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通胀出现,第一个是资产价格通胀
(2009-04-06 12:45:33)
标签:经济刺激计划 出口 美国国债 房地产 通货膨胀 资产价格通胀 财经 分类:看中国
欧美金融市场余波未了,两会结束而未出台新的经济刺激计划,房地产市场出现小阳春,美联储决定购买美国国债,中国外汇储备面临贬值风险……在林林总总复杂因素影响下,中国经济今年能否实现GDP增长保八?中国出口和消费该将走向何方?外汇储备又该如何规划?带着如此多疑问,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了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博士。
中国证券报:您认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能否让中国今年GDP保持8%的增长?GDP增长能否成功保八将取决于哪些因素?
陶冬:我不认为中国存在着真正的四万亿财政投资计划,但我相信今年GDP增长保八有希望。这个四万亿,是去年11月份金融海啸爆发,面临信心崩溃危机时国务院提出来的,意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心理支撑。这里面很多投资项目是地方政府早就在准备了的项目,但因为经济过热被中央政府拦下来的;有些是已经计入十一五规划的。所以四万亿是个虚数,其中约有1.18万亿是财政计划中的,其余部分投资则可能出现、可能不出现。但这仍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显示了中国政府刺激经济的坚强决心。目前令人欣喜的是,中国财政刺激的效果已经有所显现,地方上的基建项目已经开始反映在部分行业订单的回升上。
我们预测中国今年GDP增长将在7%-8%,究竟能否成功保八,还取决于海外金融形势、中国出口情况、政府财政刺激规模以及国内消费者信心。目前看来出口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情况可能更糟糕,但是国内经济已经趋向稳定。尽管两会期间没有出台新的财政刺激政策,但我认为如有必要中国政府随时有能力推出新的刺激方案。从最新的数据看,经济活动在由政府资助的基建投资向房地产市场和消费市场蔓延,这是好兆头。中国的消费者并没有象美国人那样借债,所以这是信心的问题,相对比较容易改变。
中国证券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二月份进出口数据均出现同比大幅下滑,您怎么看待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出口形势?
陶冬:出口还将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不过我对贸易信贷的恢复较为乐观。目前亚洲许多国家出口同比跌幅超过40%,但美国像沃尔玛这样的商业机构销售量并未下跌达到40%。这表明除了因为全球经济恶化导致的失业加剧和消费萎缩,贸易信贷恶化也是出口下滑的重要原因。缺少贸易信贷,出口订单跌得比需求更惨烈。目前看来,发达国家实际需求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来恢复,复苏可能是明年以后的事,但贸易信贷出现恢复可能性却不小。贸易信贷最近有一点恢复,我们已经看到订单上的些微好转,尽管这种好转仍维持在很低的水平。
中国证券报:您曾经表示中国出口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那么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在哪里?
陶冬:这场金融危机表明,美国消费者的消费模式、中国的出口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从历史上看,经济模式的改变通常都是在危机中进行的,中国很早就意识到需要扩大内需,可是只有在出口下滑、失业上升、经济放缓的困境下才会有动力加速转型。短期的扩大内需,主要看政府的财政扩张;长期的扩大内需,还要依赖国内储蓄率的下降、消费的增长。
城市消费方面,短期要看就业和收入情况,而长期和根本性的要依靠社会福利保障,如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农村消费方面,由于收入远远落后于城市,可以通过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来改变。尤其是正在推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是一项潜力大、风险大的变革,关系到社会稳定。它是工业化、城镇化的一部分,也是目前最切实可行的改革,成功的话有望成为新增长的动力。短期政府正在激发农村消费市场,包括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也就相当于消费券,对购买行为实行补贴。
中国证券报:不久前美联储宣布购买美国国债,也不排除还会继续扩大规模,中国外汇储备面临贬值风险,您认为未来中国外汇储备是否需要做出调整?美元贬值是否会带来大宗商品价格的大涨?
陶冬:即使美元贬值的风险非常大,中国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因为中国外储和美国国债已经坐在了同一条船上了。一般的小投资者可以随意购买任何资产,也不至造成什么价格波动。但是中国有高达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国的任何投资动作都足以影响到该项资产的价格。中国是最大的顺差国和借贷者,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赤字国和国债发行国,欧洲和日本都没有那么多国债,如果中国转而购买欧洲和日本的国债,立刻会牵动欧洲日本国债价格的大幅上涨,同时造成美国国债大跌,这样会极大影响到现有的外汇储备。黄金由于流通量小,小规模购买不是问题,但如果中国外储大规模地购买会造成金价暴涨翻番。所以继续购买美国国债是个无奈的选择。
至于大宗商品价格,我认为决定大宗商品价格的除了美元,还要看需求、看信贷,目前经济下滑格局未变,需求不足,美元贬值最多只能带来温和性通胀,而这种温和性通胀要比陷入通缩要好。
中国证券报:您曾经在公开场合谈到中国的利率可能已经见底,您认为今年货币政策会如何操作?
陶冬:我坚持认为利率可能已经见底,因为实际上目前中美的市场利率差别不大。美国只是政策利率低,因为美国金融体系出现梗阻,市场利率大大高于政策利率。中国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市场利率就是政策利率,中国的央行希望商业银行贷款,银行就贷款,因此政策利率没有必要下调。
但存款准备金率有下调的空间,尤其是中小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贷款额度还有扩张的可能。目前的贷款结构中有较多的票据融资,恰好反映了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实体经济冷,信贷集中在股市和财政扩张这两大热点。我认为今年五万亿的新增贷款规模上半年就会被突破,即使如此短期内央行也不会收缩银根,货币政策要等经济复苏、借贷复苏之后再作定夺。
中国证券报:目前国内部分区域房地产市场出现回暖迹象,甚至价量齐涨情况,您认为这是否意味房地产市场已经迎来春天?未来一段是否会出现通胀,进而带来房产价格的再次上涨?
陶冬:房地产市场是否回暖还需要持续观察,因为熊市中也有反弹。真正的牛市,关键看收入、就业和经济状况。我认为开发商现金流最坏情况已经过去,大开发商倒闭的风险已经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房地产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但最好的时候还未到来。房地产市场是否回暖还要取决于购房者的价格预期,目前的热销表明部分消费者的价格预期发生了改变,但是不少人仍在观望。中国的银行在今年前三个月,一口气借出4万亿贷款,其中约40%是热钱,先是进了股市,现在好象有朝房市转移的迹象。我对房地产的观点因此变得稍乐观一点。
目前谈论通胀确实言之尚早。就业市场形势仍严峻,我在今年看不到消费物价通胀的压力,反而资产价格通胀出现的可能性短期可能更大一点。股市和房市,其实成了政府救经济的政策舞台。搞基建时每分钱都是政府出的,但股市和房市一活跃,老百姓心甘情愿地把钱送上。所以我觉得哪怕资产价格升一些,在经济复苏得到确认之前,政府都不敢冒然收紧。这种做法长远来看可能制造出新的泡沫,但在短期也许是必要的。面对困境,全世界的政府都象没有明天那样拼命扩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