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发生的杭州飙车案至今如火如荼,公众对此事件的关注热情不减。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原本普通的交通肇事案件如此吸引眼球?剥离事件本身的道德、法律等因素外,从营销的立场来看,这次杭州飙车案无疑是一个绝佳的营销案例!
1、市场需要:事件发生在饱受飙车党猖狂肆虐的杭州市西湖区文二西路,因长久以来的飙车喧嚣声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周遭民众对该类飙车行为怨声载道,满肚愤怒无处发泄。可以说事件的发生并扩大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即便此刻不发生事故,周遭的群众也需要一个说法来宣泄内心的愤慨,富家公子哥的撞人事件无疑是很不逢机的星星之火燎燃了积怨已久的民愤,刚好满足了市场需求,这是事件在第一时间备受关注的种子。
2、当事双方:事件之所以在最短的时间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源于当事双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悬殊:富家公子哥——体育专业;“穷小子”谭卓——浙大英才。中国的经济发展促成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一小部分的人控制了绝大部分的财富是造成社会阶层矛盾尖锐的最直观表象,人生下来是不平等的,“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不平等心理落差自然的把同情的分数加在了与自己同属弱者的身上,并引燃了其余民众对部分特权阶级的控诉。奉公守法的良民、贫寒子弟、浙大英才、阳光男孩;富二代,恶少、不学无术、骄横小子;强烈对立的两个阶层在瞬间碰撞在一起,并造成了弱势群体的生命终结,将心比心,在一定程度上绝对吸引了公众的眼球。
3、助燃剂:作为富家公子哥的狐朋狗友,在事件的第一时间表现出来的对贱民生命的冷漠,在一旁自在的谈笑风生在相当程度上刺激了公众的道德感,并激化了特权阶级与普通百姓之间的阶层对立。继而,70码的官方数字甚嚣尘上俨然在民众的眼皮下公然为特权阶级辩护,作为执行公权力的政府机构的明显偏袒彻底激怒了一项奉公守法相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点的普通老百姓。至此,两个本有嫌隙,一直未能短兵相接的阶层在政府部门的导演下,在网络逐层放大的环境下,于是我们发现:事件虽然过了10天,但两个阶层之间的“斗争”却一直未能停歇。
4、网络力量:该事件中最不容忽视的就是网络的力量。事件之所以能传播的出来,能够引起这么多的关注,得益于媒体,得益于网络。公众在第一时间能得知资讯,能参与事件并监督事件的进展也是网络的贡献,这使得很多“潜规则”行为开始远离幕后操作,开始接受舆论的监督,开始回归道德与法律。
事件未来的发展我们不去揣测,但就目前该事件造成的舆论氛围,在营销的范围来说已然是极大成功了:从事件目的地的选择,到当事主角的定位,到争议性话题的不断抛出,环环相扣、丝丝紧接,每一步的发展都通过网络传达出来,每一个小举动都牵动当事双方所代表的阶层强烈关注。
作为营销人,我们假设一下,如果这不是一次灾难而是一次营销该是多么的令人振奋!
对死难者哀悼,期待正义可以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