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身边的投资公司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在各种场合碰到不同的人,拿出的名片都是“某某投资公司”,一聊,都说自己是做风投、创投或PE的,不禁令人迷惑,难道全民创业、全民PE的年代到来了?
上周,和一个老板喝茶。这位仁兄做实业起家,后转入房地产,赶上前几年的好光景,大赚一票,现在处于“穷得只剩下钱”的那种状态,最近也趁热想进入投资业,做PE。
“做过地产,我才知道纺织业不能再做了;接触了PE投资,才清楚地产也不能做了”,他结合自己的经验,颇有感触。
但PE如何运作,他并不清楚。PE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并非适合所有的投资者,尤其做实业起家的老板,必须对以下几个问题有充分认知。
第一,PE的运行机制。PE是把自己的钱交给别人用,能否成功,要看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团队和经营状况,而具体经营过程投资人无法直接控制,投资者只能透过公司治理机制发挥影响,不像自己经营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判断做出决策,这对实业家的理念是个考验。
第二,PE的盈利模式。PE是通过被投资公司上市,或者转让股权的方式,获得退出和盈利机会,这个过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做实业不同,只要机器在转,市场正常,就会有稳定收益,如果以做实业的眼光看,PE的获利周期较长,实业家必须尽量避免以实业经营的标准看待PE。
第三,PE的专业性。实业家的经验往往局限在某个行业或领域,但PE投资往往会牵涉到不同行业、产品和领域,以往的经验可能在这些新的领域无法提供帮助,需要借助专业团队。而涉及到上市等专业性问题,更是得借助投资银行、律师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的协助。
第四,PE的市场性。PE市场的竞争性很强,在赚钱效应、创业板等新的市场和政策环境下,众多资金进入投资领域,希望能投资到好项目。但作为融资方,很多时候不仅仅是需要资金,还更看重资金背后的资源,看重的是投资方除了能提供资金外,还能给公司经营管理提供什么帮助。从这个角度看,并非有钱人都能做PE,没有品牌、专业优势,好项目是很难投进去的,而一般的项目,可能恰又是你不想投资的,就此陷入两难困境。
实业家做PE,需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