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百万天价引人才,应多引些外籍巨人,不能总在海外华人小圈子内打转转,
郑风田 中国人民大学`
话题背景:
最近中组部出台了文件,叫“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工程,中央财政给予每人人民币100万元的资助,重金引进海外人才。这些引进的人才规定的很细,限制了条件,比如一般应有海外博士学位,原则上不超过55岁(其实这两条都不应该要,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最好),引进后每年在国内工作一般不少于6个月(这个也好,不必是全职了,海外大牌教授就有可能来了)。文件很细,但我认为一些方面还是很忽视了,比如引进哪些人才还是模糊,如果不进行一些更细的要求,估计效果还是要大打折扣的。结合近年来我国引进人才的一些做法,我认为过去的引进人才方式已误变成了单纯在海外华人小圈子内打转转,这些近视眼光的做法该改变一下了,此次应该以引进海外非华人籍的优秀人才为主。过去单纯引进海外华人的弊端太多,在海外的华人,是点人才的,甚至是小虾罗罗,能引的已差不多引完了或者用完了。如果此次巨资引人才眼光还盯着他们要锦上添花,会使溢出效果大打折扣。要学习一下欧美引进人才的方略,重点引入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人才。比如此次我国可以不再为引入海外华人为主,应该有一个比例限制,华人不超过10%,要重点引进非华裔的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日本人、印度人、俄罗斯人等等,这样效果会更大。过去我国也用了一些这些地方的人,但大部分属于低层次的人才,他们大部分都干些教外语的小工作,大师级的基本上没有。这次国家下了这么大的血本,是该重点圈些国际级巨匠了。
国内高价引人才工作其实已开展相当长时间了,不过绝大多数都只引中国人,国际大师级的很少见到,不少学校引了许多在国外根本找不到工作的人,也当人才给引回来了,我们的人才引进都成了“收容站”了。但去给国家要钱的时候可都是打着引进人才的名头的。
实际上国内前几年已高价引了不少人才,刚毕业的小年轻也都当作人才,都可以拿到年薪30万,那些评上教授的就更多了,比如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据说已引进了好几个了,给出的年薪百万甚至更多,还不包括其他的各种隐性待遇,如住房、讲课费等。以国内高校的经济类院系为例,不少大学从985工程中拿出巨资,出手阔倬,到海外招兵买马,开出的薪水都是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些引进的人才在发展中国家生活,又拿到发达国家的工资,含金量是特别高的。因为在欧美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收入虽然很高,但他们的税收更高,比我国的高多了。他们在本国的收入除去这个税收,实际拿到的数量就少多了,另外他们的生活成本也很高,比如人力成本极高,雇个保姆都很贵。拿他们在欧美的收入在中国用这个钱,生活得真如上帝似的。因为中国的物质生活成本极低,税收低,还有那个巨大的外汇汇率差价,所以这样的高薪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北大的光华学院、经济研究中心,中央财政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大等都建立了这样的人才引进特区,专门吸引国外留学归国者,年薪不少30万以上,但遗憾的是,不少学校鲜见成名都,更见不到大师级,99%以上只聘到了刚刚毕业的博士娃娃,事业都还没有开始呢,就拿这个价。如果略微在国际上发表了一些小论文,价码就更不得了,但国际大师级的人才,基本上没有引到,顶多是来做一两个讲座。即使是聘了一两个教授级,这些引进的人才,在中国人圈子里还可以,但如果拿到国际上,大多数人都属于小吓咪,很难算得上什么人才,不少人甚至在国外连找一个工作都很困难,也都当人才给引进回来了,实在是不怎么样。引进人才都成了收容所了,但如果给国家要钱的时候,这些人可是被当成人才拿去说事的。
美国人、欧洲人一般优先聘其他国家族裔的人才,而不是在他们的海外侨胞小圈子内打转转。其实引进外国人有诸多的好处。
欧美国家与我国引进人才一个很明显的不同做法是尽量引进其他国家族裔的人才,因为每个族裔背后大都是一个国家,有着巨大的带动效应。比如这几年我国经济上去了,国家强盛了,欧美的不少国家都加强了用中国籍的教授。他们的做法值得我国学习。
美国人早就偿到了吸引人才的好处,所以美国是引进人才最多的国家。当然美国引进人才与我国的不一样在于,他们凭借发达的高等教育,吸引国外优秀的留学生,培养几年就留下来为美国服务。比如现在美国的不少专业,美国人不想做的,都尽量招外国人来做。有些专业已很难见到美国人的影子了,如数学、物理等,基本上都是中国、印度等外国人在美国的各类机构工作。
以高校为例,美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比如著名大学,他们在聘请老师时一般遵循来源多元化原则,比如MIT经济系,前两年就聘了一个中国小姑娘来此任教,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之所以聘中国人来任教,应该与我国近年来的崛起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这个学生也很有实力。美国的大学对重要的国家一般要招一个这个国家的留学生来任教,一方面加强对该国的研究与认知,另外一方面也是建立一个窗口,加强与该国的联系。这种做法很值得我国学习,招来一个人,等于利用了一个国家的资源为我所用。我们现在老是在海外华人圈内打转转,他们的祖国都是我国自己,资源利用的范围太狭窄了。
去年访问美国,与一位华人教授聊天,听她讲,上世纪80年代他们刚来到美国留学时,美国人根本不把他们当回事的,想在美国找份工作比登天还难。这些年随着中国的强大,美国的大学都争着聘请中国籍的教授,因为美国人不想错过中国强大过程中的参与度,聘请中国人当教授就是想从这些中国籍教授身上以及他们背后的祖国多分离些东西。 我觉得这个战略特别有眼光。
不仅仅美国人这样做,连一直高傲的欧洲人、乱歧视中国的日本人也都这样做了,因为他们都看到了外族裔人才背后的东西。
不仅仅是美国人这样做,连一直傲慢的欧洲人也这样做了,比如去年我们学院的一个毕业生,在美国留学之后,最后被德国的一所大学聘为老师。这在欧洲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他们竞然也聘中国人?欧洲的不少国家,包括小的国家,近年来也都开始聘请中国留学生来任教。实际上之所以聘请一个中国籍的老师,主要的目的是加强对中国的联系,以后国家发展需要咨询意见了,这些人应该是最好的咨询师。借此加强对中国的联系,增加多元性才是最主要的目的。日本人这些年也聘了不少中国留学生为他们工作,都是看中了这些中国裔学生背后的祖国。
引进人才,如果单纯在海外的华人小圈子内打转转,有无数的弊端。
我国近年引进的人才,除了个别学校引了一两个外国人外,其他学校基本上都在海外华人小圈内打转转,这个做法其实很短视。我们多吸引一些自己的留学生回来是应该的,但与吸引外国人相比,过去吸引太多的留学生了,或者演变成只吸引中国留学生。他们不少人在美国学问其实做得不怎么样,但拿到的收入却高死了,这不公平。如果这次的百万人才引进费再用到他们身上,我觉得边际收益已快等于零了。
大家可能早已听说了在世界银行全职工作的邹恒甫暴料不少在美国的中国籍教授学问做得不咋地,但到中国大肆捞钱的故事,邹恒甫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讲座,“以他耳闻目睹大陆经济学界之怪状,以其切身体验和感受,直指某些‘海龟’经济学家之痛处,‘大骂’从国外回来的海龟‘绝大多数’都是‘欺骗中国人民’的欺世盗名、沽名钓誉之徒。这些人‘到国外就很老实,一回到国内就开始癫狂,就开始装大’”。
那些略有点成就的中国籍教授已被重复引了多次了,在无数个国内单位里拿钱,就如目前的中国院士,在多处拿工资一样。不能再给他们了,事还没有做多少就拿这么多,我觉得国家挺亏的。写一篇文章,挂无数个单位,在无数个地方领钱,实在是不值啊。许多钱还都是国家的,只不过归不同部门管,最终的出处都是国家财政部的钱。
还有哈佛的丘成桐对他的弟子田刚的暴料,一方面在美国做着全职的教授,另外一方面却在国内多个单位挂名领钱,来工作没几天,拿到的都是天价的薪水,老先生实在是看不下去,就站出来先拿自己的弟子开刀,精神实在是可佳。
当然邹恒甫自己也是拿是几份工资的,包括他自己实际上一直是世界银行的全职工作人员,原来在北大拿一份高薪,同时还在武汉大学等数个地方招摇,在北大每年呆不几天,被北大开了,自己却哭着喊着觉得自己冤了,其实冤吗?你在美国敢这样做吗?估计不敢。他在国内多数大学挂名传播他极为迷信与尊为神圣的西方经济学。过去他讲没有拿钱,现在拿不拿钱,不知道了。即使不拿钱,你在世界银行是全职,却把时间都用在外单位身上,占着茅坑却在别的地方拉,合适吗?在中国传播传播一些东西也可以,我们是开放的。但如果误导学生,讲唯这些经济学才是圣经,其他都是错的就会误国了。君不见社会科学还是有他们自己的祖国的。我国如果按照邹先生这些教科书上的东西做,那还不把国家给误了。这些东西在他们的大本营国家都弄出这么大乱子来,但却被邹先生看作是圣经,拿中国来乱讲一气,是不是也在误国?邹在国外是全职的工作,前几年还在中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处拿到杰出青年基金,拿的钱也是不老少的了。
人才引进不能再“锦上添花”,更应该“雪中送碳”。
另外这个人才工程也不能再搞成锦上添花的东西了,对于那些特别有钱或者特别能够搞到钱的单位,就少给点。对于那些比较穷,引不起人才的单位多给点,这样做是雪中送碳,让引进的人才能够发挥更大的效力。比如我国一些名校的富得流油的经管学院,早在几年前就已开出百万年薪来引进教授了,这些教授一年也就仅来三个月就可以拿到高薪。比如清华的经营学院特别有钱,这些年打着清华的亮牌子,培训班办得特别火,一年进帐的收入应该数亿,据说上任院长离任时帐上还有2.9亿的现金楞是没有发出去,一个学院的财大气粗可略显一般。所以这次国家巨资引进人才的费用,对于这些本已富得流油的学校或者学院,就不要再锦上添花了,要进行雪中送碳,对那些比较贫穷的学校或者学院,自己出不起钱,但也想聘请世界一流的学者来开开眼界,国家应该多给点钱,这样也可以防止人才引进只集中在少数几个单位,受益面太窄的弊端。
(作者郑风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
阅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