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韩非子的《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中学时候学过,知道了病入膏肓和讳疾忌医的意思;参见工作后学过,知道了病入膏肓和讳疾忌医的内在关系;现在又学这篇历史名典,更加深了对病入膏肓和讳疾忌医的根本原因的认识。病入膏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讳疾忌医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凡事都有个度,越过度的临界点便会发生反向转化,故,太把自己当回事就等于不把自己当回事了,或者说就自己当不了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