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孟母三迁
古时,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为的是让孩子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现时,为了孩子的成长而“择校而居”也已成为都市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近年来,这种现象更有愈演愈烈之势。只不过,这种“择校而居”现象背后的“代价”,却让人觉得,教育,无论是对政府、学校,亦或是对家长,都是任重而道远的。
教育资源需重新分配 邱先生(27岁,某媒介策划人,暂未有小孩)
我现在住在郊区,说实话,我买房时根本没把将来孩子教育作为一个问题来考虑,因为我刚结婚,等我们把小孩“制造”出来,再到上学,那是8年后的事,我想目前教育资源严重失衡的不合理状况到时应该会改变了。
现在名校都集中在东山、越秀等老城区,但老城区已越来越少地区,而且价格奇贵,大部分白领人士置业都是在教育不发达的城区周边或者郊区,他们是真正的城市中坚阶层,小孩出生率最高也是在这些楼盘,如果今后几年这些区域的教育质量再不提高,怎能说广州的教育就搞好了呢?那是影响广州下一代整体素质的大问题。 当然,如果政府不有所作为,这状况不改变,小老百姓也没办法,但是我还是不会花比我现在高出30%—50%的楼价在老城区买楼,因为那样自己住得不舒服,而且用这笔钱我将来完全可把孩子送去读优质的贵族学校。
要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庄女士(32岁,家庭主妇,孩子1岁)
我们买房之前已设计了一个梯级计划:先在现在这近郊买一套便宜的房子,这里环境很好,小孩有广阔的活动场所玩耍,因为房子不贵,也保留下自己的经济实力。等孩子要入学了,就把现在有一定升值潜力的房子卖掉,再到老城区名校旁买套房子,哪怕是二手房也好。反正将来我会尽力让我的孩子到好学校去上学,毕竟就那么一个孩子,要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 背再大压力也要住东山 潘先生(36岁,某机关干部,孩子6岁) 我们福利分房是在芳村,刚刚买房搬进东山的一个新楼盘。老实说,对这楼盘的环境、户型都不算太满意,而且住得也比原来窄了许多,而且单价7000多元/平方米,总价60多万元对我们来说压力也相当大,但没办法呀,一切为孩子,他的学习环境最要紧。搬进来那一瞬间我也怀疑这种投入是否真的值得,只有寄希望我们的孩子不要辜负我们一片苦心。
买房挑靓盘入学还得到老城 关小姐(26岁,某少年宫工作,暂未有小孩)
我现在买房与户口是分离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孩子教育与现在所在小区分离。买房要挑环境好、性价比高的楼盘,住得宽敞、舒适,但教育还是要选老城区名校,目前来看,这种教育不均衡近年还很难改变。 我是比较幸运的,因为工作上的便利,我们单位有名额可以让小孩进相邻的名牌小学入读,因此我的户口会留在老城区,将来孩子随我上班而上学、下班而一起回家。
好同学胜过读名校 刘女士(34岁,某企业管理人员,女儿读二年级)
我们女儿在五羊新城的一所普通小学就读。曾经有朋友建议我花大价钱走关系让她读名牌小学,坦白说我们努力一下是可以做到的,但我觉得没必要。我认为小学生的成长,学校、教师起一定作用,周围同学的影响更重要,只要是区域内业主素质不错,小孩家教就不会差,这样的同学在一起应该就不错。
我们现在搬入了一个大型小区,业主大多是白领人士,新办的小学开学后我可能就把女儿转学过来。我认为如果硬挤着送孩子去读名校,经济支出巨大不算,天天接送的时间成本也太大。我觉得在小孩教育上花上自己30%的精力就可以了,不要把80%甚至100%精力花在小孩身上,我们毕竟还有工作和家庭生活。
对孩子教育要给一点压力,压力太大也不好,顺其自然让他们快乐成长最重要。
教育也要讲究性价比 黄先生(31岁,装饰设计师,小孩3岁)
买房要讲性价比,入学同样也要看性价比。我的小孩即将要入幼儿园了,所在的新小区去年建了一所“市一级”幼儿园,但从其他业主的反映来看,不过是硬件上达到市一级而已,而且教育质量还没见得提升多少,但赞助费已从去年的4500元提高到今年的6000元。
我正考虑把孩子送到附近的一所全市连锁的民办幼儿园中去,价格是相当的,但我感觉上这所民办幼儿园的教育方法更新些。想想也是,一个民办幼儿园能够几年内发展到数十家,肯定有道理的,他们利用集团优势共同研究教育方法,应该总有独到之处吧。 名校不是一天能建成的 魏女士(33岁,某企业职工,小孩3岁)
我们去年在这个新小区里买了房,眼看着小区里的学校几个月内就建了起来要招生了,硬件设备应该是不错的,但我对它的教育质量还是有点怀疑,一所学校要办好,要有好的师资、好的学习风气,一句话,罗马不是一天能建成的,好学校需要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但新办的学校在这些方面都挺欠缺的。走着瞧吧,看几年后这里的教育发展,若实在不行还得另想办法。
为读名校推迟“成家” 何女士(38岁,某媒体编辑,孩子读高中)
我与先生结婚17年,分到福利房也多年了,但我们在户口意义上组成家庭还是去年的事。之前我户口落在我娘家,先生与儿子户口落在越秀区的我婆婆家,为的就是让儿子能就近入读省一级的东风东小学及市二中初中。后来儿子考上理想的高中,不再受户口影响了,一家人才把户口一起迁到现在环市路的家中。 我认为名校对孩子的成长还是十分重要的,从硬件(比如东风东小学很早就配备游泳池、体育场、电脑等等,许多一般小学是没有的)、师资到教育管理模式都占有很大的优势,孩子的成长环境肯定是不一样,小学、初中打下的基础,会在考高中和考大学时显示出来。其实在广州本地人中,像我们家这种情况还是十分普遍的。
坚守名校十年不动摇 林先生(29岁,律师,小孩即将出生)
我现在的住房是房改房,又旧又窄,但我这十年八年是不会迁走的,因为这小区中的实验小学是名校。 其实落户这里还相当不容易,因为原来的旧业主搬走后还一直“赖”着不迁户口,为的是给他的孩子在这里弄个学位。我反复交涉,他不理睬我。这可是法院、警察也管不了的事,我也真拿他没办法。最后还因为他孩子小学毕业了才迁走了户口,我们才能落户,好在不至于影响我们的下一代教育。
小学名校是否真那么重要我觉得倒也未必,因为我以前就是从极普通的小学考进名牌中学的,但毕竟感觉上好一点吧,为了孩子,更没理由守着名校拱手让出。
小学就近读初中要择校
李女士(36岁,某教育部门工作,孩子读小学)
我认为小学最好让孩子就近入学,我的孩子就是让他这样。如果小区里有小学不妨就让他在那里读,一方面,其实广州的公立小学教育没有大家想像中差别那么大,教育部门和许多新小区发展商还是很重视小学建设的;而舍近就远择校我认为会得不偿失,每天花上那么两个小时在路上接送上学,家长辛苦,孩子也疲惫,还不如省下时间让孩子做作业或玩耍。
但初中是人生的重大转折阶段,那就需要选择一所较好的中学,甚至远一点也没关系,因为初中成绩好了,就能考上示范高中,考上好高中,再考一所好大学就基本没问题了,所以附近初中的教育质量,是买房和入户时要慎重考虑的。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程先生(33岁,某国企管理人员,孩子5岁)
1998年福利分房的时候,我曾经十分郁闷:当时单位有两类房子,一部分在天河北,新建起来的高层,很漂亮,面积也大些;只有一套在文德路,是十多年楼龄的旧房子,户型设计也不太实用,大家当然都想挑天河北的房子。 本来按照我的工龄、职位、学历等排队,我怎么也不会排到最后,但因为与领导关系不好,我却成了别无选择只能要旧房的人。不过现在我却要感谢领导的“英明”!因为现在经常有中介公司问我是否肯放盘,开出的价码还一年比一年高,原本我这新广州人并不在意什么名校,想不到旁边的文德路小学还真那么值钱。不过这十年我这房子是不会卖的了,全为儿子入学。
□ 记者手记 可怜天下父母心
采访了许多家长,虽然对教育对名校的理解各有差异,但有一点是却一致的:尽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靠着名校或正在办“名校”的楼盘和房子很多,有孟母之心愿的人更多,但也许更多的家庭是有心无力。 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想让自己唯一的宝贝孩子在一个最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健康成材?只是现在连普通的九年义务教育也已有点变味,往往成了一种金钱加关系的角逐。在全国人均收入最高的大都市广州,每年都有大量教育经费投入,要说教育资源短缺是说不过去的,但问题在于这种资源配置在地域之间甚至是名校与非名校之间的分配上严重不均衡。
老城区不同地段间教育资源分配就极不均衡,而老城区与新城区、郊区的反差就更明显。如何体现普通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恐怕是我们有关部门需更多关注的问题。
发展商承担起办教育的“义务”多少已有点无奈,而即使出巨资建起了学校买来了一流的设施,师资配备上还是令业主头痛的问题。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头者,对整体教育质量高低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几位名师也足以带动一个学校风气大为改观,是否可改革目前校长的行政任命制,让校长职业经理化,让教育界人才更趋向市场化流动?也许这不失为改变区域间教育严重失衡,从而提高城市整体教育水平的一种方案。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