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技术人员成经济建设生力军


  盖房子、建沼气、做水电、修家电……如今,在秀屿区各乡镇涌现出一批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技术员,他们依靠技术走俏乡村,获得可观的收入。

      秀屿区平海镇东湖村的胡国耀掌握了一手建设砖房的“绝活”,对看图纸、铺钢材、砌砖墙、拌砂浆等样样拿得上放得下,前几年,他带着家乡的20多位乡亲,先后到莆田、涵江、仙游、晋江等地承包建筑工程,人均年收入约3万元,比在家乡耕地种田强多了。今年春节期间,他回家过年,得知秀屿区新增了一批投资项目,许多建筑企业大量急需招聘懂技术的施工人员,他便和他们一道报名应聘结果均被录用。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他便和跟他走南串北搞建筑的乡亲们一道完成了一栋投资规模为150万元、建筑面积为133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工程量的一半以上。随着新增项目的不断增多,许多建筑企业都竞相聘请像胡国耀这样的农民技术员为自己建设楼房。一些企业还因聘不到农民技术员而犯愁。胡国耀和他的20多位农民技术员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在为国家建设项目服务的同时,也使自己找到了一条立足家乡、就近就业的致富路子。他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拥有一技之长真得太重要。

  尝到甜头的除了像胡国耀这些建筑技术员外,该镇江堤村村民黄阿清因为掌握了沼气池的建造技术,经常被人家请去指导建沼气池,每建一口沼气就能得到550元的报酬。去年,他在本镇及周边乡镇承建了约60口沼气池,收入达近2万元。平时他还常常帮助沼气用户解决沼气池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漏气等技术问题,又获得额外的技术咨询费。

  据该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庄永标介绍,目前在平海地区活跃着一支约1000人的农民技术员,从事着种养、维修、加工技术等“绝活”,并成为人们竞相聘请的“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