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一剑封喉地产商撒泼招架


社科院一剑封喉地产商撒泼招架

吴其伦

3月31日,北京社科院发表蓝皮书,预测明年房价将真降。社科院赖以支撑其观点的理由是:房价已超居民承受能力、住房闲置率已超三成、保障房明年井喷房价将真降。蓝皮书关于房价下跌态势的判断可谓有理有据,是以利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理性研究结果。

这一研究成果,利于政府对房地产市场作出正确的决策,利于消费者认清当前房地产尤其是房价走势的真实状况。可对于地产商及其利益群体而言,无异于刺向其咽喉的一把利剑,令其不胜惶恐之余纷纷狗急跳墙地撒泼招架:

4月2日,任志强在其博客发表《批判北京蓝皮书》,该文极尽骂街与挑唆之能事:“颇让人怀疑北京社科院的研究能力、方法与水平,也不能不让人怀疑报告出笼的用心是为了北京市的城建与发展,还是为了创造社会矛盾,更有损于专家的称号。”该文更对房产商所刻意创造出来旨在蒙蔽消费者的所谓“刚性需求”,以黔驴之技极力辩护。事实上,中国商品房的本质是奢侈品,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绝不存在刚性需求。试问,有谁到了非买房不可的地步了?

4月6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戴建中以诲人不倦的姿态开博并发博文《答地产商任志强书》。该文循循善诱地向任志强传授诸如,刚性需求、房价收入比、可支配收入等知识,并诚恳地指出任志强部分错误观点,期望其早勒悬崖之马。

该文结尾震撼地揭示了中国房产市场真相:一边是多少年轻人成了“房奴”、多少老年人为了子女的一套房交出毕生积蓄,被榨干了最后一分钱,一边是一个人年进700多万;一边是农民工辛劳于三伏盛夏赤日炎炎、三九严冬寒风凛凛之中,一边是宣称绝不为穷人盖房。清夜扪心自问,能无丝毫不安乎?行文至此,想起港台电影里的一句话:出来做,早晚是要还的!古语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时务者,大势所趋也!这包括和政府、群众同心同德共克时艰,更包括理解为什么要追求社会公正、和谐,让各个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共享发展的成果。

4月8日,任志强却在利益驱动之下继续于博客发文《疑问北京社科院的科学性》。该文将对蓝皮书的质疑上升到对社科院攻击的高度,并且不忘借机攻击一政府的经济适用房制度,“不管中国的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有多错误,也不能成为戴先生研究机构用每户100平方米作为房价收入比计算的理由。”

可能是对戴建中先生为其上课而耿耿于怀,任志强在文末说,“我并不想给戴先生讲课,但我实在是为北京社科院的报告感到羞耻,不管房价是否高得让许多人够不着,但研究报告绝不能用错误的方法、错误的概念、错误的判断忽悠社会、官员与民众。”

4月9日,潘石屹嫌任志强招架无力,迫不及待跳入战圈称《社科院预测明年房价真降太武断》。尽管此文是以采访的形式发表,看不出潘先生的逻辑与条理。可从其言谈之间,明显感觉到底气不足:

“到了2009年初,这种观望的刚性需求爆发出来了,这是市场的力量,把这种销售的恢复认为是个别人的力量,是房地产商的炒作,那是太高抬了房地产商,他们在市场面前,没有这么大的力量。造成这种爆发的也不是专家、学者的言论使然,天亮不是公鸡叫亮的,是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的结果造成的。只是公鸡可能会误认为是因为它打鸣天才亮了。”

“如果北京的存量房为1000万平方米,按1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一户推算,就是10万套房子,10万套房子不足北京一年的消化量,所以这样的库存我认为是合理的库存。当然,在这1000万平方米中,一定有一些是永远销售不出去,由于地理位置及周围配套位置不好,成为市场上不能接受的房子。如果就根据这1000万平方米的存量下结论说北京的房价要跌接近一半,这未免有些太武断了。”

说其底气不足的理由有三:首先,潘先生只是说出了成交量放大的事实,却不能说出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政府政策刺激、房产商降价刺激、成交数据存在大量水分的真实原因;其次,就北京而言1000万平方米的房子绝不止一万套,即使是只需一年的消化时间,也定将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房价下跌是必然;第三,存量房的消化已经需要很长时间了,新开发的房子呢?难道潘先生能让所有的开发商停工?

社科院与地产商的争端还要持续多久,笔者不得而知。这场科学、正义的理论研究机构与贪婪利益集团的交锋必将成为中国房地产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社科院专家绝不会屈服于地产商(社科院除了戴建中、曹建海外,还有很多正义之士),当然,也有很多地产商及其走狗将纷纷跳墙。相信善良的民众将会和笔者一样,热切期盼社科院能够在这场战争中获得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