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升益:仁创科技集团董事长
《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谁能想到,这句几乎全民皆知的话,竟然带动了一个年销售额数十亿的市场,而且这个市场和哲学的距离看似如此遥远——铸造模具。将这种匪夷所思的结合实现的人,叫秦升益。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这个名字再度急速升温。18000平方米的奥运场馆水立方,铺设的全部是他的生泰砂透水砖,下雨洒水地不湿,而且还能回收地面水再利用,堪称不折不扣的创新者。
从汽车零部件铸造发展到石油开采业,继而杀到建材业。25年间,起步于中专学历,最早只是一个技术员的秦升益发明了70多项成果,建立了自己的仁创科技集团。而且,他所有跨行业的创新,围绕的都是一个中心:小小的沙粒。
为千万企业所追求向往并困惑着的创新,有规可循吗?“当然有。”秦升益一脸坦然自信。
用阴阳之道点沙成金
秦升益的创新是从证明自己开始的。
在铸造工业中,很多精密仪器的制造,需要用沙子做的模具来完成,比如汽车的发动机。而这项功能并非普通沙子所能胜任,当时一直依靠一种进口的锆英砂,但这种进口砂1吨价格高达1000美元,需求量又大,相当昂贵。我国从1950年初就开始研究寻找替代品,但一直没取得技术突破。
年轻气盛的秦升益第一步选择的就是这一颇具难度的项目,研制能做模具的沙子。
不到两年,他的第一“鸣”果然成功!——用内蒙古沙漠上1吨10块钱的石英砂取代了锆英砂。他给自己的这个发明产品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覆膜砂。但是,比起天然不膨胀的锆英砂,覆膜砂仍有着不可回避的劣势,那就是在高温情况下仍然会膨胀变形,影响模具精度。
如何解决?那段时间,秦升益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执拗的他坚信:肯定有解决办法。但尽管如此,很长时间里他依然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他习惯性地看书,读到《周易》里那句著名的话:
“一阴一阳之谓道。”
那“一阳一阴”不也谓之道吗?秦升益恍然大悟:膨胀是“阳”,当然需要“阴”来克服,这个“阴”无疑就是收缩。只要把沙砾表面包上一种能收缩的材料,在沙砾膨胀的同时它却收缩,阴阳相抵,总体上不就平衡了吗?
一句哲理点燃了一项技术创意。三年的试验,在耗费了9000公斤沙子,失败了6000多次后,耐高温覆膜砂诞生!开辟了铸造业中的一个新领域。
秦升益收获了自己的人生第一桶金,更走上点沙成金之路。
自此,阴阳思维简直成为秦升益的创新宝典。“其实我后来的许多发明都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这种方法。”他说。随后他一系列关于覆膜砂的技术,解决了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动机缸体等复杂铸件和大口径离心铸造管的生产难题,甚至成为汽车制造国产化,尤其是桑塔纳轿车国产化的重要推手。据统计,目前国产化轿车发动机95%以上是用覆膜砂技术制造而成。
截至2008年年底,仅秦升益的仁创科技集团自主产业化销售的覆膜砂就累计达100万吨左右,技术转让厂家销售高达500万吨,累计销售额约100亿元人民币。
“知识结构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不懂哲学就无法创新。”他说。
哲学充当的就是秦升益点沙成金的手指。二十多年来,他还依然保持着他的习惯,每天都看一会儿书,书的种类相当庞杂,但一定以传统文化为主。尤其四书五经基本不离手,反复研读,反复默诵。而他始终挂在嘴上的创新观念,就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探索创新规律,筑建创新模式。
“传统文化不但不是像人们认为那样会阻碍创新,反而能促进甚至直接指导创新。”他说。
营销永远开始于营销之前
可别以为秦升益的哲学创新论仅限于此。对于一个创新企业的领航者来说,最难的莫过于持续创新。在耐高温覆膜砂之后做什么?
秦升益的选择令人大感惊诧——进入石油开采业。
“创新就是解决难题。我创造的不仅仅是产品,产品不过是个载体,真正目的是用来解决困难的。”他说。
怎样找到真正的需要?靠的还是哲学思维。
“收集客户需求只能收集到显见的需求,而真正的原创性的发明是要分析潜在的需求。”秦升益就是从人类面临的难题开始,分析潜在需求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难题很多,哪些跟我相关?三大方面:沙漠化、水资源短缺、能源枯竭。汽车工业发展,油消耗大了,自然带来潜在需求,但油不可再生,那怎样才能充分生产出来?
发达国家是将陶土烧制成陶粒,再通过压裂工艺把地缝撑开,把油水采出来。但我国开采的油井中水含量非常大,比如大庆油田,90%都是水。能不能用沙子替代陶土,节省能源?能不能只透油不透水,让油出来,而水不出来?
这便是秦升益的孚盛砂创意的开始。现在不但产品已经试验成功,而且在中原油田、辽河油田、土哈油田、克拉玛伊油田和大庆油田等现场应用,效果非常好,平均增油15%以上,甚至有的能增到300%!
而水资源短缺的难题,则体现于秦升益的另外一种沙制品中,这就是风靡奥运场馆的生泰砂透水砖。
“持续创新是需要创新理念的,我的理念就是:您的需要,我的创造。分析社会潜在需要,并以此为研发目标,创新后迅速产业化。这样就形成良性互动。”秦升益说。
看上去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从铸造到石油到建材,跨度极大。“但你分析内在的逻辑关系,没离开沙子,没离开我对沙子研究的长处。”秦升益自豪地说。
在他看来,营销的起点不在于营销本身,而是在创新上。要在创意之初就想到解决别人的难题。很多时候客户自己都未必知道自己需要些什么。但你一旦抓到这个潜在的需求,能够切实解决难题,市场就是自然而来的。“所以说创新是个系统。我到现在没有一个不成功的。因为我先分析市场潜在需求,客户都是带着感激之心来买我的产品。”他说。
当然,即使如此,秦升益依然没有忽视另一个可以决定生死存亡的问题,那就是时机。
事实上,创新在秦升益眼里是一个链条,创意-试验-中试-产业化环环相扣,只有一整条链下来取得成功,才称其为创新成功。而这个链条越往后,个人的主宰能力越小,难度也越大,资金投入以及人员投入都要求更高。
那怎样才能避免创新流产?
重中之重自然是把好产业化这最后一关。其中涉及满足消费者的众多个性需求,更要摸准市场的火候。
以仁创的透水砖为例。事实上,早在2004年年底这个新发明就已经研制成功了,但秦升益并没有急于推向市场,而是捂在手里。直到2005年4月,他看到北京市政府的节水政府令,绿地灌溉禁止使用自来水。“我一看,对水资源短缺,领导已经重视起来了。可以推了。”次月,透水砖正式产业化。
对于创新企业普遍头疼的知识产权被侵害问题,秦升益相当轻松。按照他的说法,只要不构成重大伤害,通常情况下他都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做的底气在于持续的技术更新,“只要我推向市场的产品,一定是口袋里装着第二代,手上拿着第三代,绝不会只有一个就推。当然,要根据市场的火候。”
从“管人理事”到“管事理人”
一直以来,从发明起家的企业家往往容易弱于管理。秦升益对此并不服气:“我是不懂,但去学嘛!有什么难的,不过就是把研究对象从沙子改为人。用哲学观点看,虽然有特殊性但仍有共性,那就是要踏踏实实,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他还把创新归纳为三个方面: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其中,经营创新的内涵在于满足需求,引导消费,创造市场;而管理创新则是从“管人理事”到“管事理人”。
这是他读MBA的成果。和很多企业家一样,企业做大后秦升益去读了两年MBA,但和很多企业家不一样,他是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学的。和做发明一样,管理上他也更倾向于自我摸索体会。西方管理思想把人当成螺丝钉,秦升益颇不赞同。
“管人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做事嘛,那直接去‘管事理人’就行了。这个‘理’既包括理顺,也包括礼貌。引导大家明确方向,同时也礼遇、尊重每个人。你不会做我教你,领导首先就是教练和老师。”他说。
这一颇具日本管理色彩的方法,也来自秦升益的实践感悟。“工艺方法该怎样改才更好,操作工人永远比你更清楚。”聪明的秦升益因此格外喜欢和职工一起吃饭聊天,后者总能给他许多很好的建议。“管理者参加生产实践,生产者参加管理实践”,这是秦升益的明文要求。管理者必须下车间,连时间长度都有明确要求;而生产者参加管理实践,则主要表现为合理化建议。
在仁创,员工们也从来不用担心迟到被扣钱。因为秦升益提倡的是有效劳动,员工考核以日志为基准,层层考核,考勤只作为参考指标。“一定要转变观念,不要以为只要劳动就创造财富,无效的劳动甚至不能创造而且还是破坏性的。”他说。
现在,他正在企业内部推动全员创新活动。
创新是能学的吗?
秦升益给出的答案是:“有些是不可学的,但有很多是可学的,掌握了方法可以少走弯路。就是一个前台接电话的也可以有创新。”这个成长于安徽大别山区,却因身为长子而饱受宠爱因而个性得以自由发展、充满自信的创新者相信:创新并不遥远,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创新也并不深奥,其关键就是实践。而最重要的,则是培养创新思维,大胆去想象,大胆去做。
2009年的春节后,秦升益打算带领大家做一个创新拓展训练。而更多的时候,他则是通过交流现身说法,告诉大家他是怎样思考,怎样做的。
二十多年前曾受到的质疑和鄙视,都逐渐远去了,秦升益仍然愿意用哲理来总结:事实胜于雄辩。新东西,尤其是原创性的发明很多是反常规的。所以发明者自身要有一种胸怀,要理解别人的质疑,继续创新,让事实来说话,让时间来说话。
展望自己的后半生,秦升益还希望能在有余力时投资创办一所中国创新大学,自己来传授创新的经验、方法,让千万人都敢于创新,学会创新。
“我认为我的模式是完全可以复制的。”秦升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