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关系,政府会收购的”


    去年下半年以来,猪肉价格不断下跌,目前已跌至盈亏平衡点之下。有人问养猪大户,“肉价这么跌,为何还要养猪?”答:“没关系,政府会收购的。”这一有点好笑的回答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保护价本身。且不论养猪大户的预期是否合理,为何会形成这种预期就非常值得我们反思。这种预期只能来自于以往的政府干预,也就是过去对农产品价格下跌大多采取了这样的保护措施。然而,一旦保护措施被经常使用,那么生产者就会对价格下跌变得迟钝,不再担心价格下跌的风险。由于有政府作最后的保护,生产活动将不再按照市场供求进行,有需求会生产,没有需求还会生产,价格对供给的调节作用消失了。这样的一种后果不是保护价所期望的,保护价是为了避免供求的过大波动,而不是要替代市场调节的作用。

    养猪大户的预期实际上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最近一段时间,一些专家已经提出了和养猪大户预期一模一样的政策建议。不过,政府最后会如何决策还不得而知。有一点可以肯定,对猪肉实施保护价的成本很高,粮食按保护价收购后可以存放一、二年,不会有任何问题,而猪肉只要一冷冻,品质就会差很多,大多数消费者是不会买的,据说冷冻猪肉的主要买家就是大食堂。因此对猪肉实施保护价必须要慎之又慎。

    如何才能避免保护措施导致不合理预期呢?关键在于明确保护价的使用范围和条件,也就保护价对哪些产品适用、在什么情况下适用,要有详细而具体的规定。如果不是这样,总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等到价格跌了以后再去讨论是否要保护以及如何保护的问题,那么就有可能导致的不合理预期,从而导致保护政策的负面影响扩大。

    如何才能避免猪肉价格过大波动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决不是一个简单的保护价就能解决的。由于生猪的生产周期很长,从母猪繁育到肥猪出栏,周期长度超过一年,因此市场调节常常会导致供给和价格频繁大幅波动,但政府干预并不一定能减少波动。2007年,猪肉价格爆涨,总涨幅超过一倍,政府同时也在大力度地采取鼓励措施,从而为生猪生产规模过度扩大埋下了祸根。现在价格下跌,其实在当时就已经注定的了,因此要想避免价格的过度下跌,需要在2007年价格上涨的后期采取干预措施,但要在那个时候采取措施是很难的。要烫平生猪生产的波动,就必须从波动的各个阶段采取反向调节措施,措施可以多种多样,不能仅仅依赖价格调节,信息引导和数量控制也许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