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0日,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三定方案,新设立汇率司,其职能包括“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这是公开的官方文件首次提及人民币国际化,正式拉开了推动人民币区域化的政策帷幕。
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人民币国际化政策陆续出台。2008年1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就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召开行长办公会,提出“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出口信贷的规模,探索在出口信贷中提供人民币中长期融资”。2008年12月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允许金融机构开办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业务”;“研究境外机构和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允许在内地有较多业务的香港企业或金融机构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支持香港人民币业务发展,扩大人民币在周边贸易中的计价结算规模,降低对外经济活动的汇率风险”。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和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提出“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
作为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一部分,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的货币互换协议也陆续签署。2008年12月12日,中韩签订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1月20日,与香港签订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2270亿港元。2009年2月8日,中马签订的互换协议规模为800亿元人民币/400亿林吉特。三份货币互换协议总规模高达4600亿元人民币。
这一系列政策和行动基本勾勒出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轮廓。
第一,在自然演进的基础上政府顺势推动。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周边国家(地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特别是跨境流通和边贸中的广泛使用,为人民币正式国际化提供了宝贵的试验和经验。由于币值坚挺,人民币成为一些国家(地区)居民进行保值的重要币种,甚至一些国家(地区)已将人民币作为其储备货币之一。人民币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高过其国际化程度,展示出良好的前景。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国际货币动荡不定,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契机。正是顺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正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第二,立足于亚洲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从区域货币到国际货币的路径。人民币具备在未来10年里跻身于日元、英镑这样第二层次国际货币的潜力,和日元一起在世界货币体系中代表亚洲一极。然而,目前中国还不具备全面推开的条件,人民币的货币影响力也主要在亚洲。因此,立足于亚洲,特别是东亚,是一种现实的稳妥选择。
第三,重点推动人民币在亚洲区内贸易支付结算功能。过去,人民币国际化主要表现为跨境流通,是国际化的初级阶段。作为国际货币,必须能够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被广泛使用。在亚洲区内贸易中,中国处于逆差地位,人民币可以通过进口支付走出去。另外,双边货币互换的实施以及出口人民币买方信贷的开展,成为外国获得人民币的渠道,以用于从中国的进口和对中国的投资。
第四,齐头并进发展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作为国际货币发行国,必须拥有一个健全、发达、开放的金融市场,允许资本相对自由流动,但中国目前还不具备这些条件。作为一种替代性选择,在香港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开辟投资渠道。从长远来看,则可通过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下可兑换、发展国内资本市场、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等举措,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充分条件。
在当前危机情况下,中国作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和区内经济主导国,人民币区域化彰显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对稳定亚洲乃至世界经济金融具有积极意义。
人民币区域化有助于制约美元霸权。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金融秩序的缺陷,各国纷纷呼吁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次贷危机迅速蔓延成全球金融海啸,并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和美元霸权有很大干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不断受到挑战,先是日元和德国马克,后来是欧元,但是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其霸主地位。例如,尽管美元自2002年起经历了长达6年的大幅贬值,但是2007年底美元在世界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依然占63.3%。美元化,特别是亚洲的美元化,是支撑美元霸权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民币在亚洲的崛起,有助于区内摆脱对美元的依赖,形成对美元霸权的制衡,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
人民币区域化有助于亚洲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7月份次贷危机蔓延到新兴市场国家,主要通过资本流动和贸易两个渠道。在危机前经历资本流入浪潮的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资本流动逆转风险也最大,其中包括亚洲。2008年一些国家已经因此出现了很大的问题,2009年资本流动逆转可能会更大。过去是美元泛滥,流动性过剩,由于所谓的去杠杆化,当前这些国家面临的是美元短缺,流动性不足。中国适时与东亚有关国家(地区)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在必要的时候为对方提供流动性支持,对维持本地区经济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区内贸易用人民币支付结算,可以维持区内贸易稳定,避免美元短缺造成贸易萎缩。
人民币区域化有助于增加亚洲经济独立性。二战后的出口导向型战略,造就了亚洲经济奇迹,也导致亚洲地区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特别是美国市场。亚洲的事实美元本位制,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依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亚洲已经具备独立自主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实力,急需一种新的力量来打破原有的格局和均衡。人民币区域化,有助于推动区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增强亚洲经济自我发展的能力。
人民币区域化对中国的积极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第一,有助于维护与区内其他国家(地区)贸易的稳定增长。区内贸易在中国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占据了半壁江山。2008年,中国与亚洲的贸易总额达到13660亿美元,超过全部贸易的一半,其中进口的62%和出口的46.4%来自亚洲。在已签货币互换的三个经济体中,韩国是中国第四大进口来源地、第六大出口市场和贸易伙伴国;香港是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第五大贸易伙伴国;马来西亚是东盟10国中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而东盟是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第三大进口来源地、第四大贸易伙伴国。
第二,为中国的区内贸易、投资发展提供了便利化。人民币区域化,给中国的企业、投资者、旅游者从事国际商务活动带来便利,降低了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就贸易而言,人民币区域化不仅带来贸易转移,还会产生贸易创造,提高整体贸易水平。
第三,提升人民币在亚洲货币金融合作中的地位。东亚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需要一种区域货币作为媒介。中国正在成为亚洲经济的领导者,这为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奠定了基础。在区域货币合作中,存在日元和人民币主导权之争。从短期来看,现阶段中国参与建立诸如东盟10+3的货币联盟,人民币能发挥重要作用,但作用很难超过日元,或多或少会影响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从长期来看,如果能够成为区内主导货币,货币联盟会显著增强该货币的影响力。与日本相比,中国在东亚政治外交中不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政府负责任的态度也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在区域货币联盟成为趋势的情况下,尽管现在人民币还很难与日元抗衡,但是通过在联盟内合作和斗争灵活地处理有关问题,能够有效地形成制衡。
第四,提升中国在区内乃至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区域化使得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有助于强化和扩大中国经济的主导力,增强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
人民币区域化也存在一些成本和负面影响。成本主要表现在国内货币政策的约束,以及承担更大的政策责任,即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这些政策对区域内各经济体可能产生的冲击。负面影响主要是内外市场联系更为密切使外部冲击传导更为迅速,以及对现有金融体制和政策的压力。另外,经济的崛起使中国威胁论再次沉渣泛起,人民币区域化很容易被扣上货币殖民的帽子。同时,人民币区域化意味着更大的国际责任,在当前危机背景中,其他国家会以此为借口,过分要求中国承担调整责任,向中国转嫁风险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