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问责“拖沓官”,情里之中,意料之外


    因为对重点项目重视不够、督促协调不力、服务不到位,致使项目未能按计划开工、开工未动工或进展缓慢,云南省昆明市的39名官员被严厉问责,其中1人还被免职。19日下午昆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点名通报了这批“拖沓官”。(2009年6月22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自从“改革先锋”仇和主政昆明市以来,一直把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转变干部作风,作为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对破坏软环境的行为,实行严格的问责制。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96人被问责,其中县处级干部33人,科级干部109人,一般干部33人,其他人员21人,而去年一年全市被问责的干部为275人。今年是昆明市的“行政效能提升年”和“干部作风改进年”,为了“以铁的纪律保证各项重点项目、重要工作全面顺利地推进”,一批“拖沓官”在“问责风暴”中被“击中”,既是情里之中,更有意外之意。 

    说是情里之中,是因为对类似于工作不力致使重点项目未能按计划开工、开工未动工或进展缓慢的所谓“拖沓官”,的确应该很好地整治,对他们进行问责,是严肃纪律的要求。 

    “拖沓官”又叫“混事官”,他们平时工作松松垮垮、不催不动或者催了也不动,但是,这些人往往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显得非常热心、热衷、热爱,有时为取得“荣誉”,上骗组织,下哄百姓,既败坏党风,更误导民风,反映了宗旨观不正、学习观不实、事业观不纯、得益观不当、纪律观不强,必须痛下决心根治、整治、医治。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工作是分内应尽之责,达不到标准、不符合要求就是未尽职,出现差错、导致失误就是失职,必须受到问责和追究。这是党性的要求,也是建设效能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内在需要。 

    因此,昆明市整治并通报“拖沓官”,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既有利于推进本地的项目建设和工程实施,又是对那些还在“拖沓”、“敷衍”着的官员的一种警告和警醒,还可以让那些还在“潜伏”着的“拖沓官”不再“拖沓”。 

    当然,昆明市此次问责的39名“拖沓官”,不是简单地口头批评一下、通报一回,而是动了真、碰了硬,体现了真刀真枪、真抓实干、真正问责。39名被问责的相关责任人,其中县处级干部21人,乡科级干部15人,问责方式从免职、停职检查到诫勉谈话都有涉及。被问责的干部个个都是“实权部门”的领导,其中不乏区委书记、区长、副区长。 

    而有些地方,也会动不动就搞一下“问责风暴”,但是,被问责的常常是一些虾兵蟹将,是一些不起眼的小官小吏,一般工作人员或副职很多,而对一些达官显贵、党政正职却“网开一面”、“手下留情”,这样的问责,看似严肃认真,但是因为它是松松垮垮来治理松松垮垮,所以总是给人一种走过场、玩形式主义的感觉,也起不到问责的真正效果。 

    所以,昆明市的问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责,既不回避问题,也不包庇干部,值得肯定与鼓掌,值得学习和效仿,给人一种意外的惊喜、意外的收获。 

    当然,昆明市的此次问责,还有一种意外之意。那就是它既体现了真刀真枪,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尽管纪律无情,发布会上的有关领导还是提醒记者:“不要再去追查这些干部本人,他们的压力已经够大的了。” 

    确实,失职应该追究,但是追究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通过问责,达到一种警示和警醒、推动工作的目的。如果一个干部犯了错,就穷追猛打,很容易伤害到干部的心理和自尊。而应该让他们静下心来,仔细深入地思考一下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并痛下决心予以改正,从而更好地回归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正轨上来。这样做,体现了对干部的某种程度的人文关怀,是对干部积极性的一种保护和激发。



相关新闻: 

    昆明问责39名“拖沓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