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君的困惑:如何约束审稿人的道德?


 

 
一年半以前,同行S君将自己博士论文的一部分投递给《XX经济理论》,但是杳无音信。一年半之后,S君突然在另一个刊物上发现了一篇内容非常相似的文章。这篇发表的文章与S君的论文除了表述略有差异之外,思路、主要内容都高度雷同。经查,该文作者是四川某大学的教授,也是《XX经济理论》的审稿人。S君怀疑,自己的文章被审稿人“挪用”了。
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也不会是最后一次。除了这类事情,审稿人对稿件久拖不决也成为令作者头疼的问题。现在,中国号称实行匿名审稿的经济类杂志大约有50本。问题是,是否存在足够多的、合格的匿名审稿人呢?当审稿人数量不够而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平参差不齐时,学术界该如何约束审稿人呢?

我自己是《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和《南开经济研究》等著名经济学刊物的匿名审稿人。每次审稿都战战兢兢,按时交货,生怕耽误了人家的前程。作为一名年轻但“资深的”的审稿人,我愿意与杂志社和学界同仁一起探讨如何改善审稿制度。匿名审稿制度的引入,是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我们衷心希望这一力量持续、深入地推动中国经济学研究和教育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