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品牌营销策略讨论02


中国酒:在您所了解的啤酒品牌中,哪些品牌目前在市场反响较好?哪些品牌的整合营销是做得相当成功的,哪些企业的品牌战略定位是有缺陷的?哪些企业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请一一剖析。

  许广崇:在当前上,燕京和青岛两个品牌的反响相对是较得势的。2008北京奥运会前后,一直是各路品牌竟相参与的一个品牌营销展示平台,啤酒行业的品牌也不例外。但是,能真正成为这个平台角逐先锋的也就两家知名品牌。

  巨大的奥运商机带动受益奥运概念个股业绩突飞猛进,强烈预期增添了市场热烈炒作的动力。20058月,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奥组委在人民大会堂签署合作协议,正式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内啤酒赞助商。与此同时,青岛啤酒也与奥组委签署合作协议,成为其赞助商。

  这是中国两大啤酒品牌的奥运营销角逐,看似理所当然,却也各自神伤,因为两大品牌是旗鼓相当的对手。这次共同演绎奥运营销,也是情非得以,因为奥运是世界的奥运,谁都不想失去展示自身品牌的机会。

  在不能成为奥运战略伙伴的前提下,相继成为奥运赞助商也是各得其所。

  作为北京驻地的地主品牌——燕京当然不会放弃这个大好时机。20058月初,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奥组委在人民大会堂签署合作协议,正式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内啤酒赞助商。率先与奥运结缘,成为第一家与奥运结缘的啤酒赞助商,可谓抢得先机,占据天时地利人和,驰骋奥运疆场。作为奥运赞助商之一,燕京啤酒借用地利,提高2008年北京市场的中高档产品销量,提升燕京品牌形象和地位,主推“区域强势”品牌发展策略,积极开发生产出适应国际、国内消费趋势的清爽型产品。20075月初,燕京10度清爽型啤酒的销量达3948千升,成为北京啤酒市场主导产品,产销量达清爽型啤酒总销量的80%以上。10度清爽型啤酒不但适应了市场需求,扩大了市场份额,增加了经济效益,而且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促进了燕京啤酒的市场稳定。这个应该归功于奥运营销。

  青岛啤酒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打造出青岛啤酒“实力+品牌”的崭新局面。“创造快乐需求+获得快乐的方式”,是青岛啤酒新的营销组合模式,而且把这一模式和理念融入奥运营销并践行不断。奥运会是全世界的狂欢,啤酒是人们获得激情的重要渠道。新的营销组合模式必然会给啤酒行业带来新的发展视角,从单纯的产品到注重品牌附加值,这是青岛啤酒营销理念的一大转变。

  啤酒本身是一种大众消费品,其品牌文化也必须和消费者贴近才能有更大、更和谐的消费市场,奥运是消费者参与度极高的世界盛会,青岛啤酒参与角逐奥运营销,对品牌维护和不断提升可谓事半功倍。成为奥运会的赞助商,在国际范围内展示自己,青岛啤酒无疑找到了加快自身国际化进程的催化剂。

  从战略战术来讲,两大知名品牌的奥运营销可谓是成功的。如果一定要探究他们的缺陷,那就是双方的品牌诉求传播相对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零散感觉,或者没有结合自身品牌理念的一直延续、延展、深化。同时没有更多结合奥运的时势营造营销的势,那么在品牌营销的势上做的文章不够深入,没有进行横向、纵向延伸拓展。

  另外,珠江等一些品牌没有更多的参与意识,其实,在奥运期间,不一定是赞助商或者合作商才是唯一能够利用奥运这个引线的,其他没有参与赞助的品牌一样可以借助奥运这个平台来展开自身的品牌营销素求传播,但是其他企业基本都忽视啦。确实可惜!

  中国酒:您怎么看待青啤、燕京等这些年来攻城略地的战绩?为什么做强、做大的只有青岛、燕京、雪花、等屈指可数的几家,其它的品牌只能在二三线徘徊,诸如金威,珠啤等?您认为决定一个品牌成功的基本要素有哪些?请结合实例,谈谈您的看法。

  许广崇:随着入世的不断深入,中国啤酒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成熟阶段。2006年全年我国规模以上啤酒制造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87亿元左右,比2005年增长16%左右。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发展战略,为啤酒行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我国啤酒行业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