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废止,都是短信惹的祸?!


女儿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奇怪的是,学校的老师从来没有到过我的家中来。亦或是因为我的女儿一向比较内向和矜持的缘故,所以问题可能不如其他个别孩子突出,因而不必劳驾老师到家中小叙。但我却分明发现了女儿很多时候的忧郁,正是因为不是尖子学生,也不是问题学生,就成了老师视野以外的荒草原。难怪家长总是难得与教师一谈,平常只能从手机阅读一下老师发的关于作业的短信以外,其他的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几乎为零。

作为本身就是教师的家长,对于小学老师的惰怠行为极其不能理解,但也正是因为大家是同行,才不得不息事宁人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本来社会就已经将教师指责得不成样子了,何必再雪上加霜、添油加火呢?尽管一再如此安慰自己,但总觉内心的不快隐隐作祟,总是替女儿的老师捏着一把汗。

担心事情果然发生了。一个原本很是优秀个性很强但是因为车祸失去了父亲的孩子,由于不想让同学知道自己没有父亲就拼命地在学校宣说自己最害怕的人就是爸爸,不仅同学相信,老师也从未发现他是一个原本就没有了父亲的孩子。一天该学生因为与同学打架,老师便坚持要他的爸爸到学校来谈对于他的惩戒事宜,该该学生问妈妈来,行吗?老师断然认定孩子是一种为了免责的托词,就一口回绝。结果是该孩子再也没有到学校来上课,也没有回家。孩子的妈妈发疯一样地寻找未果,就找到学校埋怨老师的失察,而学校的老师却说:孩子自己说他最害怕的是父亲,我们怎么会知道他没有父亲呢?
直到三天以后孩子自己回来,事情才算得以平息。

事情虽然平息了,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仍然在继续,设若该孩子没有回来,又当如何呢?即便是孩子已经安然无恙地返校上课了,但此次事件留给孩子的创伤能够愈合吗?孩子的谎言被揭穿了,他原本一直引以为豪的那个作为他心灵支柱的父亲彻底毁灭了,他还能够挺起腰杆儿正常思维吗?

孩子是脆弱的,教育也是来不得半点含糊的。一不小心的忽略极可能毁掉一个人的所有希望,甚至是一个生命的消亡。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学校由于扩招而导致起学生数量急剧增多的窘状,一些老师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于是,通讯的便利就成为了家校沟通的首选方式,家访也就在现代化的教育中渐渐受到了冷落。学生出了问题,老师一个电话就把家长到了学校;有些学校提倡网络家访,甚至干脆采用校迅通群发,等等。此举看起来比较现代,似乎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却不知教育效果无形中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日益减少,教师对学生的家庭状况、家庭成员缺乏足够的认识,传统的循循善诱、情感沟通和人格影响等教育方式在弱化中变成了冷冰冰的机械校令传达。

有报道说,广东省珠海市教育局从制度上要求班主任和教师每年对学生的家访不得少于百分之五十,以规范家访行为。笔者由衷地为该地教育部门的领导拍手叫好,同时也隐略感到一些欣慰。现代教育虽然需要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但不是一切都要现代化的,就如同计算机教学永远业不能取代教师一样;尤其是传统教育的精华和经典做法更加不能忽略。教育需要提高管理的效率,但再怎么提高效率也不能忽略情感的投入;教师需要提升自我形象和尊严,这种尊严同样应该建立在和家长平起平坐、和学生真情沟通的基础上。

家访不能废,期待着老师能到我的家中一叙,这是家长的祈求,也是对孩子的认可,更是家庭与学校协同治教的需求!

(李吉明2009616日于河南新乡二十六中学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