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有一句俗话:三流企业卖价格,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标准,就是用三句话讲竞争的两层境界-产品的竞争和产业链的竞争。
产品是生产者、销售者与消费者沟通的媒介和桥梁,它是最直接的关注点。消费者关注产品的质量、价格、外观包装等等因素,而生产者也通过规模化生产、调整工艺等来不断降低成本,通过不断推陈出新来取悦消费者,从而在产品的层面上获得消费者认可,并赢得市场的份额,获取利润。
产品竞争在某种意义是讲是加工制造、销售上的竞争,产品的竞争逼迫生产者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来降低成本、提高制造的精细化程度(包括6希格玛管理等等)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促销,从而找到最终的客户,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消费者是最终的受益者。
一件衬衫加工出来时不过50元,而贴上一个名牌后就值500元,讲的就是附加值的竞争,就是整个产业链的竞争。产品加工之前的环节包括设计和品牌经营都是给产品注入灵魂的环节,是这些环节给产品附加了精神层面的东西,给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无形的体验。
住宅地产与商业地产
本轮的经济危机给大家带来了极大伤害,房地产不可能超脱。现在大家一致的看法是商业地产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于是去年底以来,有不少关于商业地产兴起的说法,我本人就接受了若干的采访,要求谈一下商业地产的前景,特别是现在是不是切入商业地产最好的时机等等。
住宅地产与商业地产是万达的一个分法,在此不讨论其是否科学。
住宅属于生活资料(不讨论投资层面),住宅地产的产业链条较短:拿地、规划、建设、销售,而之后的物业管理与开发关系就不大了。商业地产的产品是生产资料,商业地产的链条相对较长,拿地、规划、招商、建设、销售和运营。常识告诉我们,链条相对较长的产业进入的门槛相对较高,链条较长的行业衍生利润也会大。
商业地产的链条中,规划、招商和运营是核心环节,只要价格合适,住宅只要是建出来,基本都可以销售完;而商业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如果选址不合适,招商不利或者是后期的运营管理不当,都可能造成了商业的死亡。万达集团拥有全国唯一的商业规划设计研究院,主营业务就是商业规划设计,还拥有全国唯一的万人以上的商业运营管理公司(这可不是一般意义的物业管理,他们掌控着二十几个规模商业的运营管理,承担着旺场的责任),万达还首创了订单式地产,拥有大量的商业资源。
更难能可贵的是,万达经过二十年的开发,十多年的商业经营,用血汗换来了大量的经验。随着万达广场开一个火一个,每一座万达广场都成为一个城市新中心,万达受到了积极政府的青睐,赢得了大量的政府资源。
至于在商业地产的产业链条中的资金积淀,更是不言而喻的。想是一个层面,而做是另外一个层面的东西,讲人定胜天太过于唯心了。
追求
无论商业地产还是住宅地产,生产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是存在和发展之道。
与住宅地产仅提供产品不同,商业地产开发商本身既是生产者也是经营者和消费者,延伸了产品的价值。
由于商业地产开发商也是运营商和城市管理者,所以在可能享受更大利润的同时,也承担着更大的风险,比如终端消费一定会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从链条的另一端影响了招租和现金流的实现。
高端商业地产在中国尚属于新生事物,未来的空间巨大,但并不意味着现在是最好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