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无事,顺手拿起尘封已久的古文书再读韩愈的《马说》,文章短短数百字竟蕴含了诸多人力资源和生涯规划的道理,想来韩愈当初也只是怀才不遇的一点感慨而已!其实对于《马说》中所蕴含的识才之道理知者甚多,我们也经常会听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说词,但是细看全文几乎涵盖了识才、育才、用才的全部道理,借用原文逐个分析:
文章开篇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简明扼要的说明了人才与识才者的关系,即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什么是人才以及是什么样的人才,人才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没有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其结果和没有人才是一样的。其后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便是对前一句的详细论述。而此段也说明了识才与用才的关键,所谓识才即知何为人才!当今社会已高度多元化,行业万千,人才之标准也日益多元化,所以识才更为关键的是发现为何种人才,而不是单纯的说是不是人才,人与人之间差异较多,此处不是人才不能代表彼处也不是人才。而用才的关键在于岗位育才能的匹配,现今提倡一专多能,但对于有些人才其特长却仅限于某个方面,一味强求只能屈才,而不能人尽其才!
再看文章第二段,“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单从文面理解其意为如何喂养千里马才能发挥其潜力,结合现今育才理论便是针对不同人才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培养,不能一概而论淹没了个体的才能。该理论适合学校因材施教培养各种人才!
文章末段寥寥数十字进行点题,阐明怀才不遇之原因,请看原文,“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qí)真无马邪(yé)?其(qí)真不知马也!”对于当今社会而言,识才者要用慧眼去多发现人才为我所用,怀才者更要主动出击,展示其才能,而不是一味的生出怀才不遇的感慨,到头来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