贪著爱恋,等到突发事件一来,即懊恼、痛苦、甚至痛不欲生,无以自制。正如人得了热病,高热谵语,恍恍惚惚胡说八道,只有经过良医诊治下药后,热退病愈,才不会再说胡话了。”佛陀接着又说:“世间俗人长时间被贪、嗔、痴三种烦恼袭扰,不能自拔。如果自己能明白无常之道理,能明白佛法苦、集,灭、道之道理,那么自然烦恼尽除。这些人皆可以证道啊!”

  这个婆罗门闻佛所说,即自责道:“我真愚痴,不明佛法大义,现在一经佛说,如黑暗中见到光明,恍然大悟!”

  于是他皈依佛法,并受持五戒,精进而修持出世之法。

                                                                       《十一》

  在古印度有位女居士,是佛教的忠实信徒。她虽然没有出家当比丘尼,但对佛教的教义、法术十分精通,时时修炼钻研,是位功道高深的女居士,很有名望。

  一天,女居士前往拘萨罗国游历,在迦旃延婆罗门的尼庵中的罗园里住下。

  婆罗门尼的几位弟子外出化缘、拾柴回来,一进罗园,看见一位女居士端坐树下,面容祥和舒朗,心凝神注,一副安宁寂静、超然世俗的样子。弟子们很是惊叹佩服,赶紧上前施礼,恳请女居士赐教。

  于是女居士便跟这几个年轻弟子侃侃而谈。她说古论今,讲法释道,还勉励她们潜心修研,必能获得真谛。

  女居士讲得娓尾动听,句句透彻。几个弟子听得频频点头,心服口服,她们从来没听过这么中恳切实的教诲,这么高深而又平易的事理,都很庆幸自己有这么一个机遇,而且对女居士也就越发尊敬,越发感激。

  弟子们听了教诲,依依不舍地辞别了女居士,背起柴禾,高高兴兴到庵中回婆罗门尼的话去了。

  一见师傅,就争先恐后地抢着说:“师傅,咱们罗园里来了一位姓瞿昙的女居士,是位道法高强的人呀!她特别善于讲法说道,而且善解人意,句句话都能说到人心里去,切中我们糊 涂迷惑的地方。真是像俗语中所说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哇!”

  婆罗门尼见自己的徒弟们如此眉飞色舞地赞叹那个初来乍 到的女居士,心中一动,就势吩咐道:“既然她这么深刻高强,这么值得你们讨教,那么,就替我去跟她说,请她明天到庵里 来吃饭吧。”

  弟子们一听,惊喜万分,这正是她们求之不得的事,高兴 得差点儿叫出声来。一个腿快的弟子赶忙跑到罗园去传师傅的话。

  女居士听了弟子传达过来的邀请后,依然平静地坐着,没 起身,沉默不语。那个正在兴头上的弟子见女居士既不说去,也不说不去,虽然有点儿纳闷,但她心里是唯恐她不答应,所以 也等不及女居士的回话,就兴冲冲地往庵里跑,回禀师傅说,女居士接受了邀请,明天准来。

  第二天一早,婆罗门尼坐在正堂上,堂门敞开,远远地就 看见女居士身穿素衣,手持钵盂,信步朝尼庵走来……

  婆罗门尼叫弟子给女居士添了一个座位,然后就吩咐上菜开饭。一桌子的莱,招待客人可谓是够丰盛的了。可婆罗门尼只顾闷头白吃自喝,对女居士既不谦让,也不关照,似乎并没 把她当做自己请来的贵客,谁也不敢多说多动。女居士也就自然要自己照顾自己了。

  吃过饭,女居士起身出去洗漱净面,又把钵盂清洗干净,然后回到屋里,坐在为自己特设的位子上。再看婆罗门尼,舒舒服服,心满意足地挺了挺身子,穿着鞋侧卧在一张高高架起的床上,用衣角遮住头,摆出一副舒懒懈怠,漫不经心的姿态。 她侧着头,平声慢气地问女居士:“我们有些不明白的事情想向你讨教讨教。我的弟子对你的口才、智慧盛赞不已呀,不 知你是否有空为我们解答呢?”

  看着婆罗门尼傲慢的样子,女居士平谈而和气地回答:“姐妹们有事要问,我尽力解答,何必如此客气呢。不过,恐怕今天不是时候吧?”。

  说完,她便起身告辞。婆罗门尼只在床上欠了欠身,草草摆了个送客的姿态,目送着她出了门。弟子们不知师傅到底想于什么,都觉得很不自在,心里很不舒服。

  第二天,弟子们外出去砍柴。归途中又去罗园听女居士讲 道,回到庵中,又如实地回禀了师傅。婆罗门便又请女居士到庵中用饭,就这样一来二去,连请了四次饭。

  到第五次,婆罗门尼终于开口说要请女居士来尼庵说法布 道。可女居士还是当初的那句话??“还不是时候”。

  婆罗门尼见几请不应,又不知女居士话中之意,很是着急。 正所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她的渚位弟子倒是明白得很。

  “咱们师傅初次见面就对女居士不恭不敬。礼数上怠慢不说,还打心眼里瞧不起人家。到如今师傅又想去向人家求法,人家能相信咱们是诚心实意的吗?是我们先失礼,先不真诚待人的呀!”

  弟子们交头接耳,私下里议论纷纷,很快被婆罗门尼知道了。她自惭行秽,面有愧色,心想: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就更要去请她,而且一定真心真意地亲自恭请。

  女居士见婆罗门尼亲自登门拜请,而且大有思过悔悟的歉 意,终于接受了邀请,第六次来到了尼庵。

  婆罗门尼备下各种各样的菜肴款待贵宾,盛情备至。吃罢饭,婆罗门尼脱鞋端坐在一张低矮的床上,毕恭毕敬地对女居士说:“我有一些不懂的事想向姐姐您请教,不知能不能给指点指点?”

  女居士答道:“今天是时候了,您尽管问吧。”

  婆罗门尼松了一口气,问道:“为什么说一个人的苦和乐是 由自己的言行决定的,又说一个人的苦和乐是由他人的行为决定的呢?还有,为什么说一个人的苦和乐既是由自己,又是由他人所决定的?又说一个人的苦和乐既不是由自己,也不是由他人所决定的呢?”。

  “苦与乐是相反相生的呀。正是因为它们对立、矛盾,所以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上。而且,苦与乐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此时为苦,彼时则为乐。没有苦,也就谈不上乐;没有乐, 还有什么苦可言呢?”

  “那么对一个生在世间的人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呢?”婆罗门尼又问。

  “世上的事物都有因有果,而因与果都是包含在对苦和乐的 追求之中,是由苦与乐的谁多谁寡,谁强谁弱所决定的。”

  婆罗门尼紧接着追问:“我现在提问,您随意应答,毫无语 塞、含糊之处。那么我再请问,您有眼吗?”

  “有。”

  “那么,有‘色相’吗?”

  女居士回答道:“有!”

  婆罗门尼又问:“是不是因眼识、眼触来接触外界事物,而感受苦乐或不苦不乐呢?”

  “是这样的。”女居士这时也很感慨地说:"世间万物都是从其因缘而生苦乐啊!”

  同时,她暗自赞许婆罗门尼对人生的苦与乐的悟性,又说道,“这正是佛的含义之一呀!”

  婆罗门尼顿时开悟,整衣正服,合掌端坐,从此皈依佛门, 终生致力于探求更深、更广的佛法道义。

                                                      《十二》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点草种子吧,好难看哪!”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傅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傅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被风吹飞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

  师傅说,“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有几只小鸟来啄食。

  “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

  师傅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

  “师傅!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

  师傅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

  原本光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

  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

  师傅点头,“随喜。”

  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

  不怨懟,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

  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

  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五随总括就是珍惜一切,轻松随性过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