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7年到1947年初,在延安居住的整整十年的时间里,在毛泽东留下的几百万字的文稿中,却只有一首诗作,一首追悼战死沙场的抗日将领戴安澜的五律。 远在莫斯科的两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写信回来,说很想读到爸爸新写的诗。毛泽东回信说:“岸英要我写诗,我一点诗兴也没有,因此写不出来。” 作为“马背诗人”的岁月似乎过去了。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长征结束时,毛泽东写了一生中惟一的一首赠给手下将领的诗。 1936年12月,在中央就要迁居延安的时候,毛泽东写了一生中惟一的一首赠给中国作家的诗。 1935年10月21日,彭德怀率部在吴起镇附近的二道川击溃追兵,打胜了初到陕北的第一仗。 这一仗,也是结束长征的最后一仗。 捷报传来,欣喜的毛泽东循着电报中对地势的描述,给彭德怀写了一首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这是毛泽东写的最后一首身临其境近在眼前的战争诗。 这首诗后来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1936年11月初,作家丁玲来到了陕北保安。 她是第一个从国统区来到陕北苏区的名作家。 中共中央以罕见的规格接待了丁玲。当时在保安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都参加了在一个大窑洞里召开的欢迎会。她留给毛泽东一个很好的印象。 在庆阳前线,丁玲收到一首词,那是毛泽东用电报发来的,后来发表时题为《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用电报传诗词,这在中外文学史上恐怕也算一桩奇闻。 毛泽东当时对投奔苏区的文化人寄望厚爱之深,由此可见。 不久,丁玲从前线回来,毛泽东又亲笔抄录了全词给她。 在此前后,毛泽东就在考虑用什么办法吸引更多的文化人来苏区,并把他们有效地组织起来。 就在“洞中开宴会”,欢迎丁玲到来的同时,中央决定成立一个文艺组织。这个组织的名字,由毛泽东亲自定名为“中国文艺协会”。 1947年3月,关系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开始了。国民党军队大举进犯,毛泽东离开他住了整整十年的延安古城。 五十四岁的毛泽东,骑着一匹大青马,或拄着一根竹竿,行进在延川、清涧、子长、子洲、佳县、靖边的陇埂沟头,指挥全国范围内的人民解放战争。 在枕戈待旦的日子里,毛泽东骑在马上重又找回了在长征途中一再迸发的诗情和想象。 停歇十年的诗笔,终于在1947年挥洒启动-- 朝雾弥琼宇,征马嘶北风。 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 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 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 这首《五律·张冠道中》,写的是穿雾迎风,披霜带露的行军感受。显然是有意识地吸取了唐人边塞诗中常见的秋漠朔气、秦月汉关、刀雪落照的意象。 边关的战争渐渐奏起胜利的凯歌。随着沙家店、蟠龙镇几次大捷,到1947年9月,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已经扭转了陕北战局。9月29日这天,适逢中秋佳节,略有闲暇的毛泽东写了一首《五律·喜闻捷报》。 在陕北转战一年后,1948年3月,毛泽东戴着一顶半旧的棉帽,坐在一条小船上渡过了黄河,进入晋察冀解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