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命运PK精神改变命运(摘抄)


知识改变命运。在知识时代,没有知识就没有生存空间,掌握知识(或垄断信息)者便可控制社会控制少知识者。农业时代,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只要勤劳就能够有尊严地生存;但在知识时代,拥有更多知识者却可以不劳而获地吃到更多更好的虫子,没有文化的、勤劳尽责的诚实劳动者却会被歧视。所以,人们都崇尚文化崇尚知识。尽管,顾名思义“知识”可以使人更聪明,但实际上知识却如塞壬的歌声,却会使人更困惑,更无理性,更无良知和勇气。反思纳粹法西斯的美国电影《生死朗读》(The Reader),想告诉我们的也许就是这一点。  
  影片主人公是个勤勤恳恳认真负责、诚实、在生活中富有爱心,但却没有文化而向往有文化的头脑简单的普通女人。
    因为向往文化,在集中营找识字的“俘虏”每晚给她阅读,-------因为有爱心,在近四十岁时救助了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并与之发生不伦之恋,中学生麦克、汉娜受审时旁听的法律系大学生(?)在一个夏天的时间里成了她的性伴侣和朗读者。
  因为向往文化以及没有文化的自卑心理作怪,使其在其年轻伴侣面前,甚至在法庭上想到其曾经的性伴侣也在旁听时便硬是装着识字人,从而最终使其被判为那个悲惨事件中的责任人(事件的报告者),在其他看守仅只判四年监禁时,她却被判为主动作恶的纳粹分子而受到终生监禁。有知识和文化,这个文明的魔咒,犹如塞壬的歌声,使汉娜丧失理智、理性。
  
  将一个勤劳负责、拥有爱心(起码没有主观恶意),不能看穿法西斯本质和所从事工作性质的文盲加普通劳动者,判为一个悲惨事件的主导者,与那些主观恶性严重的纳粹分子一样被判终生监禁。
  这个判决,是在极力推脱责任的同伴,那些有着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是受害者的证人,那些进行善恶判断、掌握法律知识的法官、检察官,其中最关键的是受她救助且仍深恋着她、并知道其为文盲的法律系学生(麦克)的旁观下,形成的。
  少年与中年妇女的性爱,在蒙昧的原始社会,也许是非常正常。但在文明社会,在知识控制一切的文明社会,中年女人与少年的性爱或爱恋,则被视作不伦恋(当然,若是权大如山或学富五车的老男与少女之恋,则会被他们赞颂为上帝的礼物)。正是因为受到文明社会不伦恋的道德约束,汉娜自觉地逃离了麦克。但文明社会不伦恋的道德意识,却困惑了麦克,使其不敢站出来说出汉娜不识字的真相。文明(知识和相应的虚伪道德),犹如塞壬的歌声,使麦克和其他文化人丧失了判断力和良知。
  
  在汉娜被监禁多年后,由于生活的经历或良知的发现,与妻子离婚(受不伦恋和没能站出来说明真相的影响,使其不敢坦诚面对生活和妻子)、已经成为法官(?)的麦克,又开始为监禁中的汉娜朗读文学名著。这激活了汉娜枯死的,自我禁闭的心,汉娜竟然通过将录音带与相应的小说书本对照,学会了写简单的信,最终成了“文化人”。并且还天真地写信,要求麦克给她录点更浪漫的。可惜,在出狱前一星期,也是汉娜自觉离开热恋他肉体的麦克的唯一一次与麦克的狱中见面后,麦克的冷漠,最终让汉娜丧失在文明世界生存的意志,在出狱前一天上吊自杀,从而维持了自己的自尊与尊严。
  
  如何反思德国法西斯?这是个问题。我们知道,在德国纳粹份子一个个受到正义审判的几十年时间里,就在德国法西斯废墟的旁边,另一种法西斯却不断蓬勃发展。事实证明,文明和科学在使人类越来越骄傲的同时,却使人们越来越丧失活力。因此,“五四”之后虽然我们在文明的道路上又“进步”了九十年,在理论经历几代创新之后,主旋律对五四精神的体认似乎也越来越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