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山东省潍坊市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上透露,市人事局给全体干部下了“死任务”,每名干部至少要为3个毕业生落实就业岗位。《齐鲁晚报》
山东省潍坊市人事局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个实际出发,开拓思维,做好服务,充分体现了他们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他们的想法是好的,我们应该为其有这样的举动而叫好。但是,市人事局的这一规定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又会起到多大作用呢?市人事局有多少个干部,就算30余人吧,一人解决3个一共才90个,这能改变大学生就业现状吗?再者说,人事局干部是否每人都有具体的职责,给他们下“死任务”会不会影响日常工作的开展,没有门路的干部又如何去面对“死任务”呢?还有,人事局干部有为大学生解决就业的职责吗?如果没有又如果去处分完成不了“死任务”的干部呢?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个系统工程,是个社会任务,需要全社会特别是政府的关心与支持,需要当地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壮大,需要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等等。
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一定要把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需要人才的企业如何做强、规模如何做大,另一个是作为人才的大学生的就业导向问题。
报道称,2009年,潍坊市预计接收应届高校毕业生4.5万人,加上以往尚未就业的5000人,约有5万名毕业生需要就业,而潍坊当地高校2009届毕业生的初次签约率最低的仅为1%—2%。为何2009年潍坊市高校应届毕业生初次签约率如此之低呢?还不是深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都在忙于“瘦身减员”,哪里还想着进人呢?所以2009年大学生就业难也就更加突出了。
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我们不是没有办法,政府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政府可以通过减税、通过项目、通过整合资源等方式帮助企业发展壮大,企业发展壮大了,需要人才多了,大学生就业也就容易多了。
当前,经济发展有个误区,认为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金融服务业才能树立政府良好的社会形象,才能为政府带来更多的效益。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了就业,增加了群众收入,群众有了收入,才有消费能力,才能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这个国家与城市才会具有发展潜力。
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还需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是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人才,有条件的大学生自己创业当老板岂不是最好的就业方式;大学生不要只看好公务员,看好机关事业单位,看好国有企业,其实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大舞台;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或到农村创业也是不错的选择,不是说基层最锻炼人才吗?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需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特别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广开就业门路;同时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只要能体现大学生的价值,就是到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乃至到农村去当村官、去创业,人生也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