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恢复信心的股市
(金融危机杂谈之十六)
中国股市近几年演绎了一段暴涨与暴跌的悲喜剧。中国股市催生了多少亿万富翁,中国股市又使多少人倾家荡产。
全流通改革是中国股市最重大的成果。启动全流通改革后,股市一路猛涨,沪市从2006年初的不到2000点一路涨到2007年5月的6100多点。涨得股民们如痴如醉,沪深股市的股民超过1.2亿。涨得证监管理部门心惊胆战,多次强烈警告中国A股已形成巨大的泡沫,股市已有巨大的风险,股民们应该理智了,股市不能继续这样涨上去。
狂热的股民们是不可能理智的,人类追求利益的欲望永远会压倒理智的思考。一些股评家还在继续推波助澜,声称股市会达到8000点。面对继续上涨的股市,有关部门不得不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在2007年5月30日宣布将印花税提高3倍,给狂热的股民当头泼了一桶冷水,股市随即暴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股市成为全球下跌幅度最大的股市之一,最低时跌到了1700多点。一些经济学家和股评家还嫌跌得不够,声称股市还会继续下跌。
股市太高,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股市像脱缰的野马般上涨,国家当然要采取措施去抑制,根本目的就是要维护广大股民的利益,很多股民当时都不理解,认为不该运用行政手段去干预股市。而当股市暴跌后,绝大部分的股民又呼吁政府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去救市了。这时候股民们才真正理解,股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有关部门的有效管理。当然,行政干预要尽可能少用,行政干预也要讲究时机和方法。
股市太低,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在跌穿1800点后,国家又出台一系列的措施去维护股市,包括大幅降低印花税。在各项利好政策的刺激下,股市逐步走出了低谷。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国股市稳步上升,尽管一些经济学家、股评家从2000点开始就不断唱衰股市,沪市指数还是达到了2800点以上,比最低时上涨了1000点。
股市的健康发展对中国经济有着重大意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有大企业基本全部上市,这些大企业不仅是从资本市场上募集了相当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具备了一种加快发展的机制。想想看,许多国有企业的资产已是上市前的几十倍,上百倍。没有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企业是不会培育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跨国大公司的。中国股民功不可没。
今年以来,尽管股市已大幅上涨,但一段时间以来股民对新股发行还很敏感。市场上一传出证监会准备发行新股,股市就大跌,管理层又马上出面澄清,管理层尽心呵护股市的心态显而易见。管理层以安抚股民来维护股市的稳定。
有人批评证监会不发行新股,股市失去了造血功能,变成了投机的市场了。这个说法不能说是错误的,问题是中国股市正处于全流通的过渡期,大量大小非解禁,实质上就是发行新股的一种形式。在一定的时期内停止发行新股时必要的。
发行新股要看时机。从当前股市的情况看,股民的信心正在逐渐恢复,对发行新股已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力。
6月1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并自11日起执行。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会很快启动新股发行工作。从今天股市的表现看,沪市只是微跌,表现是平静的。这进一步表明中国股市正逐渐恢复信心。股民的信心是需要呵护的。发行新股要考虑股民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控制好发行规模,要维护股民的信心,“信心比金子重要”。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