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主席致闭幕辞


现在已经缺油、缺电了,大家的车都跑不动了,因为到午餐时间了。过去的一天半,我们探讨了就大会主题进行了六个专题组的讨论,涉及新能源汽车、燃油经济性、绿色汽车的政策、设计、生产、使用、供应商解决方案等问题,听到了十分精彩的讲演,十分热烈的提问和讨论,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让我总结一天半的收获有点勉为其难,但我还是试着总结一下,至少我个人认为我们可以作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条结论,全世界已经是一个地球村,我们在这里开会迎来了世界不同地区和国家的讲演嘉宾和参会代表,但却是为了探讨我们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 汽车工业未来的解决方案对我们来说到底在哪里?未来的经济前景如何?尽管北美、欧洲,当然包括中国在内,经济都在下滑,但是通过讲演嘉宾的发言,我们一致认为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包括如欧洲和北美汽车工业代表所说的,目前的危机和困难只是暂时的。但是大家同时指出,美好的未来只有通过行业的整合、通过兼并重组、通过技术创新、技术突破才能到来。

第二条结论,人们最近在议论,世界的重心,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以及汽车行业的发展的重心已经转向中国。我个人的感受可能比大家都强烈,CBU的背景和我个人的背景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出生在中国,在中国成长,在中国接受教育,1985年有机会去美国学习。为什么去美国,简单点说是因为在中国当时我连一辆摩托车都买不起。当时做梦都想买一辆摩托车,那时候我在北京的交通工具是家里的自行车。虽然我的摩托车梦至今没有实现,但到美国后直接绕过两轮升级到四轮汽车了。然而经过十年的学习和工作,在我只能开得起二手车的时候,我的小弟弟在北京已经拥有了两辆新车,一辆进口,一辆地产。在我依然奋斗希望实现美国梦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梦不是在美国,而是在中国。1985年中国没有一辆私人轿车,而今天,中国汽车的产量已经超过了美国。我们都亲眼看到了中国的发展动力和潜力,中国充满了活力,中国和全球汽车企业都希望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

我的第三条结论是,我们本次总经理论坛讨论了汽车业界的一个重大主题:新能源汽车。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预言,纯电动汽车将会成为现实,在中国和全球汽车市场上,电动车将不断地发展,完善和推向市场,这将是汽车百年历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性的变革。但是我们基本应该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我们首先看到普及的将是小型的电动车。还记得陈教授讲演中提到,中国目前年生产2,400万辆电动自行车和三轮车,中国道路上行驶着超过1亿辆的电动自行车和三轮车。就中国市场来说,一个传统的自行车王国不可能隔夜之间升级成为一个轿车王国。对于13亿人口的中国,未来的交通解决方案不可能是轿车,城市拥堵、环保、能源等等问题决定了小型电动车和电动自行车将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我个人认为,在大城市的出行上,我们为什么需要开轿车呢?一个人为什么开一辆轿车呢?一个司机开一个四轮车,没必要。一个是应该发展公共和快速交通,一个是要改变出行方式。我在北京的公寓离我的办公室走路也只有40分钟,可以走路锻炼,可以骑自行车或者电动自行车。目前北京每天根据车牌尾号周内有四分之一的汽车限制上路,卖出了大量的汽车车却不能上路,又要找地方停车,真是一种浪费。

展望未来,我们要解决的挑战很多,纯电动车虽然有美好的前景,但是世界各国政府,包括中国政府在内需要制定更好的政策引导行业的走向。我想电动车的商业化还需要取决几个要素,包括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的创新、油价的变化等等。油价的上涨无疑会促进电动汽车的普及。只有依靠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包括基础学科如材料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才能确保电动汽车的成功商业化和普及化。

第四条结论,几个演讲者都讲到中国政府已经从战略的高度决定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David Royce也说了,中国是与众不同的,因为我们在汽车行业还刚刚起步,没有更多的既得利益者,不像北美或欧洲的发达汽车国家。比如大家知道,中国没有实现直线电话的普及,就直接上手机了,这是中国的优势,可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中国的政府,中国的产业正在认真思索如何在汽车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进入新能源车领域。发展新能源汽车也可以使中国政府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鼓励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扩大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中国目前的乘用车的市场,只有30%是由本土厂商生产的,政府和本土企业都希望扩大这一市场份额。

中国汽车要闻2009年总经理论坛到此顺利结束,希望我们明年北京再见。最后希望大家在午餐之前能够用几分钟时间填写会议的反馈表,特别请大家对我们明年会议的主题给出参考建议。最后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所有的讲演嘉宾、我们的赞助商、协办单位、全体听众、CBU的全体员工、以及我们后台的速记、同传和音响师。再次感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