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政府劳资对话,化解汽车行业危机,寻求创新解决方案


 

日内瓦 -应国际劳工组织社会对话部的邀请,来自全球各地约20位代表于5月20-21日在日内瓦国际劳工组织总部举行了一天半的汽车工业圆桌研讨会,探讨国际劳工组织如何应对当前全球汽车行业出现的危机,政府、雇主、劳工应该采取何种行动和措施,既有助于化解当前的金融、生产、供应链、营销等方面的现实困境,又可以探讨一条危机之后保障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应邀参加汽车工业圆桌研讨会的专家和学者来自美国东北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法国波尔多第四大学汽车行业劳工待遇研究所、德国应用学科大学汽车中心、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巴西圣保罗大学、英国AutoPOLIS出版社、东京瑞士信贷银行、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欧洲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协会、美国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意大利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德国柏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等。中国汽车要闻总编辑邢文军先生应邀出席研讨会并发言。同时,联合国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经济论坛、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以及国际劳工组织的相关部局的官员和专家也参加了研讨会。
 
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为圆桌研讨会致开幕词。索马维亚说,国际劳工组织主办本次全球汽车工业圆桌研讨会的目的,是探讨危机之前的危机,即当前金融和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汽车工业,包括上下游相关产业存在那些结构性的问题而导致目前的困境和危机。由于全球每年新增4,500万就业人员,北美、欧洲和全球汽车市场的急剧萎缩致使2009年失业人数大幅度上升,国际劳工组织有责任组织相关专家探讨汽车行业今后的走向,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各成员国国内、地区间和全球性的社会对话,探讨汽车行业应该在技术、产品和政策方面采取何种措施度过困难,并在公关交通和个人交通之间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危机和对话是不可分割的”,索马维亚说,“国际劳工组织希望通过本次圆桌研讨会了解一下主要汽车市场的动向和发展前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全球汽车工业的现状和未来有一个准确的认知,以便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国际劳工组织在日内瓦的总部大楼 

圆桌研讨会由美国东北大学社会科学、城市事务和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暨杜卡基斯城市和地区研究中心主任拜里·布鲁斯通教授主持。大会第一天上午由与会代表分别介绍了北美、法国、德国、日本、中国、印度和巴西的汽车市场现状及各自政府和企业目前采取的应对措施。第一天下午由英国AutoPOLIS出版社创始人约翰·沃莫尔德、麻省理工学院托玛斯·科晨和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约翰·保罗·麦克达菲 发言分析了当今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建立新商业模式的可能性。第二天上午,由欧洲汽车零部件协会、柏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美国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意大利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和国际工会联合会的代表继续探讨了当前危机解决之后是否有可能形成一个不同于传统汽车工业的新型工业模式。
 
约翰·沃莫尔德曾经出版过两部分析世界汽车工业的著述,一本是《驶向悬崖:世界汽车工业的商业教训》,另一本是《改变模式:重整全球汽车工业》。沃莫尔德在发言中指出目前汽车工业的模式存在着新车型竞争过度、老车型过早退市、价格战、利润平衡点过高、经销商压力过大、创新有限、特约经销商制度以及售后对消费者的掠夺等等,因此,发达国家汽车行业虽然是本次金融经济危机的受害者,却同时又是本次危机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沃莫尔德认为,汽车工业新的商业模式必须考虑以下根本变革:大大减少单品牌特约经销商数目,改为多品牌经销,以取消垄断性保护;将销售和售后服务分开;简化售后配件供应体系,削减配件商的数目;清理和简化主机厂供应链,大大加强部件的标准化和适应性,增强使用寿命;力争将目前发达汽车工业的成本降低15-20%。
 
科晨是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的美国就业问题专家,他在题为“劳资关系和未来的汽车工业:历史的教训”发言中指出,在当前的美国经济危机中,必须要重新审议劳资关系,寻求建立新的社会契约。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工会的崛起以及和资方集体讨价还价的权力建立了战后的社会契约,也带来了战后30年的劳资双方的繁荣,使汽车行业的蓝领工人成为美国社会的中产阶级。本次金融经济危机数目老的社会契约已经过时,由于当今社会除开劳资双方之外,还涉及到政府、环境保护、消费者、投资人、全球市场等等多方面的因素,因而必须探讨如何在汽车以及其他工业和行业建立一个新型的社会契约。当前的危机实际上为创新新型的劳资关系提供了一个机遇。
 
国际劳工组织成立于1919年,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结束时的《凡尔赛条约》,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1946年联合国成立时,国际劳工组织成为其组成部分。国际劳工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是联合国系统中惟一的一个“三方”机构,即强调政府、工人和雇主三方代表的对话和联合行动,共同制定政策,享有平等独立的发言权和表权决。迄今为止,国际劳工组织已经召开了97届国际劳工大会,制定并通过了188个国际劳工公约和199个建议书,在劳工立法、促进就业、社会对话、技术合作、体面劳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国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始国之一,也是国际劳工局理事会常任政府理事之一。
 
(本文原载于2009年5月27日《中国汽车要闻》Vol.3 No.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