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能否持续?


中国经济数据资料显示,中国二三线城市消费活力迸发,初现经济转型的端倪,为结束“世界工厂”模式奠定基础。不过,按照历来中国发展的经验,人们还是充满问号。

十年前,中国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构想,以国家投资基建为主,随着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大政方针的提出,西部大开放这一主题显然是在度过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被很快淡化了,中国重新找回了发展经济的有力引擎,扶持高生产率、高GDP增长的地区,加快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构想,国家建设实施“大三线、小三线”的规划,侧重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使之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心。那时中国经济布局的形成不仅仅有国家扶持,更是因为东部地区没有这么好的外部发展空间。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东部地区渐已形成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活力是无法回避的,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东部将是继续吸引人才、资本的地方,也将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中国改变世界工厂的角色,开拓中西部地区的市场,为经济发展确立新模式是否会长久确立下来,形成所谓的大陆型经济呢?我想这取决于以下几点:

民间资本的激活和放开,减少监管。很多人投身西部做生意,即使是小生意也是充满希望。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就是民间资本的魅力,市场机制为此确立了很好的航标。民众具有非凡的创造力是毋庸置疑的,他们适应市场的能力也在变的更强,总会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商旅的拓展为地方开发创造了条件。

建立统一自由的市场机制,便利人才、资本、技术的转移。只有人才到位一切才能有效到位,而吸引人才就应当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开放、开通的社会关系。社会团体为经济转型的成功具关键作用,成立商务文化交流和推介、培训中心是促进市场要素流动的关键环节。地域的社会文化是决定经济发展的指针,只有构建了心灵沟通的平台才能发展起来。借鉴拉斯维加斯开发模式,运用市场机制发展消费、娱乐、文化艺术中心。当然这里所说的关键是不由政府主导开发而是由市场因素集结形成。

政府在税收、金融领域加强政策扶持,激发中西部地区的创业。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贸易、服务、咨询、金融业应当占据较大的比重,如果不能有效形成这种态势则市场不会有效形成也不会与东部地区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