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率是中国无法回避的隐忧


  又到六、七月,又一批创纪录的高校毕业生涌入社会,加之灾害、工厂倒闭、经济放缓以及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就业形势又一次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今后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可能会越来越困难,城镇真实的失业率会凸显。

  从目前的产业内容和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看,一是城市中大量的建设工地吸收了规模巨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这种转移的特点是,许多工程完工后续吸收转移和就业的功能较弱,特别是2009年以后一些建设项目不得不相对减少,这种转移对于农民工来说不是一种永久性的转移。二是外商和出口性的内资企业,由于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变,加上各地加大社保征收力度,实行最低工资制度,打击欠薪和延长工作时间等违法行为,总体上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在逐步提高,许多企业逐步用机器代替人工,导致同样的增长速度下,相对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越来越弱。三是限制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体制,使创业和经营环境恶化,导致个体工商户和微型及中小企业大量破产,本来可以解决65%-80%劳动力就业的部分却发展十分艰难。由于创业不足,个体户、微型和中小企业相对太少,不仅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机会也相对不足。比如,2008年中国每千人只有2.8个企业,而发达国家每千人一般为45个左右,发展中国家每千人一般在20-30个范围。如果这种态势不能被扭转,“十一五”期间每年劳动力供给2400万,如果每年只能安排1100万,累积新增失业将为6500万,加上目前实际失业在家的5080万人,2010年时,城镇失业人口将达11600万人左右,城镇失业率将上升到25%左右,失业和就业不足率可能达到35%。

  就业率始终是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终归是中国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