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威廉姆森(Williamson, Oliver E.)1979年最早在《现代公司的治理》(On the Governance of the Modern Corporation)这一理论文献中将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明确为一个“概念”至今,尽管不足三十年,可公司治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主流经济学中发展最为迅速、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之一,它融入了产权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博弈论、信息经济学、激励机制设计理论与合约经济理论的方法和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微观经济学的内容,改进了人们对经济体制、市场制度及企业组织的性质与运行的认识。
公司治理是一种“对法人进行规制”的机制安排。纵观公司治理的发展,可以看到,每当公司大规模出现倒闭、并购或接管、丑闻等,公司治理浪潮就愈加高涨。可以预见,2008年因美国次贷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将引发新一轮的公司治理浪潮。公司治理浪潮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由于一系列公司的倒闭,促使《卡德伯里报告》(Cadbury Report)、《格林伯里报告》(Greenbury Report)、《汉普尔报告》(Hampel Report)的相继出台,从而掀起了全球性的公司治理浪潮。自此之后,国际性组织、政府机构、机构投资者、大型企业、金融机构等纷纷出台各类公司治理原则,力图对公司治理进行规范。自有限责任公司取代无限责任公司成为现代公司的基本类型之后,利益攸关者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股票市场推动了公众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公众公司涉及的利益群体越来越广,这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不仅仅是“有限理性”,还有可能使“责任”越来越“有限”。这些从客观上都需要对(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有限而合理的规制,微观反映在公司治理层面就是形成一种机制安排,从公司内部治理(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层)、公司外部治理(市场治理、政府监督)两个方面进行规制,使公司合乎规范地发展。
公司治理是一类实践性很强的制度安排。公司治理与政府规制密切相关,尽管各国的公司治理模式存在趋同的趋势,但是,各国的公司治理亦各有其特点和规律。从宏观层面来看,公司治理需要着重考虑投资者权益保护和社会责任的担当,使公司治理水平更加数量化和公众化;从微观层面来看,公司治理需要着重考虑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的设计。就我国公司治理的实践来看,一方面是要吸收、借鉴其他先行国家在公司治理领域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需要特别关注国有企业、家族企业、商业银行、基金公司、企业集团、在华跨国公司的治理问题。
本书各章内容尽力做到相对比较独立和完善,从而满足公司治理实务的要求,严谨的文献研究则散落在各章内容当中,亦能为公司治理研究提供前瞻性的介绍和追溯研究的线索,力求在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中取得较好的平衡。
全书共分15章:
第1章是导论。系统地介绍了不同学者对公司治理的界定,并阐述了公司治理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法学等学科间的联系,分析了公司治理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
第2章是公司治理理论发展史。通过严谨的文献回顾总结了公司治理理论的产生、创建、发展和延伸,从产权分解的角度对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进行了理论分析,较全面地描述了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和延伸。
第3章是公司内部治理。从契约关系出发,围绕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层等公司治理机关的运行,分析了股东大会投票表决机制、董事会战略决策机制、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监督机制等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第4章是公司外部治理。分别介绍了市场治理和政府监管这两种最主要的公司外部治理方式,特别是对市场治理的三种治理形式(资本市场治理、经理市场治理和产品市场治理)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5章是公司治理模式。对目前最典型的外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内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家族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产生、特点、有效性和缺陷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讨论了公司治理模式的趋同趋势。
第6章是投资者权益保护。主要从上市公司和股票市场的证券欺诈和市场欺诈入手,分析了如何通过制度完善和市场规范来保护投资者权益,并阐述了民事赔偿制度在投资者权益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第7章是经营者激励机制。从经营者激励手段和激励机制选择、经营者薪酬结构与规模、薪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有效激励机制的设计等角度分析了如何在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
第8章是公司治理原则。从公司治理原则兴起入手,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国际组织的公司治理原则、政府和中介组织的公司治理原则、机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原则、著名企业的公司治理原则。
第9章是公司治理评级系统。分析了国际上公司治理评级的运作模式,介绍了国际上重要的几个评级体系(主要是标准普尔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和上证公司治理评价体系),还分析了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第10章是中国国有企业的治理。按发展进程回顾了中国国有企业从行政治理到公司治理的演进,分析了完善国有企业治理机制的途径,提出了四层次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构想,并归纳了国外国有企业的几种典型治理模式。
第11章是中国家族企业的治理。从所有权、控制权、继承方式与管理模式等几个方面对家族企业治理进行了分析,指出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中家族所有、家族控制和职业化管理相结合是具有可行性的。
第12章是中国商业银行的治理。从商业银行治理的核心——财务控制入手,深入分析了商业银行董事会及其成员、商业银行行长、商业银行财务负责人的财务控制责任,并对国有商业银行监管和上市商业银行的治理进行了专项研究。
第13章是中国基金公司的治理。在对基金和基金治理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基金持有人大会制度、独立董事与基金约束、基金管理人激励等角度分析了基金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从基金控制权市场与基金约束、基金公司的市场中间组织等角度分析了基金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
第14章是中国企业集团的治理。分析了企业集团与一般公司在治理上的异同,特别着重探讨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以及相应伴生的授权经营与多层治理体系的建设,还介绍了国外企业集团治理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15章是在华跨国公司治理。着重分析了国外母公司如何通过股权与非股权安排对在华子公司进行控制,在华子公司的“独立人格”问题,以及国外母公司、管理层的责任承担机制和利益相关者对在华跨国公司的影响。
公司治理学是一门新兴的涉及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和法学等不同门类的交叉学科,由于发展历史短,涉及学科多,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和成熟的理论体系,不同学者都是从自身学科背景出发来分析和介绍公司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本书主要是从经济学视角来阐释和研究公司治理问题并构建公司治理理论体系的,遵循的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逻辑,即首先分析公司治理的基本概念和一般运作机制,然后介绍实践性很强的公司治理原则和评级,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治理进行研究。这样的框架体系,有助于读者对公司治理形成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并能够产生理论上尤其是经济学理论上的理性思考。当然,这只是我们的主观愿望,能否实现,就要取决于读者的认同了。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4月版)