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重庆市高考报名人数虽有增加,但相比同等人口的省市来说,考生仍偏少。据调查,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一位区县招生负责人称,这些考生多是农村考生,有的弃考是迫于无奈,有的是受“读书无用论”影响。这几年就业形势严峻,上完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使“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如果孩子成绩平平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3月28日《重庆晚报》)
千百年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直都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而在当今社会,这个“真理”再次遭到亵渎与玩弄。于是乎,一向对教育不冷不热的中国民众开始恐慌得大呼小叫起来,笔者归纳纷纷操笔的专家学者之观点,所述原因大致有五:一是成绩不太好,自己不愿参加高考;二是本人愿意参加高考,但限于大学收费较高,家庭经济条件不济而不得不放弃;三是学校为了升学率,劝说成绩差的学生退出高考。四是上完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且工资也未必能够超越打工者,故而放弃高考早些出去打工挣钱。五是农村家长观念落后、目光短浅,不愿加大隐性投资,从而不愿意让孩子继续上学。这五方面的原因可谓周全、通透,将学生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统统包含于内。而综观仁人志士或寥寥数语、或长幅大篇大之评论,虽能各有所指,但却也难以跳出此五方面的拘囿。
另有一种不同的声音在说,这些考生现在放弃高考是一种理性。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上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不是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吗?只要我们有一颗火热的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满怀希望,饱含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总有一天,命运会给我们应该得到的回报。甚至有人举例说,某某由于家境不好,上完了初中就出去闯天下。刚开始是给别人打工,后来自己在总长里承包出一个分厂,自己当老板,带着20多个工人干。现在至少也有上百万的资产了。我们当时是好得不能够再好的哥们,现在人家成了老板,自己还在象牙塔内一事无成。每每想起,就觉得有些嫉妒和羡慕。我们没有必要要求所有的高中生都要立志考大学的,就像我们没有理由要求600万大学生都考研究生或者公务员一样。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我们就应该担忧了:难道,通罗马的路只有一条独木桥了吗?不是的,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永远是真理,它说明的是,要成功,要有一个不悔的人生,达到的方式或者说是途径有许多,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做出有利于自身的抉择。
说实在话,设若不是这条“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的消息,笔者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会有如此规模之大的人群来讨论教育问题的。感慨之余,笔者还想补充一点(决不是为了火上浇油):不久前,温总理提到的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例下降的话题引起广泛关注,“事实上,很多农村娃在上高中前就已经退出竞争了。”而《中国城市高中生的家庭背景调查》课题组负责人王雄先生介绍说,农村娃不是从进入大学时才开始减少的。高中前“放弃”一批,高考前再“放弃”一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越来越少,也就越来越“顺理成章”了。事实上,现在不是农村的真实现状是,学生在上初中的时候就有很多就离开了学校,更有一部分是在小学时就放弃了上学。
笔者承认,“万人弃考”现象作为教育者是有责任的,学校主动劝退升学无望的考生,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做法下产生的怪胎。然而,对于贫穷的老百姓来说,投资教育的成本和风险都是非常大的。许多家庭因为孩子上大学,债台高筑,媒体不就曾多次报道过“学费杀人”的现象吗?一个家庭节衣缩食、辛辛苦苦供出一个大学生,最终却找不到工作,这种巨大的反差让广大的家长如何能够接受呢?假如,现在的大学生大学毕业以后,就直接端上了铁饭碗,还会有那么多人放弃高考吗?大学扩招不但不能给普通百姓带来福音,反而带来了举家贫穷,且未来不可预期,这才是问题严重的一面!
设若说考生放弃高考是一种理性,笔者以为这就是当前所谓素质教育所结出来的“硕果”。千万别认为那些让学生唱唱歌、跳跳舞,或者弹弹琴、画画画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就在于让学生具有个性,具有自己的理念和思想,我的事情我做主。既然上学没有打工来得实惠,既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原本就是一个谎言,既然我的事情可以我做主,那么我们还有什么样的理由来指责他们的选择呢?素质教育不是常说“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吗?设若养猪不能成为CEO,说不定抢劫也能落得一个万贯家产或者四海扬名的结果。既然如此,何必劳民伤财地上什么大学?何必做无为的浪费?
在农村,教育是个薄弱环节。教师素质低,教育质量不高、学校学习环境差,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而面对此种状况,我们的教育官员和专家们不谋求改变,却生压硬扯地让搞什么“素质教育”,这不是变相为“读书无用论”招魂吗?不可否认,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重新蔓延。但我们应该追问的是,农村为何对读书感到“无用”?难道仅仅是就业形势严峻?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高考英语问题,很大程度上,造成很多成绩平平学生的主要元凶就是英语!很多执教老师就有亲身体会,很多学生只要是英语成绩好,其它学科成绩也都很好,很多学生则是恰恰相反,只要英语成绩不好、其它各科成绩都跟着一起全部不好,再长期的恶意循环就造成了这部分学生成绩整体下滑。纠其原因除了这部分学生接受能力外,其多数是排斥英语教学的。这个问题,可以在应届毕业的学生中间抽查和调查。
事实上,高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只要稍具理性,谁也不会轻言放弃的。而重庆上万名考生却自愿放弃高考(实际上是自愿的吗?),这个责任到底应该由谁来承担?
笔者在想,这决不单单只是教育的问题,整个社会,甚至整个文化都需要再反思……
(李吉明2009年3月30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