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贾晔:腾讯的网友们,大家好!欢迎关注儿童频道的访谈。我是主持人贾晔。有一种说法,阅读和行走是我们认知这个世界和社会最有效的两种途径,但是在物质生活大幅度提高的今天,却还有一些孩子他们没有条件来阅读,那么对于这些没有条件来阅读的孩子,我们可以对他们有什么样的帮助呢?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一些什么?今天就这个主题我们请来了二位非常著名的老师,我们首先是卢勤老师,是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总编辑卢勤老师“知心姐姐”,另一位是北京师大二附中的高级教师,“百家讲坛”的著名主讲人纪连海老师,欢迎二位老师的到来!
纪连海:谢谢,大家好!
卢勤:谢谢!
主持人贾晔:我们现在把看不到书的这些孩子我们会说他们是弱势儿童,然后弱势儿童是指那些留守,一些贫穷还有残疾的这些孩子,那么这些孩子的现状是什么样的呢?老师能给介绍一下吗?
卢勤:现在全国14岁以下的孩子大约有两亿5000多万人,其中这些属于留守儿童大概是3190万。那些流动的孩子大概是300万,那些贫困的孩子,不完全的统计是800万,应该说还是相当大的一个数字,这些孩子基本上是属于生活不是很安定,不像城里的孩子那样拥有更多的应该看的图书。
主持人贾晔:我们好多城里的孩子根本就想象不到,他们怎么可能连书都看不上呢?觉得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卢勤:是这样的。应该说在1990年的时候,我们当时由中国少年报等单位发起的由团中央共同推动的“手拉手”活动,当时就是几个层面,城市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富裕地区的孩子和贫困地区的孩子,残疾的孩子和正常的孩子,还有各民族的孩子“手拉手”,这个“手拉手”活动,实际上孩子们之间交流最多的除了书信就是书和报纸,这种交流方式。因为那个时候我们接触这些孩子的时候,就感觉到他们最缺少这个儿童成长中最需要的一种阅读。我记得90年的时候,当时我带了一个小团去湖北罗田大别山区,当时我住在张正小朋友家里,我送了他一个《儿童少年报》,这个孩子又惊又喜,晚上就一直在看报纸,第二天他还在那儿看报纸,我说咱们拍照吧,当时拍照的时候,他把那个报纸夹在胳膊上,我看着觉得像假肢一样,然后就说把报纸先放在旁边,当时当按快门的时候,我发现他的眼睛没有离开少年报,我说张正“你有报吗?”他说“这是第一张”。
主持人贾晔:他是留守吗?
卢勤:他是贫困地区的大山的孩子。老师问,你有书吗?他说有,在哪儿放着呢,打开书包一看,一本算术书,一本语文书,因为这些小记者来自京津沪,其中有一个上海的小朋友,我问他们家里有多少图书,他们都数不清楚,很多书,后来张琳就提出能不能把我们家的书给张正小朋友家送一点,所以全国手拉手1990年就建立在湖北罗田王泥范村的张正小朋友家里,后来就发起了一个一本书寄友情的活动,结果上海100多少先队员捐了318万的书,那些小朋友拿着书高呼着感谢上海的小朋友,所以手拉手就在那个时候掀起一个高潮,给农村孩子送书送报,百万本书或者说千万本书送进了我们贫困地区那些老区,还有很多报纸也送了下去,让那些孩子一下就产生了一种幸福和美好的感觉。
主持人贾晔:非常有意义,那纪老师就是跟这些孩子有过近距离的接触吗?
纪连海:我也有过近距离的接触,这个接触是从网上发现的,开始我从网上搜集一些关于我的信息,我从网上看到一个,当时还不知道是哪儿的小孩,他有一个博客,他说我这一生最大的愿望是见到纪连海老师,后来通过很多人果然他跟我联系上了,跟我联系的这个联系人告诉我说,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这个孩子一生下来就是脑瘫,脑瘫的孩子他不能站起来,他不会站起来,胳膊、腿,他的动作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生下来以后,这个孩子原本是一个健康的家庭,就是因为这个孩子父母就离异了,这个孩子是跟着他的妈妈,跟着他的姥姥。
主持人贾晔:但是他的智商是正常的。
纪连海:他其实都16、7岁的样子,智商相当于,我说不好,他现在就是应该说是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水平,因为以前的这个孩子送到正常的学校也不能读书,因为没有办法教他,他不会坐着,他只能坐在轮椅上经常下意识的抽搐,这样家里头长期有一个人看着他,他妈妈工作,也是因为这个找不到什么合适的工作。他姥姥就下岗,提前内退了,只能这么哄着。后来特别想见我,就联系上了我,后来找了一个中午我们就见了面,然后拿着一本我的书叫《历史上的多尔衮》翻得特别烂,我能够想到,他跟我用着断断续续的话,他说话也不是口齿不是那么清楚,不连贯,但是知道如果你猜你知道他在说什么,然后这个孩子就给我背诵我的那本书。说您的书我看得太多太多遍了。
主持人贾晔:对书有一种很渴求的愿望。
纪连海:他说您看我这个书都翻烂了,您可以随意告诉我哪段我都能背下来。当时我觉得太难得了。
主持人贾晔:这些孩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挺多的,可能是残疾、流动、留守这些,两位老师想想我们小朋友,网络前的小朋友可能说,我们也想为他们做点什么,我们的小朋友能做点什么呢?
卢勤:我真的觉得小朋友们最能做的是把自己看过的书或者是报纸送给灾区或者是贫困地区的孩子,其实他们很多孩子都拥有很多的看完了以后就不看的书,所以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推动赠报交友,赠书交友的活动,这个活动是孩子力所能及能做的,这个活动从90年到现在已经有19年的历史了,在开始这项活动。
主持人贾晔:不光是可以通过社会的活动去捐,其实我们个人也可以捐。
卢勤:江苏常州教育局局长,当时他就带着一些老师和同学到手拉手的学校,是四川绵竹当时的一个贫困的地方,他去了就惊呆了,这个地方只有一张中国少年报,结果孩子们是抄下来然后穿越。
主持人贾晔:是地震之前?
卢勤:地震之前。
主持人贾晔:地震之后他们更需要这方面的援助了?
卢勤:当时那个局长把自己身上的钱都留下了,最后他就发动常州的孩子给他们捐报,一个人看两份,自己看一份,那一份就寄给了大山的孩子,那些山里的孩子就很惊讶,他们从这个小窗口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主持人贾晔:有网友质疑这些孩子吃不饱穿不暖,精神生活有那么重要吗?
卢勤:太重要了,灾区和贫困地区的孩子,因为他是孩子,孩子的精神需求胜于他的物质需求,因为他的梦想在产生的过程中,这个时候如果你能够给他一个外面的世界,他们就产生了一种美好的梦想,对他是特别重要的,所以这次在去的孩子,我们也送了这些东西。灾区的孩子也没有给他们送很多钱,也送了很多美丽的书籍,还送去了很多的报纸。我们搞了一个灾区的美丽的梦想的活动,把灾区的孩子未来心中的房子画出来,有30多个孩子被请到北京,去年11月12号,地震5个月的时候,我们把四川德阳的孩子请到北京,当时他们获奖以后,送他们什么礼物,我们想了很久,最后决定除了给他们个人书以外,同时给他们每个孩子学校全年的中国少年报,都是爱心人士赠送的。最后他们来信说,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我的一张画能让我走进北京,我的一篇文章能让我全校同学获得了这样好的精神食粮,所以我长大的梦想是什么?像你们一样成为有爱心和有爱力的人,要帮助更多的人。
纪连海:这种精神需求确实是这样的,尤其是在贫困地区,我觉得物质的需求跟精神的需求是两个概念,因为我是现身说法,说我自己的例子,其实我们家挺穷的,我在上小学,我整个的小学那个时候是五年,整个小学五年加上我的小学之前我只买过一本课外书,那本课外书是连环画《刘胡兰》,我就买过,花了到一毛钱吗?顶多也就是一毛二,一毛三左右的样子。我就买过那么一个,然后后来大家很多人其实都在问我说,纪老师,你是一个老师你怎么能上“百家讲坛”呢?您的记忆力那么好。因为我家里没有钱,真的是吃不饱穿不暖,我记得我在上大学四年我都没有过自己的裤子,我大学四年的裤子都是我的姐姐的裤子,女孩的裤子是旁边开启的,把旁边的那个开启缝上,然后再从中间开启,我都是那样的,我四年都是那么过来的,所以在那个时候我太清楚了。
所以我那个时候就养成一个特别好的习惯,不管我今天跟谁借了书,我都保证答应你,明天我给您还上。不管这本书有多厚,我今天都一定看完,我只看一遍,而且一定要把这本书的内容记下来,因为给我的时间只有一个晚上。
卢勤:真是好办法。
纪连海:所以我觉得我能有今天,我太清楚书对人的作用。
主持人贾晔:卢勤老师跟很多孩子通信,您能讲讲书籍对于一个孩子的性格的养成有什么作用?
卢勤:非常重要,我发现爱读书的孩子跟不爱阅读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呢?首先他的想象力比不爱读书的孩子强得多,因为一个小孩读一本书的时候,他这个书里理解的东西比较多,书里描绘的东西跟想象的东西有很大空间的。有一个小孩就跟我说,他说我在看《哈利.波特》这本书的时候,哈利波特神奇的扫帚是什么样子,我想得非常神奇,但是我看到影视的时候,我就发现不一样,他的美丽,他在想象那个扫帚什么样,有的时候很懒的孩子就不看书,他只是看那些影视,影视看完他也一时满足,他绝对没有一种梦想,那种想象力产生的满足感。所以爱读书的孩子最大的好处他就有想象力,想象的空间比别人要丰富。
主持人贾晔:创造力要强。
卢勤:第二,好阅读的孩子语言很丰富,因为同样一件事情这样描绘和那样描绘是不同描绘的,现在有些不爱阅读的孩子语言很单调,有一个作家统计了,张嘴就“乐死了,渴死了,累死了,气死了”,只有这么三个字能表达他的心情,你看爱阅读,爱写作的孩子就不一样,同样一个心情他会用各种语言表达,语言能力不同,另外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和思考力也不同,更重要的是梦想不同,爱阅读的孩子他会产生梦想,就是说阅读的好处在哪儿,比如说有两个字大家都认识,一个是仙人的仙字,一个是俗人的俗字,站在山顶的人就是仙人,站在谷底的人就是俗人,其实阅读给人的是一个眼光,我老跟他们说,眼光决定未来,当你站得高,看得远,甭管你在什么地方住,但是当你的眼光有了的时候,你的眼光就不同允常。
我也认识一个,当然没有纪老师那么苦,但是也很穷的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在黑龙江,他当时为了买本书去卖了三个鞋底子买了一本书叫《小种子旅行记》,他就想象着小种子飞呀飞呀飞呀飞到了天涯海角,这个孩子就想怎么飞能天涯海角,然后人家说上大学才能去,他就特别努力考上大学了,后来说怎么到天涯海角去,人家说天涯海角在海南岛,终于到了山崖,山崖里头有一棵树,站在树底下他忽然想到,这个世界大着呢,这个海南岛算什么呢?怎么才能到世界的天涯海角去呢?就考了外交学院,就当了外交官,这个人到了世界各地以后,他忽然发现,其实最重要的是什么?他就说,很多儿童就是阅读,尤其是贫困的孩子没有机会阅读,他就觉得这个比他自己走世界还重要,他毅然辞去了外交官,回来推动了中国儿童阅读,他多次给我们农村的孩子捐中国少年报,他自己还办了一个公司,专门推动儿童阅读,一直到我们国际儿童阅读活动的时候,他就是一个主办者,他就说他小的时候的小种子的故事,纪老师刚才说那本书的影响,真的有这种经历的人他刻骨铭心的觉得这个对他特别重要。
我还认识一个特别有成就的人,他小的时候也再一个特别偏僻的农村里,家里也没有钱,有一天到邻居家的地上有一个纸条说上面写着中国少年报,因为这个邻居的爸爸是小学校长,文革期间订了很多报纸,后来文革期间被封存,这些报纸被藏在天花板上,然后他天天就去他的邻居家看,他说我通过这个报纸看到了村庄外面的世界,后来他很努力考了地质大学,他为什么考上地质大学,因为当时报上有一个迷宫,他特别喜欢迷宫,后来人家告诉他说迷宫在地下,他学了地质,大学毕业成绩优秀,国家派他去援外,当时条件艰苦,工程一直完不成,他去了,成功完成了。年纪很轻就获得了国家津贴,后来调到团中央,后来调到团中央常务书记,当时主管我们的工作。他现在是合肥市委第一书记孙金龙,他当时就说过一句话,他说中国少年报41岁,因为51年创办的,是40岁生日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中国少年报就像一个小窗口打开了我的大世界”,所以这句话对我来说,我也觉得是这样的,所以我在中国少年报工作了30年,我觉得这个中国少年报是给孩子打开窗口的世界,哪怕是山沟里的孩子就没有机会坐车出来的孩子都能看到一个世界,我觉得这个特别好。所以这些年就是说,可以说这一二十年,我用很大的精力在推动农村儿童的阅读问题,给他们送书送报,我觉得一个人有了眼光,就有了未来,其实这跟阅读真的有关系。
主持人贾晔:纪老师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您也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会怎样引导孩子们去读书呢?
纪连海:一般我们是这样的,就是在教课的过程当中,首先出示今天的课题,然后出示完今天的课题之后,第二个页面就是向大家推荐的书目,当然我推荐的书目,因为一周我一个班有两节课,当然有的时候一个班有四节课,有几节课我就要推荐几次,但是这些书你不一定都看,但是我建议大家至少我会告诉他哪本书我看过,其中有一段特别精彩的什么情节是什么,我讲三言两语讲到这儿,不讲了。详细情况来说,然后他就经常性的这样做,因为我的学生应该来说,聪明度还是够的,家里的条件还是有的,所以一般情况下我建议他们读书,如果他们没有读的话,我就挺遗憾的说,你连这本书都没有读过,真的让我很意外。
主持人贾晔:你有没有很具体的例子,可能是有一点小事会发现这本书对孩子真的是有一个影响的?
纪连海:我觉得这种东西其实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东西,因为比如说经常会有学生推荐一些有思想性,有观点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的学生经常会迷恋一些什么人,比如说我特喜欢某某这样的星,某某那样的星,或者说我们的学生迷恋李敖,那种嘴特别好的,她一迷恋以后就像我们现在说的崇拜心理,适度的崇拜我认为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说过度崇拜我认为就出现了问题,所以这个时候我往往就会给他们推荐与之完全相反的结论人的书。你要告诉我我特喜欢某某某,我不见得说,比如说当整个世界全都认为新华运动百分之百正确的时候,作为一个人一定要有逆向思维,当今的人都认为当时是对的,那为什么会有反对派呢?反对派怎么生活的,他凭什么,所以一定要给他推荐反对派的,比如说郭宏明的一些书,那些书90年以后你会发现是真理。
卢勤:他的这个教育非常好,让认不是从一个方面看问题,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这样他走向社会就不迷惑了,为什么是这样的呢?他就这样,他怎么才能不这样,是这样一个过程,很多人老是看这一面,从来没有看这一面。
主持人贾晔: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引导孩子从阅读中思考问题。二位老师还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家长和老师引导孩子阅读呢?刚才咱们提到的是思考,用逆向的思维去阅读这么一个方法,还有其他更好的妙招吗?
卢勤:其实亲子阅读挺好的。因为现在爸爸妈妈不爱阅读,让孩子阅读,这个除了遇到像纪老师这样的老师爱阅读,孩子能激发阅读,如果是父母不爱阅读,父母整天在打麻将,在聊大天,喝大酒,孩子在这儿阅读,他肯定阅读不下去。
主持人贾晔:给孩子创造一个阅读的环境。
卢勤:对,父母和孩子可以同读一本书,这样他们有语言沟通了,就有了共同的话题了,现在的父母都有文化,不像原来有些没文化的父母,完全有条件,现在我们也在促进亲子阅读,另外促进快乐阅读,读书是快乐的事,不是很苦的,苦海无边。咱们老是讲苦,所有的苦都跟学习有关,刻苦,吃得苦上苦方得甜上甜。二年级的小孩问我什么时候退休呀,然后他说我妈说让我支撑着,将来考上大学就好了,我还早着呢。
纪连海:现在考上大学,大学毕业也不见得有工作呀。
卢勤:有些学生上了大学把书全烧了,再也不读书了。
纪连海:说到快乐阅读我就插一句话,读书不一定抱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因为这个读书是一个很长久的过程,比如说我那个时候因为喜欢读书,我在中学的时候,正好赶上我的一个亲戚表嫂在这个学校而且教我,而且中学有图书馆,然后就让他借,你借给我什么书我就看什么书,每天一本每天一本。后来我到上大学的时候就这样借,把整个一个书架挨着借,而且好看的就多看两眼,不好看的这个东西实在跟我没有关系的,那就还了就完了。尤其是青少年时代可以做什么呢?过去那一句话,读书不求甚解,首先要建立在广泛阅读,然后在广泛阅读的过程当中我们才能够找到我们的兴趣点。才能够找到我们的未来,才能够为未来打基础。你读的这些书当初有用吗?不见得有用,谁知道再过多少年就会有用。
卢勤:刚才我看了一下纪老师的眼镜至少有两厘米宽。
纪连海:我的眼镜是1600度眼镜,后半句是看到0.7,戴着眼镜看。
卢勤:那是不是看书太多了。
纪连海:因为到现在还在看,当然现在有网了就会更糟糕,非常糟糕的是我这个人还比较迷恋网上看书。
卢勤:注意眼睛,不能用得太狠了。
纪连海:要注意看书45分钟左右还是要注意休息10多分钟,因为我那个时期就是可能是因为吃了家里没有书的苦,一定要读完才行,所以可能太不注意了。
主持人贾晔:真是这样的。
卢勤:所以讲看书的卫生还是挺重要的,看一会儿以后,要看远再收过来,这就是把眼球进行运动,老盯一个地方看,眼镜那么厚了。
纪连海:就是睫状肌的调节。
主持人贾晔:纪老师爱上书的过程难道就是天生的吗?怎么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呢?
纪连海:家里没有书,我们村子的人他们家比较有钱,他们家里有两个男孩,都比我小,比我小两三岁,他们家有柜子,农村的那种柜子,然后去他们家玩,他就掀开那个柜子,我发现他们家一柜子小人书,而且这些书我都没有看过,我当时就想,这家小孩他也不知道多少东西呢。我真不知道,我将来怎么样,所以我就到处去借书,当然他们那一柜子书我基本上都看过了。
卢勤:那个时候你几岁?
纪连海:我7、8岁,我65年1月出生的,正好在文革时期。
卢勤:其实看小人书听好的。
主持人贾晔:卢勤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去挑选书呢?
卢勤:学龄前的孩子要看色彩鲜明的书,因为这个时候他的智力在发展,眼界在打开,这种红红绿绿的颜色很干净,很鲜明,对他的刺激很好,不要看看不清楚的东西,看得很姓名,另外这个书的质量一定要很好,不要把小孩的手拉伤,整个形象美好一点,有的时候小孩不注意,看了很多恐怖的东西,孩子就产生了一种胆小恐怖,他要看得美好一点,学龄前的孩子,你像我们比如说我们的婴儿画报,幼儿画报,《嘟嘟熊》都非常适合孩子,那个时候的爸爸妈妈给孩子讲故事一定要拿本书,就告诉他书里有故事,将来他就对书感兴趣,但是你有故事,他老盯着你讲故事,你要是没有功夫他慢慢就变成了书里来的。告诉他美好的故事都在书里,这样他就对书有兴趣,犹太人在孩子两岁的时候,会爬的时候就在大的《圣经》上隔了很多蜂蜜,让孩子一边爬然后就对孩子说,书是甜的对吧,让孩子从小就认为书是甜的,不是读书是为了学习,明天考大学,这样太功利了。我觉得低幼的时候一定要有阅读这种美好的东西,上小学之后,孩子就开始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了,因为他识字了。像我们上小学之后,中国儿童画报是带拼音的,图也很大,拼音也很大,孩子在学拼音的时候就认识很多汉字,汉字和拼音自己能够阅读,所以我们叫他人生第一报。为什么报纸对他这个时候特别重要呢?因为报纸他可以持续的读,这个星期读完,下个星期读,他小的时候没有这个条件,但是柜子里的书,他今天看一本,明天看一看,这样就形成习惯了。
主持人贾晔:其实也是丰富阅读量。
卢勤:我们把它叫做人生第一报,《中国儿童报》。等到三年级下学期开始,我们有《中国少年报》了,成长第一报,这张报纸不仅给你知识,而且给你做人的道理,同时给你一个平台,让你去参与各种各样的全国的活动,参与之后就有成就感了,你像我小的时候就看着中国少年报长大了,小的时候我给“知心姐姐”写过一封信,“知心姐姐”给我回信了,我就产生了巨大的梦想,我就要考人大新闻系,后来文革开始了,我没有机会考人大新闻系,我虽然上山下乡去了10年,但是我30岁的时候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来到了中国少年报当了“知心姐姐”,这就是当时一个成功给我的感受,所以我们现在有很多小记者,甚至在党的十七大还参加了党的十七大的采访,我们就是给孩子一个平台,让他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有了成就感,有了这个成就感,他将来一定是很辉煌的,因为他品尝到自己的努力,我行的那种感觉,因为我努力了,我就能成。青春之后我们就有青春报,我们还有英文报,这些报的系可以给孩子很大的启发。
我们亲子的有“知心姐姐”,孩子从这边看,爸爸妈妈从那边看,一本杂志两边看,我怎么去跟父母沟通,我可以在我的文章中找到,爸爸妈妈想了解孩子可以从这边找到,孩子了解父母从那边找到,一个亲子阅读的非常好的一个阅读习惯,书籍就更是丰富多彩了,你像全国少儿的书籍是非常多的,应该在书的品种中也是最丰富的,像我们中少总社每年就有1500多种图书,各种各样丰富多彩,比他小时候看小儿书丰富多了,现在的孩子很幸福,他们有很多的机会,当然不幸福的是他们没有时间。长得越大越没有时间,整天出点这个题,明天出点那题,孩子没有时间,没有时间看。
主持人贾晔:这个给纪老师一个难题。
纪连海:说这个难题还真不是给我的,你像我教了这么多年,我教高考,我都不留作业,我会学生出很少的习题,而且这次出习题,下次出答案,就是说这次的答案在下一张纸上,在下一张习题的前面,都是由学生自己来调控。
主持人贾晔:就是别的滚起来。
纪连海:滚动调控,而且是精选试题,更多的时候我是特别愿意孩子去读书,比如说如果是在小的时候,我们中国人现在缺乏的是什么呢?缺乏的是想象力。我一直觉得我们小的时候,很小很小的时候,看什么什么绿色克隆马,就是那种科幻的东西,还有长了鼻子以后,还有什么,那些东西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一定要处于半真半假之间,一定要让孩子有充分的想象力,科幻的东西。我的意思是读书真的不能太功利,要为将来打基础,尤其是小学的时候。
现在有一些陷入误区,比如说小学还没有上学呢,就先上奥数班呢,还没有上学就上什么什么班了,都上这些班,我们不是要让大家都去钻那个独木桥,都是成为数学家,不是那样的。其实开阔智力是有多方面的。
主持人贾晔:现在有一种误区是小学上初中的课,初中上高中的课,高中上大学的课,大学再来补幼儿园的课。
卢勤:是。
主持人贾晔:刚才纪老师说的是创造孩子想象力的书,科幻的书,还有其他的书,家长如何去甄别?
纪连海:我觉得刚才那种科幻的东西可以让孩子有一种梦想,还有一种书是关于地理方面的书我倒是建议,比如说我这个人我原来可以说哪儿都没有去过,我因为家里面很穷,哪儿都没有去过,但是我写的作文写得很好,比如说我的第一篇受老师赏识的作文讲的是《长城》,他说题目自定,然后我就想到讲《长城》,长城能给我带来什么呢?我们先从长城的最东端说起,老龙头外面有孟姜女,从最东端一直说到最西端,我的文章很长很长的,完全超乎老师的意料,结果那篇是我的范文,为什么?这个长城是什么呢?我是在地图上看过多遍,长城的每一个角落都是装在我的心里的,我到现在都有一个好的传统,你打电话说,纪老师上哪儿来讲座吧,我说我可以去,你们那儿有什么有什么有什么。因为什么呢?尤其是一种男孩子,一定要有一种梦想,就是说我们过去讲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祖国在哪儿,世界在哪儿,他在我的心里。就是说我要干大事业,我必须得,这些东西都是,我觉得这两个都是梦想,包括刚才比如说我就不会出现天涯海角在哪儿,天涯海角就在海南岛,将来有一天我会去那儿,我一定会去那儿,等我有了钱我一定要为这个长远的而努力,不是为了考上大学而努力。
卢勤:那是什么时候去的?
纪连海:我是在2006年的时候去过。那会儿我跟我爱人结婚的时候,那个时候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我后来就说每年我带你去海边,当你看到大海的时候,那种宽阔,怎么办呢,家里穷,攒了点钱,今年去青岛,明年去北戴河,后年再去青岛,大后年再去北戴河,我一定要见着大海的那种宽阔,我觉得那是我从读书中学来的。
卢勤:他说到这儿,我觉得有一本书应该给少年儿童推荐的,中国儿童百科全书,四大本,非常好。你从那个图片上,它那个书的知识很准确,不是像有的地方出的有错误,都是专家写出来的,但是是非常喜闻乐见,都是一些图画。
主持人贾晔:孩子们可能会感兴趣的东西。
卢勤:比如说他知道人体是怎么回事,都有什么地方,孩子是怎么生出来的,小孩都不知道孩子是怎么生出来的,我去问过他们,他们终于知道了怎么生出来的,因为那里挂着怎么生出来的,他知道男女的区别是,上学以后,男生上男厕所,女生上女厕所,后来他看了那本书他才知道男女是怎么回事,其实这是爸爸妈妈的助手,交给你。
纪连海:还有一本,比如说我们现在中学,到中学以后出现了什么问题呢?现在是属于综合考试,文综也好,理综也好,我觉得有一本杂志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我觉得特别适合于中学生也适合,中学生的家长也适合,还有一本专门是中学生适合的,当然家长也可以看,我也老读,那本叫《博物》,《博物》这本书特别好,有一次我看到它讲,因为我去赛班的时候我发现海滩的沙子是白的,结果当我回来以后正好《博物》杂志登了除了白色的海滩以外还有粉色的海滩,还有绿色的海滩,还有黑色的海滩,还有黄色的海滩。这个是地理,接下来讲,它为什么是粉色的海滩,然后这中间讲的完全是化学,然后为什么是粉色的海滩呢?又加进了生物,所以我觉得,我是学文科的,我读着读着觉得真的挺好的。
主持人贾晔:也能读懂。
纪连海:那个是谁都能读懂的,深入浅出,尤其是对于你,它对于书是一个特别好的铺垫,也是一个特别好的补充。我觉得那本杂志,反正我现在是老看。
卢勤:他刚才讲的时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想,就是要多提问,因为创造性和你的好奇心要从提问开始,咱们著名的科学家说了这么一句话,就是说求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它从一个白色的海滩产生了绿色的,为什么呢?为什么了产生以后,求职欲望就有了,很多书让孩子先有问题可能会更好一点,产生为什么。我们当时中国少年报和大百科出版社搞了一个活动,提个好问题,本来想有的孩子问蚂蚁睡觉闭眼睛吗?有的孩子问鱼为什么不眨眼睛,还有的孩子问黄瓜明明是绿的,为什么叫黄瓜呢?后来回答说黄瓜年轻的时候是绿的,老了以后就变黄了。还有的问为什么屁是臭的呢?孩子问为什么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呢?古代的集市一般是在城池内的东西两侧,所以叫买东西。当一个孩子产生了问题的时候,去看书他就有一种过瘾的感觉了,所以现在很多父母明明知道提问很好,但是不让孩子提问,为什么?因为他回答不上来。
纪连海:这个其他其实还有一本书叫做过去的十万个为什么,其实孩子的问题那里面都有答案,家长也看一下。
卢勤:最近安徽少儿社出了今日十万个为什么,也是更现代的一些新的问题,比如说这些书特别值得孩子看,我跟很多家长说不要给孩子句号,永远给孩子问号,当孩子向你提问,你不要给他答案,当你给他答案,他就没有读书的兴趣了。因为孩子向我突出那么多问题,我哪儿知道那么多事,有的孩子打电话问我,羊为什么吃纸,我从来没有看过羊吃纸,纸那么难吃,我说你去找找答案,找完了,你别忘了告诉我一声。过了一会儿,他说找到答案了,因为纸是草做的,羊没有草了,所以就吃纸了。你让他自己找答案,绝对是给他一个求知的欲望。有些答案是没有大安的,上次有一个四岁的孩子,他妈妈带我去机场,一边开车,这个妈妈就说这个孩子特讨厌,老是问她问题,然后这个孩子还继续向他提问,“大象的左耳朵像什么?”然后她妈妈说好多都不对,然后那个小男孩趴在我的耳朵上说了一句“大象的耳朵像右耳朵”。
那天我跟阎崇年在西单图书大厦前两天做了一个节目,结果一个小孩当场问我说,“知心姐姐”我问你一个问题,这个豆从身上滚下来变成什么了?最后我说我实在不知道,一个小女孩说蚕豆,后来阎崇年都笑了,我说其实这些孩子就是兴趣,他觉得很好玩,你要想起他说这个都是很对的。
主持人贾晔:这其实也是一种幽默的培养。
卢勤:其实这些东西是孩子学习的乐趣,也用不着跟学习有关,可以没有关。我刚才听他的成长经历我倒是有一个启发,他小的时候第一本书买的是《刘胡兰》,我觉得孩子需要榜样,真的需要榜样。奥巴马三年级写作文长大想当美国总统,他经过那么多年真的实现了,很多人小的时候都是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受到书或者是什么什么的启发的。所以我觉得,今天应该给孩子推荐一些榜样的书,比如说现在你看中少社最近出了一本就是《震不倒的川娃子》,地震发生之后,那些普通的孩子一下子就变成英雄,同龄人的榜样,在那个关键的时刻,他们是怎么那么坚强,怎么那么勇敢,他做的一些事情都让人很感动,就是当一个灾害发生人应该如何,从那些孩子的表现中你可以看得到。我昨天刚从上海回来,我去主持了一个演讲大会叫“爱与坚强”演讲大会,演讲人是非常著名的澳大利亚的那个没有腿的人,他叫约翰.库斯提,这个人今年40岁,从小生下来就是跟易拉罐这么大,就是没有双腿的人,他没有腿,他竟然能潜泳,他没有腿能够开车,没有腿在运动场成了世界冠军,结果他走了199个国家走了世界演讲,他送我一本书叫《别对自己说不可能》,我看了以后很感动,他能做到的事我们一般人都能做得到,只要你有爱和坚强。
主持人贾晔: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的访谈就要结束了,请两位能够给我们小网友一些阅读上的建议是什么呢?
卢勤:喜欢阅读,爱阅读,让书和报成为你的朋友,当你有了这个朋友,我想你一生都会是快乐的。
主持人贾晔:纪老师呢?
纪连海:多读书,读好书。
主持人贾晔:总结得太好了,谢谢网友们关注此次访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