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洋
拜访吴玉柱先生,在一个冬日的午后。
一杯浓茶,开始了我们的采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吴老师,您是怎么走上绘画之路的?
吴玉柱(以下简称“吴”):我出生在南京,合(肥)钢(铁)大建设时期,随父母来到合肥。文化大革命之后,母亲又病掉了,家境更加困难。当时文体美最为流行,我就想,反正得学一样东西,就学绘画吧,算是赶了个时髦。当时的宣传部是我的“实习基地”,我经常为宣传部写大字报、画画,这些对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一次我参加全省青少年美术展览竟然获了奖,兴趣迅速地被提升起来,逐渐走上了绘画的道路。
记:据了解,您不仅进行油画的创作,也一直致力于油画的研究。请您谈谈油画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
吴:对中国画家来说,油画是一个外来艺术,徐悲鸿、鲁迅等老一辈的艺术家带来一批到中国后,成为一些画家青睐的画种。由于社会情况的近似,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在许多方面都受到苏联的影响,油画也不例外。文化大革命时期和之前的时期,受苏联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苏联的油画是以现实主义为主的,反映现实的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在现实主义的油画创作中掀起一场革命。中国许多画家到苏联学习后,把苏联先进的绘画技术和理念带到了中国,为中国的油画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油画在苏联100年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历史特征、理论美学体系,自己的风格语言。油画虽然已经在中国生长了100多年,但遗憾的是,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油画体系。改革开放后,油画面对世界的冲击,亟待寻找出路。从整个历史上来看,画家们都做出了相应的努力。改革开放后,社会趋向多元化。油画在中国一直没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东西,有人突然提出“架上绘画”死亡论后,画家都迷茫了,写生主义、抽象主义各种派别纷纷涌现。中国油画要寻找出路,就必须走出去,把新的东西带来。近几年来,中国在油画上有了自己的苗头,很多画家开始追求自己的语言,追求中国式绘画,试图找寻中国式油画的语言体系,在中国现代油画的创作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吴冠中、朱德群等。但是目前的状态并不代表中国的油画水平,油画在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记:下一个时期的画家在油画的继承和发扬上情况会不会好一些?
吴:应该说,下一代的画家会出现比较好的。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的多渠道,科技的共享、公开,这些外部条件的辅助,将会使油画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世界格局在变化,中国油画已经处在世界领先地位,这是无可非议的。近一段属于平稳上升时期,油画虽然在大体上没有形成体系,但是局部已经在世界上领先了。
记:在油画的创作中,您创作的历史题材的油画打动了很多人。您是怎么创作历史题材的作品的?
吴:绘画是表现时代特征的最好方式。绘画能用各种方式表现历史、反映历史。历史题材绘画就是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题,创作出富有时代感的力作。艺术的多面性和丰富性,带来审美趣味的多样性和可变性,决定了多种创作方法的存在,不同风格的作者对同样的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采用不同的手法来获得不同的艺术效果,古典主义也好,现代抽象绘画也好,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传达给观众某种信息,这种信息符号最终表达一个含义,能给观众不同程度上带来快感或震撼或反思。
记者:画家怎么创作出一幅有深度有内涵的历史题材作品?
吴:历史绘画的创作要受到许多方面的制约。首先,在历史题材绘画上,要真实地再现历史,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尤其是油画更难,难就难在它既要有历史的真实性,也要有艺术的可观性;既要有绘画风格、又要有严谨的造型基础和娴熟的绘画技巧,还要具备个人艺术素质对历史的了解和把握。其二,艺术的本质就是创造。其三,如果在绘画手法上刻意地追求历史的真实性,绘画的表现手法则受到真实性的制约,表现技巧和手段得不到充分发挥,往往造成绘画手法的单一性,与早期的历史绘画在表现手段上没有本质区别。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千篇一律的绘画形式已成为过去。要再现历史题材创作的辉煌,无论是绘画的语言和内容形式上都推陈出新进行探索。艺术必须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历史画更应该如此。但生活的真实并不等于艺术的真实,艺术应当比生活更凝炼更集中才能显得真实。
重新审视和思考创作历史题材的绘画已经成为我们新的课题。艺术家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让作品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艺术家一定要把感情爱好与生活人士及历史题材绘画作用统一起来,不能忽视历史画的思想性。要继承传统,要有发展。不能再求发展的过程中,一味追求艺术的表现形式,使历史人物失去了严谨和真实,那就无法创作出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塑造出惟妙惟肖的表情和表达丰富的情感世界。要根据历史题材的内容,选择适合的表现技法,才能达到艺术家想要达到的效果。
记:您是怎么看待写生的?
吴:写生逐渐由现实到表象,表象更能张扬自己的个性,寻求轨迹,如《残荷》系列,就是为了寻求理想的东西。经常去写生就不会丢掉生活,每次写生归来,在情感、心理、环境上,大都会有新的认识,在创作时就会灵感凸现,为创作注入新的血液,外部的和内部所表现出来的都会不一样。所以在写生后经过二度加工,个人的认识就比较完美了。
记:近期的创作目标、创作方向是什么?
吴:近年来,我一直致力于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试图在油画与水彩画的世界中寻求中西融合,把西洋画的表现力同中国式的绘画意境结合起来,提炼艺术美,寻找艺术的本体语言。我目前的全部作品,正从写实走向表现,色彩更加奔放,语言更加现代,这是一种新的飞跃,也是一个艰苦的探寻过程。
在油画和水彩画的世界中寻求本体语言的趣味,追求完美,水色交融融于画中,从中国画的意境中,寻求美的所在。同时,我也在努力寻找中国画的精神与图式,大开大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国画中找形式语言,水彩画从油画中寻求表现力,油画从水彩画中寻找渲染。在继承中发展,追求本民族传统,寻找新的审美观念是我一直追求和探索的课题。
记:谈谈您的《残荷》系列作品,在这个系列作品中对绘画的探索。
吴:荷花作为中国画的传统题材,从古至今已有无数文人墨客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残荷》系列里,如何通过西方油画语言去表现中国传统画意境,创作起来不落俗套,是我冥思苦想的问题。通过线条、色彩的运用,糅合多种元素,画面思想上更加跳跃,视觉上无限张扬、奔放,形式上更加自由地表达,而作品本身更有表现张力。在这系列作品中,我在继承现实手法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更加随心所欲地驾驭自己的语言思想,用更具象的语言,更主观的表达,展现了传统中国民族文化,更给观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记:在您平时的创作中,怎么处理日常的应酬?您是怎么看待荣誉的?
吴:在现代社会,书画家总是有推托不掉的应酬。身为一个画家,我也会经常遇到许多事情。但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创作,我是采用“减法”,能推则推,如果因为一些不必要的纷争影响自己的创作,那真是太不值得了。
作画之余,我喜欢用读书来打发时间,抱着一本喜欢的书看,那就是幸福。朋友经常笑话我“幸福指数”太低,我总是认为,只要自己开心就好。
带学生外出写生,与学生一起生活,我感觉是最幸福的。我上课教给学生一个信念:认真做好每件事情,最后的结果让别人来评价。如果得到荣誉,那是努力的结果,得不到是因为还存在差距。
记:能透露一下您的下一部作品是什么吗?
吴:目前我正全力创作《徽州忆梦》。在这个系列作品中,我希望以平凡的小景,展现古老徽州的诗意,串联如梦般的境界,重点表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力图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继承艺术的传统美和优秀的人文理念。
记:衷心地希望您在艺术之路上能够走得更高更远,创作出更多有深度的作品。
吴:谢谢,我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