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教育内部研究01


 

重视教育内部研究01

 

  教育活动的微观领域是相对于宏观领域而言的。如果把教育的宏观研究视为对一个国家、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进行研究的话,那么,教育的微观研究主要是针对教育过程,尤其是具体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所进行的研究。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培养人的活动,不仅受社会发展制约,而且受人的发展的、制约。不了解、不掌握教育对象的特点,教育就不可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传统教育学重视社会价值取向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重视作为社会的代表��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对儿童的活动,尤其是儿童主动参与教育过程的特性认识并不深刻。难怪有人把“传统教育学”称为“没有儿童的教育学”。纵观当代教育研究,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入,它与发展论密切结合,更加重视对儿童的活动、教育过程内部诸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一个国家的发展,从来都是两部分人竭力奋斗的结果:杰出人物引导社会发展的方向,亿万普通民众通过自身努力为建设国家作出贡献。这两部分人的成功都是建立在良好的身心素质基础上的。当代世界许多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早已向人们昭示:实现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为此,世界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已转向基础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作为专门研究使人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学理论,就不能不关注学生素质的发展、国民素质的建构。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教育者的任务在于“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适应世界形势的变化,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实施个性教育,发展青少年的个性,正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有的国家把个性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日本总理大臣的咨询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在1988年的审议报告中明确指出:“此次改革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打破目前我国教育事业中存在的划一性、僵硬性、封闭性和非国际性等弊端……确立重视个性的原则”,并且提出教育改革的四个目标:第一,研究如何培养德智体协调发展、人格健全、富于个性的青年;第二,研究如何实现教育多样化,重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实现教育个性化;第三,研究教育如何适应国际化、信息化、高龄化等社会变化,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第四,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交往能力、自治自理能力等。近几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个性化教育运动,为社会培养多样化人才。我国教育界也将个性教育提上了议事日程。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全面发展并不矛盾,是统一的发展过程的不同侧面。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并不就是重视少数天才儿童的发展,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创设优化的教育环境和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发展自己个性才能的独创领域和生长点,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在社会上有用武之地,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许多地区和学校进行了“愉快教育”、“金色童年教育”、“成功教育”、“希望教育”、“情境教育”等教育改革实验,对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充分发展起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