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尝美食,是味觉的一次奇妙旅行。
在寻访北京的旅程中,从宫廷盛宴,到胡同小吃,再到别具特色的外国餐厅,我或看或尝,渐渐通过感官的体验,走进了一个奇妙的领域。
我喜欢品尝不同的菜肴,不仅仅是享受味蕾的美味,更是静想菜肴背后的故事,可今晚的寻访却着实让我惊艳。
在餐厅一隅,可窥江南园林之精粹
水岸绍兴酒店,是我一次特殊的记忆。
这是北京一个以江南菜为主打的餐厅,朋友电话介绍说:“到这里,你可以随时与中国名人晚餐。”
“和谁?”
“你来了就知道。保证让你不虚此行。”
我带着好奇心,来到水岸绍兴酒店。
我刚进酒店大门,就有一股子的“江南”风情扑面而来。大厅不是冰冷生硬的地砖和白墙,而是流淌涓涓溪水的假山水池;窗外不是嘈杂拥挤的马路街道,而是青山绿树的幽静,这酒店有点世外桃源风情,又有点诗情画意。我不禁想,这些名人大腕实在是会选地方,在北京这样雅致又宁静的地方真不多。
穿过前厅,我抬头向大厅内望了望,看见朋友坐在靠窗的位子向我招手。我赶过去坐下,说:“到底是谁啊?搞得神神秘秘的?”
“嘿嘿嘿,马上就来。……服务员上菜!”
“客人没来,现在就上菜,好吗?”
朋友呵呵的直笑,“放心,定不会让你失望而归的。”
幽静的包厢一角,可以媲美书房的高雅闲情
那天,真是一个特别而难忘的夜晚。
与我同餐的人们名字非常响亮: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苏东坡等等等等,他们或是叱咤风云的领袖,或是独领风骚的文人墨客,或是驰骋沙场的英雄,或许是多愁善感的戏子,他们跨越了古今的界限,从不同的时空因为美食与我围桌而坐,当一道道的菜肴上桌的时候,这道菜背后的故事就一一展现……
孙中山和逸仙盐擦鸡
盐擦鸡为清朝末年上海松江地区特有风味:由于鸡经过汤煮,盐分在水中流失,于是再用盐擦,补救鸡味效果,独具风味,取名为“盐擦鸡”。
盐擦鸡工艺简单,但是重在火候掌控。首先将鸡杀好,去内脏及脚并洗净,用干洁布揩干,用针在鸡腿上、鸡脯上均匀地刺上一些小孔,全身抹上盐和花椒,放在钵头内压约十二小时,然后浇上事先准备好的卤汁即可。
说起盐擦鸡背后的故事,那得提及中国国父孙中山先生。相传孙中山先生在上海期间,一次在松江地区办公,宴友于这家酒楼,因见店里招牌上写着“本店一绝盐擦鸡”,便饶有兴趣的点了此菜,竟意外的觉得其味鲜香无比,回味无穷。于是便打包一只回去也让夫人宋庆龄品尝,宋庆龄同样觉得其味鲜美无比。于是中山先生的家宴桌上便多了一道盐擦鸡。
人们爱慕中山先生,便喜欢把此菜叫做“逸仙盐擦鸡”。“盐擦鸡”经过长时间在民间流传,依然保持原有的风味,是四季食用佳肴。
周恩来和国宴狮子头
国宴狮子头这是周恩来总理最喜爱的一道国宴菜。此菜选用肥四瘦六的五花肉手工切成小粒,和国宴顶级清汤制作而成,形态丰满,犹如雄狮之首,因此得名‘狮子头’。周恩来总理赞誉此菜“清淡不淡,肥而不腻”。
上世纪70年代初,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国宴款待美国总统尼克松,当时工作人员把制定的菜谱呈报总理,总理说应该让美国总统尝一下中国的“狮子头”。据说,尼克松总统品尝后,对总理精心安排的这道美味赞不绝口,但他不明白为什么叫“狮子头”,周总理便告诉他,狮子是兽中之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狮子雄壮生猛,是辟邪与吉祥的象征;这道菜叫“狮子头”很能体现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尼克松听了连连点头。
蒋介石和绍兴一品豆
蚕豆,属豆料植物。收载于《食物本草》。李时珍说:“豆英状如老蚕,故名蚕豆”,王祯《农书》则谓豆于蚕财成熟,其义亦通。种子供食用;茎、叶富含氮素,为良好的冬季绿肥;江苏除徐州、淮阴专区外广为栽种;花、果荚、种壳、种子及叶均可入药,有止血、利尿、解毒、消肿的功用。为蜜源植物。
民国时期,蒋介石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其妻宋美龄很是心疼,每天都要伺候到深夜,并为做亲自烹制夜宵。
一日,蒋介石感觉很累,想吃一点清口的东西。宋美龄知其意后就做了一盘蚕豆端给他。蚕豆酥烂,外形很完整,可是一到嘴里即化。蒋介石吃后深深叹口气,然后拉着宋美龄的手说:“执子之手,与之偕老。唯爱妻知我心也。”以后,蒋介石就经常吃这道菜。
顾炎武和上海双档
“上海双档”是老上海家喻户晓且人人会做的名菜。上海双档做法工艺并不复杂,事将大白菜、粉丝沸水,装入吊烧锅里,再将蒸熟的百叶包和油面筋一起下锅加入高汤、盐、鸡精、味精、胡椒粉、鸡油、枸杞一起烧5分钟装进吊烧锅里依次排好即可,整个菜汤汁鲜美,营养丰富。
相传明末清初思想顾炎武到江苏昆山任职时路过上海,正好天色已晚,见一酒楼便前去用餐,正巧店家刚刚打烊,货已不多,店家无耐只好将剩下的面筋和百叶一起炖了一锅,不料顾炎武却吃得非常满意,用完餐后就随手给店家提了四个字,“双档好吃”。文人雅客们听说了此事都争先恐后到店里来品尝,双档成为一种时尚,后经厨师改进完善,取名“上海双档”。一吃到此菜便让人联想起浓浓的上海风情。
文思和尚和文思豆腐羹
文思豆腐是扬州传统名菜,系清代乾隆年间扬州高僧文思和尚所创制。
传说在乾隆年间,文思和尚在扬州天宁寺修持,由于前往烧香拜佛的佛门居士颇多,寺院的斋菜供应成了问题。他便研制了易变化菜肴的豆腐,组成豆腐斋菜宴席。
其中有一道,以嫩豆腐为主料,佐以金针、木耳、青菜、笋丝、香菇丝等烧制的豆腐羹,不但滋味鲜美,而且卖相上佳,五彩缤纷,颇有“天花乱坠”的佛相,十分讨喜,能够吸引远近的善男信女前往寺中品尝。
一日,乾隆皇帝下江南经过扬州,听说天宁寺风景甚佳,便前去一游。时近中午,他瞧见不少香客,脚步急速,似在赶路。其中一名香客说:“我娘生病后常思念文思和尚烧出的豆腐汤,快点走……”乾隆皇帝在天宁寺遂指名要吃这道菜,品尝之后,十分满意,随即将其列入宫廷菜肴,并正名为“文思豆腐”。
苏东坡和东坡肉
苏东坡不但在诗文、书法、绘画上造诣很深,而且还对饮馔、烹饪颇有研究,可谓知味善尝,既会吃,又会烹。他生活走访过许多地方,善于总结,探索当地的美食,并称自己嘴馋为“老饕”。
相传有一天,苏东坡家里来了客人,他就烹制自己喜欢吃的猪肉待客。猪肉下锅,又加入水和调料,以微火慢慢煨着。他便和客人下棋,兴趣甚浓,直至终局,苏东坡才猛然想起锅中之肉。他原以为一锅猪肉定会烧焦,急忙进厨房,却顿觉香气扑鼻。块块猪肉色泽红润,形整不散,软烂如腐。此菜端上餐桌,客人和他尝罢,都觉得这菜汁浓味醇,糯而不腻,十分可口。
苏东坡喜欢吃猪肉,又善于烹制猪肉菜肴,再加上他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黄州人民十分敬仰他,便以他的名字为他创制的这道菜命名:东坡肉。
东坡肉做法简单易学,但要做好却及其难。首先在大砂锅用竹箅子垫底,先铺上葱,放入姜块,再将猪肉整齐地排在上面,加入白糖、酱油、绍酒,最后加入葱结,盖上锅盖,用桃化纸围封砂锅边缝,置旺火上,烧开后加盖密封,用微火焖酥后,将近砂锅端离火口,撇去油,将肉皮面朝上装入特制的小陶罐中,加盖置于蒸笼内,用旺火蒸30分钟至肉酥透即成。
谭宗浚和黄焖鱼翅
“黄焖鱼翅”是北京著名官府菜——“谭家菜”中具有代表性的名菜之一。.这道菜做工复杂,将水发鱼翅连同竹箅子放入锅内,注入清水,用大火烧开后,滗掉水。然后注入锅内清水,放入火腿肉片和蒸过的干贝,用大火煮15分钟,再用小火焖火靠6个小时左右。这时下火,取出鱼翅(连同竹箅子)。将焖火靠鱼翅的浓汗放入煸锅内,烧热,再把鱼翅(连同竹箅子)放入煸锅,煮一小时左右。然后加入清汤及干贝汤,用火煮开,放入鸡油、糖、盐、炖煮2~3分钟,使其入味后,取出放在平盘里,将鱼翅翻扣在另一盘里内;将锅内的鱼翅浓汤放入少量水淀粉,收成浓汁。这时,将浓法浇在鱼翅上面,撒上火腿末,即成。
“谭家菜”,本出自于清末年间谭宗浚家中。谭宗浚一生喜食珍馔美味,从他在翰林院中做官时起,便热衷于同僚相互宴请,以满足口腹之欲。其子谭瑑青讲究饮食,更胜其父。
谭家女主人及家厨为满足其父子欲望,很注意学习本地名厨的特长和绝招,在烹制上精益求精,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谭家菜”,后来它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官宦名流为了一享口福,辗转托入,借谭家宴客,掷千金而不惜。
梅兰芳和梅府蟹粉鱼唇
说起绍兴酒店的最独特的菜肴,就是这道梅府鳜鱼唇。这道菜做法工艺讲究。先将水发鱼唇改菱形块,放入水锅,加葱结、姜片、黄酒焯水。姜末下锅煸山香味,下蟹粉煸炒一下,然后烹入黄酒,加胡椒粉、汤、调料,下鱼唇,煮沸,1~2分钟后用水淀粉勾芡推匀,滴醋,淋葱油起锅即可食用。
相传这道菜是京剧大师独钟的一道圣品,每当梅兰芳戏后卸妆前都必得喝一碗鱼唇羹,起到润肺护喉的作用。
之所以说它独特,不仅仅因为是梅兰芳大师的钟爱,而是当服务员端上这道菜肴的同时,还伴随着京剧“贵妃醉酒”的音乐。让人在品尝的同时,仿佛梅先生舞台的倩影就在眼前。真是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北京还有多少知名或不知名的菜肴等着我们品尝,等着我去挖掘它背后的喜怒哀乐?
这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我一直在想,当我们埋头快速用餐的同时,为什么不好奇的探寻菜肴背后的故事呢?
经过时间的洗礼,这些名人早已故去,故事也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只要深究一下菜名的来源,或是烹饪手法,这些飘香的故事又会浮现在食客的嘴边。
几点备注:
1/ 本博主原则上不删评语,但如有恶性攻击的评语,将删除,下面的评语顺序依次递进;
2/ 本次互动接受读者多次中奖;
3/ 为确保读者身份无误,中奖读者请务必使用新浪博客注册的用户名发表评语;
4/ 如中奖读者博客主页无法留言或发纸条,作自动放弃处理;
5/ 如果中奖评语者为匿名用户,则奖品自动转由下一位使用用户名发表评语的读者领取;
6/
7/ 本博主保留对以上全年互动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严正声明:本文由贾云峰:旅行即人生新浪博客独家首发,网络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出处和作者姓名,报刊、广电等媒体如需转载和引用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同意后方可转载。谢谢合作!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博主个人网站:www.jiayunfeng.com
公司网址:www.dnjpr.com
邮箱网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