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通货膨胀预期怎么会反差这么大


    通货膨胀预期是人们的心理活期,通常是观察不到的,但有时会通过一些事件表现出来。最近的通货膨胀预期却表现得很怪,两个事件反映出来的通货膨胀预期差异巨大。一是6月3日招标发行的280亿5年期记账式国债,认购倍数高达1.78,票面利率仅为2.26%,几乎和现在的一年存款利率差不多。由此反映出来的通货膨胀预期水平很低,否则长期利率会明显上翘。二是期货市场表现出来的高通胀预期,大宗商品的远期交货价格都明显地高于近期交货价格,有不少品种的一年后交货价格要比今年7月份交货价格高15%以上。这种怪现象可以找到一些原因进行解释,但难以作出充分解释。可找到原因有:

    一是两种预期的商品对象不同。与利率相关的主要是居民消费价格,而期货市场则主要是大宗原材料,即生资料价格。从2000年以来的情况看,这两种价格之间的相关性较弱,原材料价格上涨不一定能向下传导并转化成消费价格的上涨。如2004年,生产资料价格最高涨幅接近12%,但生活资料不到2%,两者相差10个百分点;2007年两者之间的差距也达到了将近7个百分点。我国当前的经济回升主要是靠投资拉动,因此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早、涨幅大是必然的。

    二是预期的主体不同。参与国债招标的是商业银行,主要反映目前的资金市场状况和货币政策的走向。期货市场的参与者中有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微观主体,主要是反映商品市场的供求状况和未来走势,同时受近期美元大幅贬值影响较大。

    三是以前的下跌程度不同。国际金融危机主要是造成原材料价格下跌,而消费价格跌幅很小。下跌的幅度较大,反弹力度就会较大。

    尽管有以上一些原因,但并不一定能充分地解释两种通胀预期之间的巨大差异。更可能的情况是前一种预期过低。到底会是什么的情况,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不论具体的原因是什么,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预期给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标志着经济回升趋势已经确立,标志着上游产品的供求状况已在投资的带动下出现反转,并且这种状况会一直持续下去,因此上游产业效益明显回升也是必然的。而前一预期较低则说明消费品价格不一定能跟着涨,相关行业的效益回升也会明显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