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学生创业成为一个比较时髦的话题,很多形式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比赛和活动在如火如荼的举行。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大学生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尽管这几年大学生比比皆是,再也不是以前的天之骄子。但从整个社会层面的比例上来看,大学生依旧还是社会的一种财富。让这种财富浪费对正处于崛起中的中国肯定不是好事。于是政府为了避免这种浪费的出现,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办法,其中包括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很多优惠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在当前形势下政府这样做,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们也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大学生创业不会那么容易的,那么多富有经验的中小企业在现在这个环境中生存尚且困难,对于一无经验二无资金的大学生要想创业成功,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如果大学生将创业定位调低点,就当是学习、积累经验,则也许是种非常好的就业方式。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对比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要好很多的是目前各种民办职业技能培训的学员。我前段和IT培训机构的一个负责人交流,得知他们的学员尽管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就业率依旧高达90%以上,这个数据可比高校的大学生的就业率高多了。而这种民办的教育机构,几乎没有得到国家的投资.国家在高校体系内投资的金额可是个天文数字。投入得多的没有促进社会就业,投入极少的反而成为社会就业的主力军,这难免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这不得不回到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
人口众多和科技水平不高的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经济中必须要存在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不能如同美国那样基本上是高科技企业为主。而目前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中的就业主力是2.3亿农民工。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也需要更多比现在的农民工拥有更多知识的蓝领工人。而蓝领工人的培养,更多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而不是高校的大学生培训体系,大学生更多的是培养白领。但在国家教育体系设计中,将重点放在高校扩招,将资源也放在高校。这样的结果就是国家人才供应体系中出现了结构性过剩,那些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大学生倒找不到工作。原因很简单,我们国家不需要这么多白领,更需要的是蓝领。所以国家在教育体制中就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调整目前的教育结构,形成一个合理的人才供应结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了17年了,但在教育体制中对民营教育机构的重视还是没有提高到相应的高度,民营教育机构也没有平等的分享到国有教育机构各种资源。这次金融危机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基本认识,那就是民营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学生比国有教育机构就业形势普遍要好。因为就业是民营教育机构的生命线,它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能就业,那么它们就难以生存。而作为吸纳就业主阵地的企业界也欢迎民营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方面民营教育机构培养学生的定位准确,让学生拥有真正的一技之长,并拥有良好的就业心态,不会出现高不凑低不就的局面。任何一个企业家更看重的是这个员工是否在合适的岗位发挥应有的价值,是否有真才实学。至于你是否是国有还是民营教育培训出来的不重要,至于你是学士学位还是只有一个职业技能证书不重要。在这点上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实例。它们尽管学位长期得不到教育部的认可,但完全没有制约它成为中国公认的最好商学院,它培养出来的学生可是全世界都认可,抢着要。国有教育机构因为拥有更多的国家资源的投入,反而制约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丧失了生存的危机感。自然在这种意识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这次金融危机导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从某个角度上也许是件好事,可以让我们用更大的魄力的来改变国家教育体制中弊端。一方面进行结构调整,一方面加大对民营教育机构在资金、市场准入、学位等方面的支持。真正激活教育资源中各种要素的活力,培养出富有真才实学的学生,从而全面助推中国全方位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