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重提拔灾区干部,强化灾区日常施政
阮 思 余
汶川大地震后,灾区干部一直就被推到风口浪尖。从“救救我,我是张书记”这一“史上最牛官腔”到大规模干部提拔;从2008年10月3日北川县委农办主任董玉飞首度轻生,到2009年4月20日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悲情离去。在短短的一年之内,灾区干部演绎了诸多骇人听闻、触目惊心的故事。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掩藏着诸多值得挖掘、深入解剖的故事线。单以灾区干部提拔与日常施政为例,这里面就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
每一次灾难过后,都是较大范围的干部提拔。无论是就工作的需要,人员的补充,还是就官员的激励,体制的刷新而言,适时的干部提拔确属必要。对于社会主义政权来说,抓住这一非常时期提拔干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强化干部的党性与组织性,使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地将其行为日益变得合乎组织的需要,合乎党性的要求,合乎人民的需要。
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地震之后与重建过程之中,适时地提拔干部,进行大范围的人员调动与干部重组,都是一种很正常,也是一种很有必要的干部流动。无论是被提拔的干部,尚未被提拔的干部,还是普遍百姓,都应该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这一干部提拔现象。从组织来说,提拔了,是组织对你的肯定;尚未提拔,是组织认为你尚有待考察。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谁来主政都一样,关键是要让咱们打心眼里认你、服你。
如果说这一点我们可以达成共识的话,那么,问题恐怕在于,不是要不要提拔干部的问题,而是提拔谁,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提拔的问题。是按照官员原有的官位重点提拔,还是按照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过程中的政绩提拔?是按照真政绩提拔,还是按照假政绩提拔?是按照组织所喜好的干部提拔,还是按照群众所喜好的干部提拔?
类似这样的问题,都将成为震后干部提拔过程中不得不审慎对待的重要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无论是被提拔的干部,尚未被提拔的干部,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很难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这一大规模的干部提拔现象。
在说起董玉飞以及县级干部的压力时,绵阳市农业局局长陈明世已经对此表示了某种担忧:灾区干部本身就是地震难民,很多人也失去了家人,他们承受的压力与外来干部大不一样;正因为此,表扬提拔对了一个人,会带动很多人;而表扬提拔错了,也会打击伤害一大群人。
何谓表扬提拔对了?何谓表扬提拔错了?这就涉及到干部提拔的标准问题。因此,是否能够把好这一干部提拔的标准关,将涉及到能否稳定整个灾区干部队伍,乃至全国干部队伍,涉及到能否安抚灾区民心的重要问题。只有切实把好这一干部提拔的标准关,才能真正通过这种灾后干部提拔机制,促进灾区干部更加积极、主动、有效施政。
灾区干部比别的地区的干部理当具有些许不同。这些不同或许可以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有效施政。灾区干部理当比别的地区的干部更加具有亲民、爱民之心,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是灾难的受害者。灾区干部理当比别的地区的干部更加具有求真、务实之情,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见证了太多鲜活生命的陨落。
判断灾区干部能否积极、主动、有效施政,最主要的标尺就是看灾区干部的日常施政。
毕竟,灾区的日常政治还得依赖灾区的干部,依赖他们点滴的施政。对于灾区人民来说,除了地震所直接造成的即时性的悲剧之外,震后灾区的悲剧更多的将是一些日常的悲情,包括灾后的生产、生活问题。
对于灾区人民来说,最大的灾区政治将是灾区的日常政治。所有这些在地震中遇难者的家属、灾区人民,他们的苦难,除了来自于地震直接造成的悲剧性的宿命之外,恐怕震后最大的悲情,将是来自于人们对他们的遗忘,来自于他们所遭受到的种种不公正的待遇,来自于震后重建家园过程之中所发生的种种难以想像的荒唐怪事。如果说,地震直接造成的是他们曾经美好家园的最大限度的破坏的话,那么,震后这种种怪诞事件将是影响他们此后生活挥之不去的最大阴影。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灾区的日常政治将是关于救灾款与救援物资的发放问题。时至今日,这一问题已然成为灾区人民极为不满的重大问题。日常政治往往通过一些细节体现出来。这里有太多细节不得不提。随便例举两例。一是一位大妈的“雇(故)事”。一位大妈说道,政府把救灾物资存放在库房里不予下发,有一次领导要来视察,政府来不及处理,雇了很多村民把大批的衣服和大米拉到外面烧掉,由于物资太多,一些来不及烧掉的就挖坑填埋。这位大妈就是当时被雇去做这些事情的人之一。二是晚上十点紧急领取救灾款的故事。一次,村民们在晚上十点钟,突然被召集领取某项救灾款,后来才知道救灾款早就拨了下来,第二天上面有领导专门来视察。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需要拯救的不是远去的逝者,而是生者的灵魂;需要算账的不是权利的申诉,而是权力的傲慢。谁来承担这一最大的使命?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都有义务,去帮助灾区人民走出灾难阴影,重建家园,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上来说,灾区干部都将是最大的责任者。关于灾后重建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与争议,关于救济款与救援物资的发放的诸多不满与质疑,凡此种种日常政治,灾区干部都将难辞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